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貝
一個心碎母親的來信
這是一個心碎母親的來信。信中她簡單介紹了孩子的情況,表達了自己的焦急心情,并迫切地希望得到幫助。
下面是她的敘述:
我女兒小蕓今年16歲。她出生后一個月到小學三年級,一直在鄉(xiāng)下由外公外婆撫養(yǎng);小學三年級至六年級,隨舅舅舅媽在縣城生活和讀書;從初一起至今隨我們在城里生活和讀書。
在鄉(xiāng)下時,因某些原因,曾有人騙她說警察要抓她,所以每當有陌生人迎面走來或者聽到摩托車、汽車的聲音時,她都會感到非常驚恐,想馬上躲藏起來。
10歲那年,她離開鄉(xiāng)下,來到縣城隨舅舅舅媽生活。舅舅舅媽都不喜言談,很少跟孩子溝通。小蕓上學、放學都是自己獨來獨往,看到同學們都有家人接送,她很羨慕,常打電話給我,說舅舅舅媽不疼她,不接送她,而她的同學們都比她命好,能得到大人的疼愛,有錢花,穿戴也很漂亮。她認為自己長得不好看,父母因此才不愛她。不過,她讀書比較用功,成績一直很好。
在小學五年級時,她出了點事——在學校賽跑時摔斷了右手。雖然被及時送往醫(yī)院,但因手術失誤,導致五根手指失去了知覺。她很傷心,打電話給我哭訴自己殘廢了,手不能拿筆寫字,沒有辦法學習了。為治好她的手,我?guī)奖本?、上海等地求醫(yī)。她堅強地挨過了3次手術,沒掉一滴眼淚,還堅持針灸治療了大約8個月,終于慢慢恢復了健康。
她的手治好了,成績卻一落千丈。她無法接受現(xiàn)實,每次考試成績下來,她都不相信自己就考這么點分。這對她是個不小的打擊,導致她對學習越來越沒興趣。到了小學六年級,她學會了上網,常去網吧玩。舅舅知道后批評她,她不但不改,反而變本加厲,玩得更厲害了。
舅舅見管不住她,就給我打電話。我得知情況后,非常著急。為讓她好好讀書,她上初一時,我把她接到了身邊。開始幾個星期,她很聽話,學習也認真,但后來不知為什么,她又去泡網吧。老師得知后,把她泡網吧的事情告訴了她爸爸。她爸爸自然教訓了她,結果本來就不好的父女關系,從此之后更差了。
后來,她又想住校,說住校才有學習氣氛,更利于學習。我們不同意,她又哭又鬧,說如果不同意她住校,她就不上學了。我們只好依她。不出所料,住校后她常利用自修課時間跑去上網。老師發(fā)現(xiàn)后又告訴了她爸爸。她爸爸忍無可忍,打了她一頓。我們還減少了她的零花錢,想從經濟上限制她上網。
誰知道,這一切都無濟于事。沒錢上網,她就偷同學的錢,結果鬧得沸沸揚揚,大家都知道了,班主任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她,還叫她上講臺作檢討。從那以后,她再也無心讀書,以前是晚上上網,現(xiàn)在大白天也泡在網吧里。
由于長時間上網,又沒錢給網費,網吧老板曾關了她三天三夜。最近,她還離家出走了20多天。我們傷心欲絕,找遍了整個城市,都沒找到她,最后她自己回來了。因為曠課時間太長,學校怕出事?lián)熑危瑒袼藢W。我們只好把她轉回老家讀初一。
在老家的半個學期,她住在她堂哥家,開始時表現(xiàn)還不錯,參加了學校的文藝演出,并得了獎。畢竟在城里待過,老師、同學都夸她多才多藝,她很開心。但是她太在乎自己的長相,不久之后她告訴堂哥堂嫂,說她每次走在校園里背后總有人議論她,說她長得丑,走路難看等。她不想在老家讀書了,讓我們接她回去。
就這樣,去年9月我們又把她接了回來。前幾個月她的表現(xiàn)還好,期中考試還得了全班第一名,這中間還獲得了作文比賽第一名。但就在期末考試前幾天,她又突然曠課一星期,泡在網吧里。怕我們知道,她總是利用上課時間去上網,放學準時回家。如果不是老師打來電話,我們還蒙在鼓里呢!期末,她有兩科考試沒參加,放寒假時,她又常常幾天幾夜泡在網吧里。
我感覺,小蕓任性、孤僻、冷酷、自私,而且自尊心、虛榮心特別強。從老家回來后,她同她爸爸沒有說過一句話,甚至不在一個桌上吃飯。她整天與網友聯(lián)系、寫日記,發(fā)泄對親人的仇恨。她拒絕別人的教育,每當有人企圖教育她時,她都表現(xiàn)得非常煩躁,不是嗤之以鼻,就是大喊大叫。
為了上網,她偷錢、離家出走,視親人的規(guī)勸為糞土,自己任意而為。為此,我萬分痛苦。但是我再怎么痛苦和悲傷,也無法打動她的鐵石心腸。在痛苦和悲傷中,我總是不斷地想:我到底是做了什么孽,會生養(yǎng)下這么一個孩子?
