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男孩腦子很好,從小學到初中,一路的優(yōu)勢,一路的尖子生,中考時以初中校第一名的好成績,考進一所重點高中實驗班。但是,男孩進入高中后卻優(yōu)勢不再,考試名次一再下降,最差的一次考了年級500多名?,F在的問題是,男孩不想去上學了,讓家長很著急。
第二次,是男孩自己來訪的。男孩依然從強迫癥開始,經過討論交流,男孩理解了除了順其自然,還要從化解心理壓力著手。應該說合作也是比較順利的。但是,當要結束咨詢會話時,男孩卻再次轉到了人際關系的麻煩上來,而且,表現出更強烈的爭辯傾向,不肯結束,讓咨詢會話幾乎不能收場??梢哉f,這次整個咨詢會話過程,幾乎是重復了上次的故事。怎么會這樣?莫非男孩來訪就是為了挫敗我嗎?
這次,讓我忽然意識到,男孩似乎給咨詢師出難題的表現,其實不是故意要為難咨詢師,不是故意要挫敗咨詢師。男孩所以如此的背后,必有心理上的緣由。
這個緣由是什么?對這個問題,綜合前面的各種信息,我雖然已經有了初步判斷,卻還需要確切診斷。為此,約定第三次全家一同來訪,以便更全面的了解情況,作出診斷。
診斷:主要是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作怪
第三次男孩一家三口如約來訪。首先,請他們同時做了一份測試問卷,在問卷中選出與男孩平時表現相符的項目。問卷的內容如下:
1.廣泛猜疑,常將他人無意的甚至友好的行為,誤解為敵意或歧視,或無足夠根據,就懷疑會被人利用或傷害,因此過分警惕與防衛(wèi)。
2.將周圍事物解釋為不符合實際情況的“陰謀”。
3.易產生病態(tài)嫉妒。
4.過分自負,若有挫折或失敗則歸咎于人,總認為自己正確。
5.好記恨別人,對他人過錯不能寬容。
6.脫離實際地好爭辯與敵對,固執(zhí)地追求個人不夠合理的權利或利益。
7.忽視或不相信與自己想法不相符的客觀證據,因而很難以說理或事實來改變自己的想法。
一家三口選擇的結果如何?父親選三項,母親選四項,男孩自己選了五項。
這份問卷,是用來診斷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的,依據相關的診斷手冊,符合其中3項,就可以確診為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這個問卷的結果印證了我的判斷,男孩的問題根本上是人格問題,主要的是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作怪。
所謂偏執(zhí)型人格,是一種以猜疑和偏執(zhí)為主要特點的人格障礙。在日常生活中,由于頭腦里的非理性觀念的作用,這樣的人遇事偏激,固執(zhí)己見,敏感多疑,心胸狹隘,習慣抱怨指責別人,認為別人存心不良。
不難看出,男孩對同學的嫉恨抱怨,男孩對父母的爭辯抱怨,男孩所謂的人際關系方面的麻煩,以及對這些問題偏激固執(zhí)的態(tài)度,都是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的表現。可以說,是男孩的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導致了所謂人際關系上的麻煩。至于他在咨詢過程中似乎為難咨詢師的做法,也是這種人格障礙的表現。不難理解的是,這樣偏激固執(zhí)的人格特征,也是容易誘發(fā)強迫癥狀的心理背景。
當我說出這樣的診斷后,一家三口幾乎異口同聲表示認同,男孩自己更為肯定。隨后,他們回顧了男孩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的種種表現。
男孩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人格障礙呢?
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的形成,應該說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外在因素說,通常這樣的人,小時候往往有過愛的缺失,日后生活中往往有過受挫的經歷。就內在因素說,這樣的人往往自我評價過高。這些因素,都會導致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的形成。
那么,男孩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呢?
在隨后的交流中,男孩的父母坦言,兩個人曾經離婚,幾年后又復婚了。離婚的時候,男孩不到十歲。男孩在和母親生活的日子里,母親由于對父親的抱怨,又說了很多偏激的話,特別是說過類似“人不可信”“這個世界不可信”之類的話,讓男孩感到周圍的人不可信。
很明顯,前面談到的導致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的幾個因素,在男孩身上幾乎都存在。一是父母離異給男孩帶來的影響,讓他從小感受到的是親情的缺失,是愛的缺失。二是后來和那個男孩的沖突事件,讓他心理感到嚴重受挫,內心缺少安全感,容易過度防衛(wèi)。三是男孩聰明的腦子以及優(yōu)異的成績,又讓他自我評價過高,難以與人相處。正是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逐漸讓他形成了今天的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
矯正:多方面著手逐步進行自我調整
有鑒于此,我們共同制定了心理調整總的策略:在化解強迫癥狀的同時,逐步矯正人格障礙。關于化解強迫癥狀的辦法,前面已經談過,一是順其自然,二是緩解壓力。接下來,重點就是幫助男孩逐步矯正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了。男孩可以從哪些方面著手進行自我調整呢?
一是心理換位法??创龁栴},人們都容易自我中心,具有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的人自我中心傾向就更嚴重,更習慣于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所以,這樣的人應該主動破除自我中心,學會心理換位,凡事多從別人角度想想,多站在別人的立場看看。
二是暗示調節(jié)法。這樣自我暗示:“自己一定要改掉固執(zhí)多疑的缺點,沒有人整天與自己過不去,不要整天去懷疑人……”這種自我暗示,最好在大腦皮層興奮性較低的早晨、午休或就寢前進行默念。在默念進程中盡量運用想象,這樣自我暗示的效果就會更好。
三是化解敵意法。經常提醒自己,世界還是好人多,同事,朋友,都是好人,都是可以信賴的,不應該對他們盲目地懷疑,否則,就會失去他人的信任。生活中,人際之間沖突糾紛和摩擦是難免的,自己要學會包容。
四是觀念改造法。通過自我分析改造非理性觀念,可以阻止偏執(zhí)行為。先列出非理性觀念,比如:①我不能容忍別人一絲一毫的對不起自己。②世上沒有好人,我只相信自己。然后加以改造,除去極端偏激的成份,比如:①我不是說一不二的君王,別人偶爾的對不起自己應該原諒。②世上還是好人多,我應該相信那些好人。
五是交友訓練法。在良好的人際環(huán)境中,通過良好的溝通與交流,就容易理解他人,信任他人,減少敏感多疑。所以,應該積極主動地進行交友活動,在交友中學會信任別人,獲得內心的安寧。
結合男孩的情況,我們進行了具體交流和現場練習。男孩有了初步領悟,表示回去要好好練習,慢慢改變自己的人格。父母也表示努力幫孩子慢慢改變自己。臨別我表達了對男孩的信賴和支持,相信男孩會慢慢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