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煜
和游游一起翻開《弟弟的世界》之前,我并不知道這是一個關于自閉癥孩子的故事。等看到扉頁寫的“獻給一直關心自閉癥兒童的好友姜義村教授……”,我在那一剎那有退縮的沖動,但已經(jīng)來不及。7歲半的游游,最近對“我沒有說什么”比“我說了什么還敏感”,而我也并不確定,我這種總想讓游在波折與哀傷面前轉過身去的沖動,到底是出于媽媽保護的本能,還是只是因為我也不夠勇敢。
帶著一種小心翼翼的平靜,我一頁一頁地念下去。
有好幾次,我想伸手攬過游的肩,但伸出手,又縮回來。
念到將小鳥放飛這一頁,悲傷無法遏制,淚水悄悄滴下來。還好我戴了眼鏡,可以扶一次鏡框,又扶一次。
游游說:“我喜歡這故事。”
后來我把這個故事在荔枝電臺錄下來,游游又聽了好幾遍。過程中,她斷續(xù)問過我自閉癥的事,有一些我能答,有些不能。
之后的一天下午,我們又一起讀了《啄木鳥女孩》。
大概是因為游也愛畫畫,她很自然就接受了故事里畫畫的療愈之力,并且以一種驚艷的心情依次看過《啄木鳥女孩》最后的那些畫作。
后來她追問我,“這個故事是真的嗎?真的有這個女孩嗎?”我又給她讀了導讀里對啄木鳥女孩羿蓓的介紹。
然后我們都沉默了。
我擔心氣氛過于悲傷,站起來說:“走吧,媽媽陪你玩樂高去?!彼齾s翻出《爺爺?shù)臋鸦ǖ馈氛f:“媽媽,為什么你不講這本?”
《爺爺?shù)臋鸦ǖ馈穼ξ覀冇幸恍┨貏e的意義,因為游游也有一位病弱的爺爺。這本書讓她學到兩件事:第一是:櫻花真美,我最喜歡櫻花。第二是:她一直喜歡用粘土做彩色的愛心送人,現(xiàn)在會像故事里的爺爺那樣,在每一個愛心上,刻上她的愿望。
劉清彥老師的這三本書,讓我對閱讀的意義有更多感觸。
游游幼年的時候,我相信笑聲與美好是繪本為小孩特意埋藏的寶藏。潛意識里,我期望我們能一路這樣嘻嘻哈哈地、開開心心地走下去。
當她上了小學,我隨之進入中年(或者,開始有濃重的“中年感”),世界在她面前迅速擴大,變得復雜糾結。而我呢,比以往更多地撞見無常、無奈,也接受將“無解”呈交與未來。
忍不住就會想:人生的意義在哪里呢?為人父母的意義在哪里呢?若我尚且迷茫,如何為她指路,若我時常無力,怎么能為她撐世界?
說到“人生意義”,忍不住就想起來前一陣子在朋友圈刷屏的北大學生的“空心病”,以及后來由此引發(fā)的各種爭執(zhí)。有個朋友說:感覺人生無意義卻還堅持活著,這難道不應該被稱為“有勇氣”嗎?
這話,讓我笑了好半天。
人生真復雜。或者說,人生而復雜。在孩子逐漸走上這復雜的人生時,他需要看到各種各樣的故事。
這些故事,當然也被挑選過,被思考過,甚至被微微調整過。但這些故事,不簡單地抹去陰影,不虛弱地描畫期望,不總結,亦不追究。這些故事,安靜地呈現(xiàn)當下,卻從不會對未來喪失勇氣。
我不知道,這樣的故事,會讓我們對“人生意義”的探究變得更容易,還是更困難。我也不確定,當我們對生活產(chǎn)生更加強烈的興趣時,是因其燦爛美好,還是因其變化難測。
但是從燦爛美好開始探望變化難測,就是成長的必然吧。
說到成長,手頭在翻譯一本家庭教育的書,最近剛好來到有關青春期的章節(jié),作者說:青春期的關鍵詞,就是懷疑、自我剖析與重新定位。
讀河合隼雄,也看到他說:“青春期,是一個把人兜底朝天重新制作一遍的過程。”
我這樣愛焦慮的媽又忍不住琢磨:到了游游更大一些,她憑借什么判斷生活,依據(jù)什么尋找自我,又從哪里獲得“就算前路迷茫,仍要不斷前行”的勇氣呢?
或許還是閱讀。
一本書,又一本書,在適合的時候,以適合的方式,將一個又一個人生故事徐徐展開。這些故事,就像劉清彥老師在他的《閱讀里的生命教育》中寫的那樣:
“不但讓孩子們看見具體的生命典范,同時,借由角色擴展拉長孩子看待生命的角度與眼光,使他們不再單單著眼當下,隨著故事中主人公思索自己的人生和夢想,想要為將來做準備,同時懷抱信心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