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秋宇
摘要:博物館講解員的工作職責十分重要,其在講解中所運用的語言將直接影響到博物館發(fā)揮傳播人類文明成果的效果和進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作用。在當今時代,講解員在講解過程中所運用的語言應從不同角度出發(fā),下面筆者就將對這些角度進行具體分析。
關鍵詞:博物館;講解員;語言運用
一、因材施教
當講解員面對所有參觀人員時,要快速地分析出這些人群在總體上是老年人居多還是兒童居多,是成年人還是青少年。實際上就是要分析出聽眾大體上的年齡特點、身份地位特征等信息,然后在講解期間讓自己的講解具有一定的針對性,面對不同的人群用不同的方式來講解同一內(nèi)容。我國傳統(tǒng)的博物館一般只選擇展覽和講解兩種教育方式進行服務,這種方式的缺點就是缺乏了對參觀對象的針對性。博物館講解過程實際上也是帶有教育性質的文化活動,需要講解員像教師一樣對學生因材施教,只有這樣,才能滿足不同特點的受眾的文化需求。如果參觀人員兒童偏多,或者都是家長帶著自己的孩子進行參觀,那么講解員就要采取活潑的講解風格,語言要通俗易懂詼諧幽默。在講解過程中講解員可以采用游戲和有獎競答等有趣的活動形式來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思考能力。只有讓孩子處于比較活躍的氛圍中,才能夠啟發(fā)他們對古代文物的思考,這樣我們對于兒童的教育目的才算真正達到。如果參觀人員大多是成年人的話,講解員就要提高講解詞的專業(yè)性和邏輯性。和面對兒童的情形不一樣的是,此時講解員不能那么淺顯,而是應該繼續(xù)深入講解展品背后的歷史發(fā)展以及對今后的影響等等。如果講解員面對的受眾是老年人占大多數(shù)的話,講解員應該了解到老年人有注意力集中、思維方式比較傳統(tǒng)保守和視聽能力退化的特點,那么講解員就應該在講解時用平緩的語調和洪亮的聲音來講解,并且側重于講傳統(tǒng)文化中老年人比較感興趣的文化因素。
二、注重有聲與無聲相結合
博物館的講解工作不能完全照本宣讀,而是應該充分調動自己的語言和表情,從視覺、聽覺的維度進行渲染。首先應當從語言風格入手。要學會使用創(chuàng)造性的講解語言,而不是一本一眼的歷史宣講。為了能讓受眾對博物館陳列內(nèi)容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形成初步的觀賞印象,對將要進行的參觀活動有一個清晰地了解,一個生動有趣的開場白是十分重要的。其次,要善于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語言的再創(chuàng)造,把一些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事情作為講解切口的話題,進行合理地展開,從而在語言表達上打破常規(guī),吸引觀眾。最后,要摒棄講解詞的書面表達形式,提倡運用通俗易懂口語化的語言,使表達方法更靈活,講解語言不斷變化,話題不斷拓展,從而拉近與參觀人員之間的距離。
三、準備好高水平的講解詞
每一個優(yōu)秀的博物館講解員都會很注意講解詞的撰寫,而且還會準備好幾份針對不同對象的講解詞,目的是做到有備無患。每一篇講解詞不僅是文學作品,同時也是自己講解過程中的思維線索。演講詞的優(yōu)劣直接決定了講解過程水平的高低,也影響了觀眾們對于博物館人文歷史知識的接受程度。所以講解員要十分注重講解詞中的語言運用。博物館講解員在撰寫講解詞的過程中需要首先應當明了博物館中文物的展覽順序和結構布局,以此確定講解詞中介紹文物的順序。為了提高講解詞的文化水平,講解員應該查閱大量的關于該博物館以及里面的展覽品的資料,從而了解這棟博物館和展覽品的歷史變遷、人文底蘊和文化內(nèi)涵。然后運用自己的語言去歸納和分類,從而深化自己關于博物館文物的認識。講解詞應該寫得簡練和真實,決不能引用沒有經(jīng)過科學證實的民間傳說或者學派觀點來誤導聽眾,辭藻也不能過與于華麗浮夸。另外講解員在編寫講解詞的過程中也不能閉目塞聽,每一個講解員對于文物的認識都是不盡相同的,講解員之間應該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學習他人講解詞的優(yōu)點,改正自身不足,從而不斷完善自己的講解詞。最后,講解員要把自己從小到大的生活經(jīng)驗和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撰寫講解詞之中,可以考慮將自己的經(jīng)歷和感受融入到講解過程中,這樣容易拉近講解員自己和觀眾之間的距離。
四、語言講解要具有藝術性
