夏夢樂
鏡子在生活當中是必不可少的物品,人們每天用鏡子來鑒照自己的儀表、舉止……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p>
筆者通過多年語文教學的實踐和思考,發(fā)現學生的習作有如一面明鏡,如果教師細細地品讀它,認真地觀察它,用心地反思它,就能折射出教師的人格魅力,觸摸到教師的教育情懷,同時還能檢驗出教師教學方法的實效性。
一、鏡中“情”,師之愛
有一次,學生習作要求是給自己熟悉的人寫一封信。有個叫小媛的學生寫的題目是《感謝給我生命陽光的人》。
信中寫道:“……,我是一名中下生,在四十三顆星星中,我并不是最亮的一顆,但我在努力地發(fā)光,希望能有一天能得到老師的關注,可每到我努力發(fā)光的時候,老師們總會給我當頭一棒:錯,全錯!使我沒有了光芒……我清楚地記得,您曾說過,我不笨,還很聰明,作文上有些天份。這是第一次老師認可我,您不知道我有多開心!我覺得您就是我生命的太陽。老師,有了您的溫暖,我相信有一天,不起眼的星星一定會綻放出耀眼的光芒!謝謝您,給我生命陽光的人?!?/p>
讀到這,我腦海里立刻閃現出一些零散的畫面:一個小女孩,小個兒,臉很黑,平日頭發(fā)整日濕答答的,我總嫌她不愛整潔;常常埋著頭寫字,我批評她坐姿不正;書寫比較潦草,我指責她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沒有想到我一句隨意的表揚,對于一個學生來說卻有著非凡的意義,她要感謝給予她生命陽光的人——我。這位學生,從此愛上了寫作,到她小學畢業(yè)時,寫下了許多優(yōu)秀習作。
作為一名教師,我從學生的習作這面鏡子中表達的對老師的感激之情,體會到關愛學生的情感對于教育是多么的重要。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不愛學生,那么,你的教育一開始就失敗了?!苯逃芯勘砻?,當教師熱情鼓勵學生時,學生更富有創(chuàng)造精神。
二、鏡中“景”,師之惑
筆者班級里有一個成績非常優(yōu)秀的學生,可是他在班級里幾乎沒有朋友,每次大課間活動時,總是一個人躲在角落里玩耍。有一次在課堂上,因為同學罵了他,他一邊哭泣,一邊用筆頭扔罵他的同學,并用筆在自己的本子上肆意地亂畫,場面難以控制,直到下課很久后他才漸漸平靜下來。
對于這樣一個成績非常優(yōu)秀,但待人極不友善,與人溝通有問題的學生,讓老師心中變得疑惑起來。為什么他的性格是這樣的?在一次習作批改中,筆者不經意地發(fā)現了問題學生的原因所在……
“不一會兒門被推開了,爸爸回來了,只見他一屁股坐在凳子上,一下子罵了一連串不堪入耳的話語。他見到媽媽沒有任何反應,怒了!立刻沖進廚房,大發(fā)雷霆,扔鏡子,摔飯碗,見到能發(fā)泄的東西就扔、摔。媽媽還是默不作聲,爸爸火了,跑進房間里,‘砰地關上了門”。
——摘自學生習作《碎心》
習作這面鏡子再一次地折射出問題的答案,幫助教師解答了心中的疑惑。心理學上說:“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個有問題的家庭?!痹瓉硭母赣H就是一個脾氣暴躁、平時喜歡罵罵咧咧的人。孩子耳濡目染,造成了如今暴躁的性格。
筆者立刻與家長溝通,讓家長明白言傳身教的重要性,并努力創(chuàng)造和諧家庭環(huán)境。同時,有意識地多與學生交流,多讓學生參與集體活動。幾個月后,學生慢慢地變化了,大課間會見到他與同伴一起跳繩的身影,課堂上也會見到他與同學們積極討論的場面……
三、鏡中“材”,師之喚
看到學生把作文書中的事例或情境搬抄到自己的習作上時,我們總是感嘆:“學生怎么就沒有自己的素材呢?”其實,我們每天生活中會發(fā)生許多大大小小的事,可大多數學生都不是有心人,也不是一個敏感的小作者,即使自己經歷過了,他也不懂得如何去選擇這些已經在自己身上發(fā)生過的典型的事例。怎么辦?這需要教師有一“個敲金蛋的小棒槌”,把學生們的記憶閘門打開,把已經藏在腦海里的各種經歷和體驗再一次喚醒,讓他們的“心”活躍起來,手動起來,話多起來,筆寫起來。
專家說:“教育的真諦在于喚醒?!钡聡軐W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p>
那么教師該如何“喚”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嘗試著用圖片喚醒法、音樂喚醒法、情景喚醒法、故事喚醒法等多種方法去喚醒學生。如寫“一次有趣的活動時”,教師就采用“情景喚醒法”,事先錄制學生們一次活動的視頻,播放給學生觀看,學生會自然而然地找到類似的話題議論開來;寫“寫給爸爸、媽媽的話”時,教師會播放有關感恩父母的歌曲《我的父親》《白發(fā)親娘》等,讓音樂喚醒學生內心中對父母的感恩之情,筆未動,情先行;寫“童年趣事”時,教師也會講一些自己童年做過的事:烤糍粑、趕雞、翻單杠,故事的趣味性和刺激感會撩撥起學生們對自己曾經體驗過的一些往事的回憶。總而言之,教師適時地去喚醒學生內心的那個“情”,那些“事”,那種“景”,學生們肚子里的“話”就會有如“活水般”汩汩地流出來。
綜上所述,小學生的習作通常真實地反映著他們的喜怒哀樂、性格、愛好、自我評價、價值觀以及個人成長經歷等。如果教師在習作批改中,關注內容,著眼情感表達,究其文章漏洞,那么小學生的習作就尤如一面明鏡,折射出許多的教育思考和教學問題,帶給教育者不同的情感體驗和全新的教育思考。所以,教師不可忽視小學生習作的“鏡子效應”,并以此為鑒,通過自我反思、自我激勵、自我改進,多方面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作者單位:湖南省臨湘市第三完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