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講臺生風雷
——國防大學開展大比武活動提升教學功力
文/褚振江 羅金沐 圖/費伯禹
課堂礪劍,比武淬火。一場轟轟烈烈的教學大比武,在國防大學拉開戰(zhàn)幕。
“為戰(zhàn)教戰(zhàn)是軍隊院校的根本職能。作為全軍唯一的綜合性聯(lián)合指揮大學,培養(yǎng)鑄就領軍勝戰(zhàn)人才,必須加速教員素質升級和能力重塑?!眹来髮W校長張仕波介紹說,今年初,校黨委出臺1號文件,貫徹習主席“多出一些懂打仗的名師,帶出一批會打仗的高徒”指示要求,決定在全校開展教學大比武活動,旨在錘煉一支業(yè)務扎實、作風過硬的教員隊伍,磨礪新質教研能力。
新定位新職能新使命,新舉措新挑戰(zhàn)新氣象。一時間,未來戰(zhàn)場入胸臆,三尺講臺生風雷,濃濃的“硝煙味”撲面而來。
從80年前的紅軍教導隊,到長征中的“干部團”,從延安時期的抗大,到新中國建立后的軍事、政治、后勤三大學院……國防大學的歷史,凝聚著黨的歷代領導人對教研人員的期望和厚愛。
早在紅大時期,毛主席就指出:“一個軍事學校,最重要的問題,是選擇校長教員和規(guī)定教育方針。”習主席視察國防大學時特別要求“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整體素質;要多出一些懂打仗的名師,帶出一批會打仗的高徒?!?/p>
翻開比武手冊,校長、政委掛帥指揮,在崗教員悉數(shù)上陣,新老同志同臺競技,既激烈交鋒,又互學相長。實踐表明,“60后”再攀新高,“70后”領銜擔綱重任,“80后”嶄露頭角。對教員而言,比武已經從一種技能競賽走向教學能力歷練的過程,成為一種群體教學風貌的展示。許多在職專家教授,因為年齡原因未能參加比賽,但飽含熱忱地為年輕教員指導把關。一些老專家老教授把數(shù)十年積累的教學經驗與科研成果,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參賽選手。
“培養(yǎng)人才的人,必須首先自己是人才。”校長張仕波說,學校肩負著“育將”重任,其教研隊伍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軍事教育的發(fā)展和培養(yǎng)人才的質量。要在更高的起點上培養(yǎng)聯(lián)合作戰(zhàn)指揮人才,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就是首先要建設好一支高素質的教研干部隊伍。這是學校建設刻不容緩的一項戰(zhàn)略工程。
盡管這些年,該校干部隊伍尤其是教研隊伍的基本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了一批在軍內外頗有影響的專家教授,一批優(yōu)秀中青年教研骨干嶄露頭角。校黨委也清醒地看到,目前制約學校盡快實現(xiàn)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瓶頸,主要是教研干部的能力素質與培養(yǎng)高素質新型高級軍事人才和創(chuàng)新軍事理論的要求還不相適應;名師大家和國防大學職能地位相比,顯得還不多;一些教研干部的知識、經歷和能力結構不盡合理,創(chuàng)新能力和教研能力儲備不足,還存在著功力不夠深、活力不夠強、精力不夠足等問題。
“名師薈萃、英才輩出是名校的支撐和標志,是一個學校的靈魂和符號?!眹来髮W教授金一南說,一支強大軍隊之中,必有一支高素質的軍官隊伍。一支高素質軍官隊伍的背后,必有一個高水準、充滿獻身精神的教學科研群體。我們以什么樣的姿態(tài)、什么樣的精神面貌,什么樣的努力奮斗去完成這一任務,對我軍在未來軍事斗爭中的地位影響重大。
為打造能夠擔當改革強校重任的人才方陣,學?!爸厝鰮簟保撼雠_《打造新一代名師實施方案》,制定了中青年教研骨干個性化培養(yǎng)計劃;對25名中青年教研骨干發(fā)展支持對象和29名教研人才“新苗”培育對象實施專項資助支持;圍繞抓好“邊境戰(zhàn)場環(huán)境調研”“新興作戰(zhàn)領域集訓”,開展具體培養(yǎng)鍛煉項目;提出并推進“學術深井”工程,為每名中青年教研骨干明確學術研究主攻方向。特別是今年以來,通過開展教學大比武活動,讓全體教研干部增添壓力、釋放活力、深挖潛力,潛心治學、苦練內功,營造比學趕幫超的良好氛圍。
“教研要和戰(zhàn)場結合,這個是根本。我這個教學方向,就是要跟著戰(zhàn)場走?!睉?zhàn)役后勤與裝備保障教研室潘競科教授走下比武場對記者說。
從教研室里的初賽到全校的決賽,他的授課《新體制下聯(lián)合作戰(zhàn)后勤與裝備保障體系構建與運行》,由于思想深刻、事例鮮活,一路過關斬將、好評如潮。
潘教授的精彩授課源于他對部隊聯(lián)合作戰(zhàn)后勤與裝備保障問題的高度關注與精深研究。今年上半年,南部戰(zhàn)區(qū)啟動了相關工作的試點。在該領域深耕多年的他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他幾次到南部戰(zhàn)區(qū)試點單位深入調研,積極參加研討交流,在提交自己意見建議的同時,把部隊的鮮活事例帶回了學校,帶到了大比武的課堂。
