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單
【古桂雄簡介】
博士、教授、博/碩士生導師,主任醫(yī)師。現(xiàn)任蘇州大學醫(yī)學院兒童保健&兒科基礎教研室主任,附屬兒童醫(yī)院兒童保健科主任。任《中國兒童保健雜志》編委、《中國社區(qū)醫(yī)學》編委、《蘇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審稿人、《健康娃娃》編委??蒲许椖俊鞍被岷颗c兒童生長”獲核工業(yè)部科技進步三等獎,“紅細胞多胺與兒童發(fā)育”獲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古桂雄教授是中華預防醫(yī)學會兒童保健分會常務委員,對兒童心理和行為習慣頗有研究。日前,本刊特約記者采訪了他,希望他從醫(yī)生的角度分析中國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為家長朋友們出謀劃策。
莫忽視非智力因素
記者(以下簡稱記):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中國家庭的物質條件日益改善,絕大多數(shù)孩子的溫飽問題已經得到解決,但是兒童的心理疾病卻有逐年遞增之勢。您對此有何看法?
古桂雄(以下簡稱古):不錯,社會是在不斷進步,中國家庭的物質條件是在日益改善,但是別忘了,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節(jié)奏都在不斷加速,承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在這種環(huán)境中生活,患精神疾病的孩子越來越多就不難理解了。調查顯示,中國的精神疾病患者在疾病總負擔中排名首位,其中,我國17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兒童在多動、厭食、出汗,青少年在厭學、焦慮、抑郁、網絡上癮等方面出現(xiàn)的問題呈逐年上升趨勢,而且,近十年的跟蹤調查表明,精神疾病患者不僅在數(shù)量上增加,同時呈現(xiàn)低齡化趨勢。
記:為什么兒童的情況更嚴重?
古:因為兒童在語言表達能力上不如成年人,迫使他們把內心感受轉為情緒表達和行為表達,家長不易察覺孩子在心理方面出現(xiàn)的異常。同時,兒童具有不斷生長發(fā)育的特點,更易出現(xiàn)各種問題,其心理、行為的異常又與兒童各年齡期的能力不足緊密相連。兒童能力的發(fā)展涉及方方面面,如聽、說、讀、寫的發(fā)展;感覺、知覺、運動、語言的發(fā)展;注意、記憶、思維、想象的發(fā)展;坐、爬、走、跳的發(fā)展,以及情緒、氣質、人格、品德的發(fā)展等。這些能力的發(fā)展不足,在兒童的各個生長發(fā)育時期均易產生各種行為和情緒問題。
記:家長有需要檢討的地方嗎?
古:據我觀察,我國家長溺愛孩子非常普遍,隔代溺愛尤其明顯,所以家長要負一定的責任。被溺愛的孩子普遍脾氣壞,認為自己想要的就一定要得到,有的孩子還具有一定的攻擊性。長此以往,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非常不利。有的家長對孩子過度照顧,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口里怕化了,稍一放手又以成人的標準要求孩子,希望孩子乖巧、聰明,什么都好。這種極端的做法說明家長心態(tài)不對,對孩子的一切都過于敏感。
記:那么,家長正確的做法是什么?
古:年輕的家長保持理智平和的心態(tài),對幼兒的身心健康至關重要。建議家長多給孩子講故事,多帶孩子做戶外運動,既能讓孩子獲取知識,思維得到刺激,還能改善睡眠,增進食欲,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記:家長們都十分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請問,您認為孩子學習成績不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古:目前,不少家長非常重視開發(fā)孩子的智力,把孩子的學習成績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為了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學習,免除了孩子做家務的義務,等等,只要孩子學習好,能考出高分,家長什么都愿意做,花多少錢都舍得,可換來的結果又是什么呢?由于家長忽視了對孩子非智力能力的培養(yǎng),忽視挫折教育,忽視培養(yǎng)孩子正視問題、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造成了不少孩子“高分低能”或是“低分低能”。
記: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重要嗎?
