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語文作為提升人文素養(yǎng)的主要陣地,初中語文教學改革必須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給語文課堂營造愉悅、高效的氛圍。因此,新課標背景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更應該重視教學能力,從而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方法;效率
初中語文教學歷來是初中教學工作的重點,但自實施語文教學改革以來,在教學實踐中如何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效率一直是一線語文教育工作者關注的問題。本文將通過分析語文課堂低效的原因,試圖找到更為有效的教學模式,并提出集中可能的改革實踐路徑。
一、初中語文教學低效原因
新課程倡導和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理念,提倡建構性教育教學觀,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語文課堂、教師、學生也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 然而,基于教育的總目標是促進一切個體的發(fā)展及素質教育的內涵、還有新課改理念和語文課程標準的語文素養(yǎng)的解讀,再結合實際的語文課堂就會發(fā)現,在語文教學的實踐層面遠遠未能實踐這些符合教育本體價值追求的新課程理念,許多原本很理想的理念僅僅流于形式。[1]
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低效問題的產生可從以下幾方面歸因:
第一方面,教學目標模糊,導致在教學過程中容易產生教學目標狹隘化、泛化和隨意化。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它具有工具性,同時又具有人文性,因此,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二者密不可分。 可是,如今面對升學壓力和分數成敗論的影響,許多教師和學生不得不舍人文而重工具,通過對語文課本中的優(yōu)秀文本的閱讀、欣賞甚至逐詞逐句的分析來提高應試能力,過多地注重對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于是教學目標中更多地強調對字詞句或中心思想、主要內容的掌握與理解,逐漸偏向于工具化、機械化、標準化,導致審美趣味、人文精神的墜失。第二,教學內容失調。語文教材追求的是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的協同互補。 教材通過一些具有深厚人文內涵的優(yōu)秀文本對學生實施人文教育,并希望以此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第三,教學方法守舊?,F今的語文教學方法存在文本解讀生硬、師生缺乏對話、師生溝通互動無效等問題。
二、初中語文教育須返璞歸真
要順利推進初中語文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有效提高初中語文教育的效率與質量,必須反思過往,汲取教益,立足母語,回歸傳統(tǒng)。我國古代的語文教育,除去社會意識形態(tài)帶來了一些思想糟粕外,整體上是健康、成功和優(yōu)秀的,這有張志公先生《傳統(tǒng)語文教育初探》為證,張隆華、曾仲珊、顧黃初、李杏保等一大批先生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也足以說明:古代語文教育是我國母語教育發(fā)展的歷史源頭,也是當今語文教育改革的邏輯起點。否定這個歷史源頭,排斥這個邏輯起點,就是割斷歷史,說得嚴重一點,叫作“數典忘祖”。
誠然,繼承傳統(tǒng),不能拒絕改革創(chuàng)新;唯有改革創(chuàng)新,才能更好地繼承與發(fā)揚傳統(tǒng)。這是一種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改革創(chuàng)新,既有自身的革故鼎新,又有對外的引進吸納。語文獨立設科110多年來,我國的語文教育一直處在改革創(chuàng)新的過程之中。且不說辛亥革命廢科舉、興學校,也不說五四運動用白話取代文言,單說推行新式標點符號、推廣《漢語拼音方案》、實施漢字簡化這樣一系列的具體成就,都是我國語文教育立足傳統(tǒng)教育基礎,吸收國外先進經驗,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所取得的偉大成果,但是吸納外來經驗必須植根本土實際,不宜簡單舶來,更不能照抄照搬,否則也會難結善果。遠如道爾頓制,后如漢語文學分科,近如“成長記錄袋”即是;就像簡化漢字第二表,也是起而草率推行,繼而宣布作廢。因此,要將繼承傳統(tǒng)與改革創(chuàng)新有機統(tǒng)一起來,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改革創(chuàng)新,在改革創(chuàng)新的理念下繼承傳統(tǒng)。與其他領域相比,語文教育更要固守優(yōu)良傳統(tǒng),審慎引進吸納國外經驗。我國的語文教育畢竟是以漢語言教育為主的中華民族母語教育,它的民族性、本土性、傳承性是非常突出的。返璞歸真更多的是發(fā)掘傳統(tǒng)精髓,回歸優(yōu)良傳統(tǒng)。
三、探索一種“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
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 或 InvertedClassroom)是相對于傳統(tǒng)的課堂上講授知識、 課后完成作業(yè)的教學模式而言的。在這一模式下,學生在課前觀看教學微視頻以及拓展學習材料,完成進階作業(yè)、 參與在線討論等基本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課堂中,教師任務在于解答學生問題、 訂正學生作業(yè),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和運用所學知識。這一教學模式翻轉了教育理念、 課堂時空、 教學結構和師生關系,為我國初中語文教學改革提供了新方向和新思路。
課程要實現育人效能的最大化,課程傳播的媒體與形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長期以來,我國傳統(tǒng)語文課程內容都是以平面、 一元、 靜態(tài)的方式傳遞給學習者,這導致教學目標的實現往往需要寄托于教師精心的教學設計。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初中語文教學上的探究,使語文課程凝聚了更優(yōu)質的文、 圖、 音、 視頻等多種綜合表現力,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不斷趨于富媒體與多形式無縫連接。同時,翻轉課堂在語文教學上的探究和運用,將引發(fā)學生思維方式和實踐方式的變化,為學生的自主發(fā)展提供時間、 空間和技術支持。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把語文知識的傳授移至課前完成,知識的內化與運用則在課上完成,課堂教學成為學生親身體驗的過程,這必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2]
四、結語
總之該模式的價值主要體現在:1.具有實用性。該模式在設計上考慮適應課改教學要求,也吸收了傳統(tǒng)模式的優(yōu)點,不盲目套用,不強求形式的花哨。2.具有操作性?!胺D教學”教學模式結構嚴謹,環(huán)節(jié)簡明,易于理解,便于把握。3.具有創(chuàng)新性。本模式借鑒和吸收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精華,優(yōu)化組合,與時俱進。4.具有靈活性。由于模式實用性、操作性強,在實際運用中展現靈活性。
作者簡介:陳思帆(1976-),(漢族),湖南衡陽,湖南省衡東縣吳集鎮(zhèn)中心學校,本科學歷,教師,主要從事初中語文教學。
參考文獻:
[1]陳茂喜.中學語文教學低效原因及對策初探[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s2):52-53.
[2]彭婷.中學語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探究[J].教學與管理,2015(24):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