如今,我走投無路,請您一定要幫幫我。
她從小就被無助感所糾纏
讀完來信,我的腦海里浮現(xiàn)出這樣一幅畫面:一個小女孩哭著、跑著,努力尋找一個安全的地方,卻怎么也找不到,她一臉的彷徨與無助……
美國臨床心理學大師羅杰斯認為:對幼兒來說,父母無條件的愛是至關重要的。什么是無條件的愛呢?那就是父母無條件地關注孩子,不向他提任何要求,也不譴責他,只是因為他是自己的孩子而愛他、呵護他,無論他有什么缺點。
如果孩子能夠得到父母這樣的無條件的積極關注,他就會在心中形成一個“安全島”,父母的愛就是安全島的基石。有了父母的愛,他就會有自信去探索世界,建立關系,受到傷害也不會特別害怕。因為他深信如果他受傷或者遭到了別人的拒絕,那么他就可以回到安全島上,有爸爸媽媽愛他,支持他,接納他。
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幼年的安全感會逐漸沉淀為一種潛意識。具有這種潛意識的人會信任值得信任的人,不會隨便猜疑別人。而一旦有明確的理由告訴他,此人不值得信任,他會堅決地離開這個人,不做蠢事。他會受傷,但傷口會很快愈合。
然而,小蕓不僅沒有獲得這種安全感,相反她從小就被無助感所糾纏。
小蕓的媽媽后來承認,她在信中講的“某些原因”是因為小蕓是二胎。因為頭胎是女孩,當時她丈夫特別想要一個男孩,結果有了第二胎。如果第二胎是男孩,他們不管付出什么代價,都會把孩子留在身邊。沒想到,第二胎還是女孩。失望之余,他們在小蕓滿月后將其送到了鄉(xiāng)下。
總拿“警察要抓她”嚇唬小蕓的,不是別人,正是小蕓的親人。他們擔心小蕓的身份暴露,所以每當鄉(xiāng)干部進村,他們就會把小蕓藏起來,不讓她露臉,并嚇唬她“別哭,一哭警察就會把你抓走”。每年回老家看小蕓,爸爸媽媽都給她帶很多禮物。小蕓知道他們是爸爸媽媽,但她只能叫他們“叔叔阿姨”。
可以想象,當年的小蕓是多么無助:壞人來了,沒人保護我。我有爸爸媽媽,但他們不承認是我的爸爸媽媽。如果我是男孩,爸爸媽媽就要我。姐姐雖然也是女孩,但她長得漂亮,爸爸媽媽要姐姐不要我。外公外婆對我挺好,但他們畢竟不是爸爸媽媽。舅舅舅媽管我吃住,但他們對自己的孩子更好。
雖然小蕓的身邊并沒有斷了大人的照顧,但是“沒人愛我”的無助感貫穿在小蕓生活的16個年頭里。
手術成功了,但是她失敗了
小蕓之所以一開始學習不錯,不是因為她愛學習,而是因為這是她爭取愛的手段。她知道,如果學習好,爸媽就會對她好;如果學習不好,爸媽就會對她更失望。她只有努力學習,才能贏得爸媽的愛。
這樣看來,小蕓也有一個安全島,但這個島的基石不是爸媽無條件的愛,而是她的好成績。當她的學習成績好時,無論遭遇什么挫折,只要好成績還在,她就暫時安全了。
但是賽跑事故摧毀了這個脆弱的島嶼。她向媽媽哭訴“一輩子不能上學了”,實際上是擔心自己再也得不到爸媽的愛了。因為她認為,爸媽愛她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好成績。所以,為了能夠上學,她以一個孩子罕見的頑強意志去承受痛苦的治療。
疼痛的感覺,每個人都有。但是有安全感的孩子會哭出來,因為哭也是一種信任??薜暮⒆又?,只要他一哭,爸媽就會來安慰他呵護他,這樣就會減輕痛苦和不安。但小蕓不哭,因為她認為父母愛堅強的她,而不是脆弱的她,她一旦表現(xiàn)出脆弱的樣子,父母會因此嫌棄她。