古:是的。孩子的個性品質應該從小培養(yǎng),家長在培養(yǎng)孩子智力能力的同時,千萬不要忽視了對孩子非智力因素和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實際上,大多數(shù)孩子的智力差別并不是很大,所受教育程度也基本相當,那么,為什么有些孩子各方面能夠很優(yōu)秀,而有些孩子卻令人失望呢?研究顯示,這是孩子的非智力素質決定的。縱觀古今中外的成功者,他們之所以能夠攀登事業(yè)的高峰,與他們擁有高度的責任感、強烈的進取心、百折不撓的毅力、鍥而不舍的精神以及難以動搖的自信心是分不開的。上述這些優(yōu)秀品質不是生來就有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從小一點一滴培育出來的。因此,家長應當從小開始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和意志力等心理品質與素質。
營養(yǎng)并非越多越好
記:您是名醫(yī),又是兒童保健方面的專家,許多家長得知我要采訪您,提了不少生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希望能得到您的指點。
古:好的,盡力而為。
記:有的家長問,幼兒的飲食是否越有營養(yǎng)越好?比如蛋白質的攝入量,每天多少才合適?
古:幼兒的飲食,不是越有營養(yǎng)越好,而是營養(yǎng)越均衡越好。比如蛋白質的攝入,醫(yī)學實驗證明,只有適當?shù)財z入蛋白質,才不會給孩子帶來壓力。超過孩子身體需要的蛋白質不會在體內貯存,它會經過脫氨分解排出體外,但這一過程需要大量的水分,很容易加重腎臟的負擔。對于一個腎臟及消化器官尚未發(fā)育完全的幼兒來說,這樣的負擔顯然是有害的。幼兒一般每天吃3~5兩米飯,葷素菜各一半,需要的蛋白質就夠了。嚴格地說,幼兒每餐攝入的蛋白質不要超過一天總進食量的15%。另外,要多讓孩子運動,因為只有運動才能促進身體新陳代謝。有些家長總認為孩子吃得少,那是因為孩子缺少運動,上一餐的食物到下一餐還未消化。
記:有的家長反映,五六歲的孩子總是笨手笨腳,經常把牛奶打翻,把臺燈弄倒,有的跑著跑著就摔倒了,這是怎么回事呢?
古:這類現(xiàn)象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般來說,這類現(xiàn)象是正常的,因為孩子肌肉不夠發(fā)達,缺乏足夠的動作練習,所以有時不免顯得笨手笨腳。而有些笨拙的孩子則是因為膝蓋內彎,或一條腿太短,另一條腿扭曲。遇到后一種情況,父母就應及時帶孩子到醫(yī)院治療。
特別提醒家長,當孩子因笨拙而闖禍時,家長千萬不要責備孩子。尤其不要對孩子說:“你真笨!”因為孩子一旦被貼上了“笨”的標簽,即使他長大了,也會缺乏自信,重復幼時常犯的錯誤。這是因為家長的負面暗示給孩子造成了可能是永久性的負面影響。家長應該做的是積極引導孩子鍛煉肌肉,比如和孩子一起做跑步、跳舞或是玩皮球等戶外運動。在室內,家長可以教孩子釘釘子,陪孩子玩拿取小玩意的游戲。如果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喜歡在紙上亂畫,那就應該鼓勵他,讓他去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如果孩子肌肉動作不協(xié)調是因為生理上的問題,家長可以給孩子購買墊高的鞋子、護膝或配眼鏡,必要時可尋求醫(yī)生幫助。
記:有一位年輕的家長問,3個多月的嬰兒晚上睡覺時總是出很多的汗,衣服、枕頭都濕了,頭發(fā)長得慢。聽人說嬰兒睡覺出汗多是因為缺鈣,可是到醫(yī)院做骨密度檢查,卻提示骨密度正常。請問這是怎么回事?
