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揚
“在家上學”(home school)是指家長通過自助的方式為孩子提供基礎教育。作為國家統(tǒng)一教育的一種補充,“在家教育”于上個世紀下半葉在國外得到了長足發(fā)展。在2016年,媒體曾曝光瀘州的一位父親因為堅持在家教育,最終導致女兒“20歲不會做初中題”,讓他成為了媒體和輿論嘲笑的對象?!霸诩疑蠈W”這個話題一時引起了人們的熱議。
國內“在家上學”現(xiàn)狀
21世紀教育研究院曾經發(fā)布過《中國在家上學研究報告(2013)》,報告中指出:中國大約有1.8萬名兒童接受在家教育,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不認同中國公共教育的理念。典型的例子如我國兒童文學家鄭淵潔,就一直堅持讓自己的兒子鄭亞旗接受在家教育。另外,像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父親,也是一位在家教育理念的堅定支持者。據了解,十幾年前,這位父親就因為拒絕讓女兒接受公共教育而被孩子母親提起訴訟,法院裁定他違反義務教育法,限他在判決生效5日內送女兒返校??墒牵@起法院判決并未得到執(zhí)行,而表示“寧肯坐牢也不送女兒到學校讀書”的父親并沒有受到任何限制,他繼續(xù)我行我素地對女兒實施他的在家教育,直到被媒體再次曝光。
雖然我國“在家學習”的學生占據接受公共教育的學生的比例較?。?.009%),但是這一行為背后的深層原因值得反思。我國的公共教育為人詬病已久,校園暴力、學生因壓力大跳樓、性侵這樣的案件不時見諸于媒體。與歐美的公共教育不同,中國的教育在鼓勵學生多元化發(fā)展、團結協(xié)作等方面力度明顯不足。不僅如此,我國的學校教育還實行了全世界都罕見的“教育產業(yè)化”政策,使中小學淪為了單純的應試培訓班,青少年的社會化成長這一環(huán)節(jié)被無情忽視。
國外“在家上學”現(xiàn)狀
文章開頭提到,國外的“在家教育”發(fā)展的時間更為長久,在國家的支持上也和我國有所不同。下面以俄羅斯和美國為例:
俄羅斯
1994年,俄羅斯教育主管部門頒布條例為“在家上學”提供了法律依據。條例承認了“在家上學”的合法性,但“在家上學”必須達到俄羅斯統(tǒng)一的國家教育標準。
在俄羅斯,“在家上學”的孩子必須在普通學校注冊。家長可以根據需要,在小學、初中高中任意階段決定孩子開始接受家庭教育,在開始之前,還要寫一份申請給教育主管部門,然后由其審核。只有通過審核,才允許孩子在學校注冊,在家中接受教育。
同時,家長和孩子所注冊的學校還要簽訂合同,寫明學校、家長和孩子三方各自的權利與義務。學校為家長免費提供教科書和教學大綱,并對“在家上學”的學生進行考核,要求他們按規(guī)定參加學??荚?。只有通過考試,才能繼續(xù)“在家上學”,否則就要回學校上課,而通過學年考試的學生才可以升入高一年級。如果家長覺得家庭教育吃力或者效果欠佳,也有權利在任何階段決定返回學校接受學校教育。
教育管理部門對“在家上學”的學生的畢業(yè)考試有嚴格規(guī)定,對其要求與普通在校學生相同。學生必須參加統(tǒng)一畢業(yè)考試,合格者才可以獲得相應教育程度的國家證書。
美國
美國“在家上學”的學生目前已達200萬人左右,年齡多在5歲到17歲,占美國學生的3%左右。
數(shù)據顯示,美國一些優(yōu)秀的大學常常接受家庭學校的孩子入學。因為在他們看來,“在家上學”的孩子更成熟,更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創(chuàng)造性,對大學的準備更充分。
20世紀80年代,美國各州陸續(xù)出臺相關法律,確認在家上學的合法地位。1993年秋季,“在家上學”在50個州全部實現(xiàn)合法化,但每個州規(guī)定各不相同。
對于這樣的教育方式的爭議
支持者認為,“在家上學”的家庭或學堂在教育理念、內容、方法上豐富多元,但具有明顯的共性特點,就是重視家庭教育的價值,重視家長的直接參與,強調對孩子的愛和尊重,實行以每一個學生為本的個性化教育。孩子的教育首先是家長的權利。“在家上學”順應了社會利益分化、教育需求多樣化的發(fā)展趨勢,成為家長在公辦學校、民辦學校、國際學校、出國留學、打工子弟學校等教育形式之外,一種新的教育途徑和選擇。
反對者認為,“在家上學”可能使社會付出慘痛代價。國外的教育學家們開始擔心,隨著越來越多的家長拒絕把孩子送往學校,這種教育方式會使社會付出慘痛代價。
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家上學”的兒童大多來自有兄弟姐妹及父母雙親為白人的家庭,學習效果與家長受教育程度、經濟收入有直接關系??梢韵胂笠幌?,那些連日常生活開支都有問題的家庭,他們怎能支付得起“在家教育”的費用呢?
教育專家認為,“在家上學”的孩子的教育主要依靠父母。如果家長缺乏教育經驗,再加上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會嚴重影響孩子的成長。
批評者則指出,“在家上學”缺乏美國聯(lián)邦級別的監(jiān)控,師資水平也無統(tǒng)一認證標準,無法全面衡量學生的學習效果,能否大規(guī)模推廣此類教育方式,還是未知數(shù)。
總之,“在家學習”是一種勇敢的嘗試。對于一些選擇孩子“在家上學”的家庭,社會上應該鼓勵嘗試;法律上也應該給予法制出口,并且完善相應的教育法規(guī)和配套規(guī)定;同時,要規(guī)避孩子以“在家上學”為名逃避義務教育,保證孩子“在家上學”的同時又能充分接觸和認識社會,確保孩子的人格成長和文化課程齊頭并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