手術成功了,但是小蕓失敗了。她的學習一落千丈,她賴以棲身的安全島垮掉了。別的孩子在成績下降時也會難過,但很少有人像小蕓一樣,畢竟這是她獲得安全的唯一途徑。如果這時媽媽能夠在她身邊不斷地讓她確認:“寶貝,我愛你,無論你怎樣,你都是我心愛的女兒?!鼻闆r將會有很大的改善,但是媽媽更多的只是在電話里安慰她。當她傷心,覺得天要塌了的時候,沒人擁抱她、理解她、接受她,只有人遠遠地教育她、指導她。于是,她去了網吧,因為網絡上會有人無條件地支持她,聽她傾訴,而且對她沒有任何要求。
從母親的來信中可以看到,她對這件事情是多么不安。她擔心女兒的成績會越來越差,于是把女兒接到身邊。小蕓終于回家了,終于和爸媽團圓了,但這也讓小蕓再一次確信,媽媽不是因為愛她才把她接回來的,而是擔心她的成績變差,才不得不把她接回來的。也就是說,爸媽對她的愛還是有條件的。
回家前,小蕓做夢都想回家,可以說對父母抱著很高的期望。但是回家后,她的幻想迅速破滅。因為她發(fā)現(xiàn)媽媽關心她的學習勝于關心她。至于爸爸,根本不愛她,因為爸爸嫌棄她不是男孩。
可以這么說,所有與父母分離過的孩子,對回家都抱著很高的期望。如果父母能夠明白和重視這一點,在孩子剛回家時,給他特殊的待遇和關愛,也許孩子就不會因為缺乏安全感而行為乖張。但小蕓的父母顯然沒有做好準備,小蕓發(fā)現(xiàn)她的期望只是幻想,真實的父母遠不是她想象的那樣,這進一步摧毀了她內心的安全感。于是,剛回家不到一個月,她又逃到了網吧里。
在一個屋檐下生活,小蕓和父母對彼此的失望都達到了頂點。父親打了她,斷了她的零花錢;而小蕓逃到了學校,但學校也不接納她。她為上網偷同學的錢,班主任要求她在全班同學面前公開道歉,這對小蕓來說,無疑意味著老師、同學也拋棄了她。
既然家和學校都不能接納她,小蕓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徹底逃到網絡中,在那里建立自己的安全島。于是,她開始沒日沒夜地泡在網吧里。
童年的經歷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盡管小蕓已經16歲了,但是她還不曾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安全島,她不斷尋找又不斷失望,她彷徨又無助……
信中的后面一部分也驗證了這一點。
再次回到老家,小蕓參加文藝表演拿了獎,贏得了師生一致的稱贊。遺憾的是,因為內心的不安全感積攢得太多,小蕓已經很難把這種社會支持變成自己安全島的基石了。相反,她變得異常敏感,總覺得別人在背后議論她丑。這不難理解。童年時,小蕓就認為父母之所以不要自己,是因為她長得丑。一般來說,安全感強的人不太關注別人的消極信息,但小蕓的安全感太低了,所以她變得非常敏感,比別人更容易接受消極信息,而且每個信息都讓她有再次被遺棄的猜想——“我太丑了,爸媽不要我,別人也不要我”。
一個人如果在童年很少獲得安全感,長大后他就很難建立起屬于自己的安全島。而沒有安全島的人,他的內心就無法強大,小蕓的情況正是如此。
在爸媽的眼里,小蕓已經16歲,是個大孩子了,于是,他們把她當大孩子看待,對她提出各種要求。可是,小蕓的內心仍然停留在四處尋找安全感的小女孩狀態(tài),要讓小蕓告別網吧,雙方都要付出努力。小蕓要知道,自己長大了,要承擔更多的責任,要有勇氣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逃避。小蕓的父母要知道,小蕓的心理仍停留在幼兒時代,他們必須給予她無條件的愛,讓她獲得安全感,從而才有力量戒掉網癮,回歸到正常的學習和生活中來。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