古:出汗是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當人體處于高溫環(huán)境時,便通過生理調節(jié)大量出汗,而汗液的蒸發(fā)則帶走體表的熱量,從而保持了體溫的恒定。因此,出汗是人體為適應外界高溫環(huán)境而出現(xiàn)的保護性反應。相對成人來說,嬰幼兒的皮膚含水量較大,皮膚表層微血管分布也較多,新陳代謝旺盛,所以由皮膚蒸發(fā)的水分也多。再者,孩子的神經內分泌調節(jié)功能相對較差,大腦皮層對植物神經的抑制功能差,即使在晚上睡眠時,植物神經依然處于興奮狀態(tài),所以孩子剛入睡時也很容易出汗。
醫(yī)學上把孩子出汗多的現(xiàn)象稱為“多汗”,有“生理性多汗”和“病理性多汗”之分。生理性多汗一般都可以找到明顯的外部原因或誘因。如天熱或室內空調溫度過高、劇烈運動、衣服穿得過多等。病理性多汗則是指由于某些疾病引起的多汗,病因比較復雜。比如:患兒童肥胖癥的孩子,稍微一運動就會大汗淋漓;患低血糖的孩子經常表現(xiàn)為難過不安、面色蒼白、出冷汗甚至大汗淋漓;患傷寒、敗血癥、類風濕病、結締組織病、紅斑狼瘡或血液病等疾病的孩子,常有大量出汗的表現(xiàn);多汗是小兒佝僂病活動期的重要特征表現(xiàn),通常還伴有夜間哭鬧、枕禿、乒乓頭、方顱、前囟門增大且閉合延遲等癥狀;患有結核病的孩子不僅前半夜汗多,后半夜天亮之前也多汗,稱為“盜汗”;吃退熱藥過量,會引起大量出汗,甚至虛脫。
總之,孩子多汗,家長不必過分擔憂,應該積極尋找孩子多汗的原因,如果是生理性多汗,只要去除導致孩子多汗的外界因素就可以了;如果是病理性多汗,則要積極地對癥治療。
醫(yī)學常識應當具備
記:帶孩子體檢時,家長常常需要看各種化驗單,但是化驗單好像是給專業(yè)人士看的,普通家長如讀天書。您能給家長們補補課嗎?比如,看孩子的血常規(guī)化驗單,家長應重點關注哪些指標?
古:血常規(guī)的化驗單上往往會有一長串的化驗項目,但有一些是比較專業(yè)的項目,普通家長不必去深究。對兒童的血常規(guī)化驗單,家長要重點看以下3個項目:
1.紅細胞計數(shù)(RBC)和血紅蛋白測定(HGB):血常規(guī)化驗單的第一項都是紅細胞計數(shù)的檢查。紅細胞的主要作用是給全身的各組織器官輸送氧氣,并把體內產生的二氧化碳排出體外,而完成這一功能主要是依靠紅細胞內的一種蛋白,這就是血紅蛋白(Hb)。正常情況下,紅細胞的數(shù)量和血紅蛋白含量的比例大致是相對固定的,但在發(fā)生貧血的情況下,它們之間的比值就會發(fā)生變化,如發(fā)生低色素性貧血時,血紅蛋白含量的降低就會十分明顯,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比例就會升高。所以在看化驗單時,一定要首先注意這兩項數(shù)值。
2.白細胞計數(shù)(WBC)和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DC):血液中的白細胞包括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淋巴細胞?;瀱沃械陌准毎嫈?shù)是指測定血液中白細胞的總數(shù),而分類計數(shù)是指各種白細胞的百分比。由于各種白細胞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在不同的病理情況下,可引起不同類型白細胞的數(shù)量發(fā)生變化。6個月至7歲的兒童,各種白細胞的百分比和血小板計數(shù),均與成人不同,可出現(xiàn)“↑”,“↓”的符號,詳情可咨詢醫(yī)生。一般而言,只要掌握白細胞計數(shù)、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的分類就可以了。因為在平常的生活中,醫(yī)生是根據白細胞的數(shù)量來判斷身體是否有感染發(fā)生,然后再根據白細胞分類來判斷是什么類型的感染。一般而言,如果中性粒細胞的數(shù)量增多是細菌性的感染,淋巴細胞數(shù)量增多是病毒性的感染。
3.血小板計數(shù)(PLT):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如果沒有它,就可能因一個小傷口而出現(xiàn)出血不止,導致生命危險。如果血小板減少的話,幼兒就可能存在凝血方面的問題。
記:血鉛檢測是什么意思?怎樣的指標才算正常?有報道稱,血鉛超標是引起孩子多動癥的重要原因,真的如此嗎?
古:血鉛的檢測標準是兩級。I級:血鉛<100μg/L,相對安全,是可以接受的血鉛水平,不需臨床治療,超過這個標準,即稱為“血鉛超標”;II級:血鉛100~199μg/L,無癥狀性鉛中毒,或稱輕度鉛中毒。血鉛超標對孩子的神經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血液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和泌尿系統(tǒng)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其中,對神經系統(tǒng)的影響尤為明顯,可導致孩子易激惹、多動、注意力短暫、攻擊性行為、反應遲鈍、嗜睡、運動失調。對于血鉛超標的兒童,治療一般以健康教育、環(huán)境干預和特殊飲食調節(jié)為主。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