語言講解的藝術性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自然性,即講解的語言能如實詳盡地介紹博物館的展品。第二個層次是意識性,指針對不同的展覽和不同的人群,能以不同的講解方式和語言技巧,使語言更加生動,行為更加得體,肢體無聲的語言更加豐富,從而達到扣人心弦的目的,使不同的人群各得其所。最高一個層次是藝術性的講解,要求博物館講解員不僅有高超的講解藝術,而且必備較高的文化、技術和知識涵養(yǎng),對所展覽的各種內(nèi)容要理解滲透,能縱觀全局,把握重點,把深奧的文化知識用參觀人員能夠理解的語言和方式表達出來,從而完成易懂而又精致的講解。講解是講與解的共體,兩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講是基礎,是必要,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過程。而解是上升,是提高,同樣是不容缺失的過程。要達到講解的融會貫通,使講解成為一門藝術,就要求講解員在對講解詞的分析和理解的同時,還要有個人對講解詞的感受。這種感受是對中國語言文字的感受,是美的規(guī)則。正如蔣勛先生說的“美比歷史更真實,沒有美,沒有沉思,便成就不了文明”。因此,講解過程中的藝術性,講解中文字美學的應用,是能夠給參觀人員帶來深刻影響的。
五、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平
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高速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講解員的專業(yè)水平需要與時俱進,從而達到專家級別。一個合格的講解員不僅要學會因材施教、運用無聲語言和撰寫講解詞,還要具備足夠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和學富五車的才氣。解說是博物館講解員在日常工作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實踐活動, 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是講解的先決條件。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是需要長期的努力才能實現(xiàn)的,講解員不能抱有任何幻想。所以,講解員不僅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強關于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還要經(jīng)常和同行切磋講解技術。另外還要對于博物館展覽的文物的種種情況了然于心,做到面對這個文物就可以不假思索地說出它的大小、歷史淵源、歷史變遷、質量、物質構成和文化價值等等信息。只有不斷地努力,講解員才能不斷地拉近自己和專家型講解員之間的距離,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專業(yè)水平。
六、特殊情況下的語言應用
我們都知道,講解是人際交往的一部分,屬于信息的人際傳播。就不可避免的有著講解員和參觀人員之間互動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參觀人員自身對參觀過程中的各種反饋是不可控制的因素。比如會出現(xiàn)有些參觀人員不愿意傾聽講解、忙于個人事務、大聲喧鬧、對講解內(nèi)容不感興趣等等。此時,便需要講解員有著較好的心理素質,統(tǒng)籌全場,靈活應對,根據(jù)具體情況解決問題。當參觀人員缺乏參觀的興致時,講解員應把講解詞講出新意和通過語調的變化,以此激發(fā)參觀人員的興趣,可通過提問一些問題來激發(fā)他們的思考,以達到意味深長的效果。再者,講解員可在講解詞中設計一些懸念,給參觀人員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間。當參觀人員提出一些怪異的問題時,講解員應保持謙虛的態(tài)度。當有意見分歧現(xiàn)象發(fā)生時,講解員的語氣應戒驕戒躁,耐心、友好的與參觀人員進行探討和交流,從而達成共識。
結語:
總而言之,作為博物館中的一名講解員,要時刻提高自己的講解技術和對博物館文物的理解水平,在講解過程中要注意自己語言的運用,做到落落大方、機智敏捷,用真誠的講解態(tài)度帶領參觀人員更好的體會博物館所帶來的文化魅力。
參考文獻:
[1]李智.論博物館宣傳教育之受眾細分[J].中國博物館.2015(03).
[2]王法東.淺談國際視角下博物館多語言現(xiàn)象的理論和實踐[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5(10).
[3]羅子荃.博物館室內(nèi)場所語言的表達與認同——以紐約MOMA博物館、新加坡國立博物館和蘇州博物館的室內(nèi)設計語言分析為例[J].家具與室內(nèi)裝飾.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