“能打勝仗呼喚簡明性作戰(zhàn)指揮”“新體制下聯(lián)合作戰(zhàn)后勤與裝備保障體系問題研究”“我軍信息化指揮變革的困境與出路”……記者隨堂聽課發(fā)現(xiàn),參賽選手著眼作戰(zhàn)訓練重點、緊盯理論實踐難點、直面國際國內熱點,既有理論新知,也有實踐課題,講授內容圍繞本學科專業(yè)領域,結合教學任務和教學發(fā)展自行確定,每一場都是充滿創(chuàng)新、富含啟迪的學術盛宴。課堂設計訇然跌宕,現(xiàn)場問答從容練達,時時考量每一名選手學識積淀和師道素養(yǎng)。正是有了大盤筑底的足夠厚實,300多堂優(yōu)質大課脫穎而出,一批叱咤講臺的青年才俊加速涌現(xiàn)。
“部隊關注的焦點,就是教學研究的重點。不論是教學比武還是日常講課,緊貼實戰(zhàn)不是一句空話,只有貼近我軍實際、貼近敵情對手、貼近時代前沿,我們的教學研究才真正有生命力?!鲍@得此次比武決賽一等獎的李文教授說。
“脫掉幾層皮,掉了幾斤肉。”教員們稱,大比武,成為一次淬礪士氣和作風的檢閱臺,人人拿出打仗的勁頭備課試講,可謂用盡洪荒之力。
記者采訪獲悉,經過19場初賽、復賽,從314名參賽教員中,決出33名選手入圍決賽。從敲定選題到形成講稿,參賽選手和所在單位反復打磨、精雕細琢、集體攻堅,“絕活”和“驚艷”背后無不蘊藏追求卓越的匠心。
馬克思主義教研部副教授李海濤,2015年參加軍隊院校習主席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教學觀摩評選,講授的《關于黨與法的關系》奪得第一名,廣受專家和業(yè)界贊譽。當今年的教學比武如約而來時,很多人都以為他會再次拿出那堂“金牌課”,但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李海濤卻選擇了一個全新的課題。
先后參加過4次講課競賽,李海濤不是不知道重新備一堂課的艱辛,他更在意的是獲得自我創(chuàng)新突破的意義。而且,在他看來,“政治安全”這個選題更加適合國防大學的講壇。帶著執(zhí)著與韌勁,經過一遍又一遍打磨,李海濤的新課《推進民主法治,維護政治安全》,在馬克思主義教研部競賽中拿到了第一名。
在李海濤看來,大比武給了自己一個不斷超越突破的機會?!爸v課就像開雜貨鋪一樣,不能等到東西賣完了,才想到進貨。而且進的貨不能夠重復,要進現(xiàn)在大家需要的貨。這就需要我們教員不斷補充、不斷提高自己?!睕Q賽選手、軍隊政治工作教研室主任方昱剛感慨道。
教學大比武,主角在人,要旨在課。盡管有太多的選手沒有闖入決賽,但比武中全體參賽選手都拿出最高標準,緊貼學術前沿和部隊實踐選題備課。一大批瞄準前沿、聚焦打贏的優(yōu)秀課程正在進入日常教學。
在高手云集的信息作戰(zhàn)與指揮訓練教研部,獲得講課比武冠軍的是位年輕的女教員!這個結果很多人始料未及。
在信息作戰(zhàn)與指揮訓練教研部,李睿是為數(shù)不多的女教員,更讓人沒有想到的是,李睿2013年才留校工作,短短三年她就脫穎而出,一舉奪魁。
聽了李睿的授課后,大家不得不嘆服:李睿的授課不僅角度新穎,資料翔實,而且在這項領域填補了我軍的空白。
李睿在講課比武中大放異彩的表現(xiàn),既得益于她平日里的努力,也離不開同事們的集體幫助指導。李睿告訴記者,教研室成立了一個小組,來專門對課程進行把關,即便是同臺競技的“對手”也同樣毫無保留地給予了指導。
一個選手登臺亮相的背后,是一群名師的集體托舉。據(jù)了解,不僅僅信息作戰(zhàn)與指揮訓練教研部,其他教研部也都對參賽選手進行了集體幫扶。馬克思主義教研部鼓勵中青年教研人員追求卓越、勇于創(chuàng)新,由部領導和名師工作室領銜名師組成指導團隊,聘請軍隊政治理論界知名專家擔任比賽評委,邀請原副校長許志功作教學點評,把比武過程作為提升教學能力、打造人才梯隊的過程。
戰(zhàn)役教研部為提升教學比武的起點,邀請原副總參謀長章沁生和原副校長王厚卿到教研部傳經送寶,提振了大家參加比武的信心和決心。采取以老帶新、集體備課把關等形式,全方位打造優(yōu)質競賽課程,提高參賽教員的授課能力水平。
這次大比武除了設立個人獎,還將根據(jù)參加決賽人員的平均得分排序評出團體獎。參加教學比武的方昱剛教授對此的理解是:“從表面看,練兵比的是單個隊員的實力,但背后比的是團隊精神和團隊品質。”
“國防大學的人才高地上,一枝獨秀不如百花齊放。名師的引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是名師的身后,有一大批優(yōu)秀出色的教員?!辈稍L中,不管老中青教員,都發(fā)出同樣的心聲。要培養(yǎng)高素質的優(yōu)秀指揮員,國防大學不是靠一兩堂大課能夠講好,而且要靠所有的教員把所有的課都講好,這才能夠體現(xiàn)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要求。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苯虒W比武的磨練,一支宏大的高素質教員隊伍正加速涌現(xiàn)。國防大學政委劉亞洲表示:師資隊伍是興教之本、興校之本。一流學府要體現(xiàn)在一流教學上。通過比武競賽,比出了一批拔尖人才,出爐了一批精品大課,教員氣場煥然一新。他們將進一步加強教學“重裝改版”,讓人才培養(yǎng)更加面向戰(zhàn)場、面向部隊、面向未來。★
責任編輯:邢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