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國內上映的一部電影頗受關注,這部電影名叫《降臨》,改編自美籍華裔作家姜峯楠(TedChiang)的短篇小說《你一生的故事》。影片在結構和敘事方面被認為仍有很多的缺陷,但在國內上映后仍在豆瓣取得了7.8分的好成績,為什么?因為這部電影首次為人類提出了一個嚴肅而發(fā)人深省的問題,假如遇到了外星人,溝通很可能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科技越發(fā)達交流可能性越大
眾所周知,如果外星人不懂人類的語言,那么人類面對他們的時候就像是在面對其他動物一樣,不能交流。如此一說,有沒有可能通過互相學習彼此的語言從而達到一個能交流的狀態(tài)呢?
答案是:有。并且雙方的科技越發(fā)達,學習交流的可能性就越大。
美國本特利大學的一名語言學家丹尼爾·埃弗雷特(DanielEverett)對這樣的想法表示了肯定,他說:“有著豐富實戰(zhàn)經驗的語言學家就可以做到這一點。這就是他們的老本行?!卑8ダ滋卦谶^去的三十年間一直通過與巴西亞馬遜河地區(qū)的皮拉哈人共事的方式來學習后者的語言。他指出,如果加以練習的話,語言學家只要和對方交流一兩個小時,就能識別出一門從未接觸過的語言的基本特征。
另外,哈佛大學的研究兒童語言能力發(fā)展的心理學家杰西·斯內德克爾(JesseSnedeker)還表示:“每個孩子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讓他們能夠學會語言。”也就是說,人類肯定都擁有某種相同的、負責認知或語言能力的腦部構造。
《降臨》的原著者姜峯楠的觀點還認為,“人類無法與地球上的其它物種交流,因此我們也不可能與外星物種交流?!钡瑫r他也提出:如果某個物種的科技水平達到了足夠的高度,它們肯定能理解某些特定的概念,這至少為進行有限的交流打下了基礎。
不過,但即使人們成功弄清了某種語言的規(guī)則,如何傳達這些信息仍然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人類的交流主要通過視覺、聽覺和觸覺進行,但外星人未必如此?!昂茈y想象會不會有哪門語言是通過味覺進行的,但說不定真有呢?”埃弗雷特說道。
一些語言學家還指出,如果外星人的感知或表達體系與人類截然不同的話,科技也許能幫助我們填補起人類感知體系和外星人表達體系之間的鴻溝。例如,如果外星人說話的頻率超出了人類的聽覺范圍,人類也許可以把數字記錄轉化成視覺上的波形。
事實上,大部分的語言學家認為,雖然我們跟外星人語言不通,但是這并不代表我們無法與外星人建立“共同語言”,而隨著科學越來越發(fā)達,在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幫助下,這種共同語言建立的可能性將越來越大。
溝通容易產生誤解
一個會說英語的人,跟外國人說話的時候仍難免產生誤解。語言學家埃弗雷特指出,除了基礎的詞匯和語言架構之外,要想更全面地弄懂一門語言,還需要了解對方的文化?!凹词故亲詈唵蔚亩陶Z,也存在文化上的差異,”他說道,“所以交談起來才那么困難?!睂τ谀刚Z不同、所處文化不同的兩個人來說,這一點尤為明顯。
因此,假如在與外星人初步建立起來語言后,溝通中還要注意避免產生誤解,因為誤解有可能導致很嚴重的后果。在電影《降臨》里就差點因為錯把“技術”誤解為“武器”而引發(fā)對外星人的沖突。尤其是在敏感的環(huán)境里,誤解很可能會導致一名探索者死亡(要么是人類,要么是外星人)。
另外,我們說要與外星人建立起這種聯(lián)系,少不了高科技智能設備的幫助。但事實上這些高科技智能設備的背后存儲的完全是人類的邏輯,而在外星人的語言系統(tǒng)中,這樣的邏輯也很可能導致理解上的錯誤。
可見,從與外星人建立起基本的溝通到能夠熟練的彼此交流還是一個很巨大的工程,這樣的工程既要求時間、還要求科技、更要求人才。
從未停止嘗試“接觸”
考慮到與外星人建立共同語言可能是一個需要花費很長時間的事兒,人類從很早以前就開始嘗試著與他們溝通。
1972年NASA發(fā)射了先驅者10號(非載人航天器),它攜帶了一塊人類向可能存在的外星的問候,這張表明地球防衛(wèi)和大致特征的鍍金鋁板,上面畫著地球人的形象、太陽系相對于14顆脈沖星的位置、地球的方位等信息。
1974年,人類向球狀星團發(fā)送了一條經過編碼的圖像信息,長度為1679比特。預計將于26974年才能到達。
18世紀末19世紀初,人類還設想過與火星人通訊,包括向太陽發(fā)射莫爾斯電碼,砍伐地球上的深林形成某幾種幾何圖形等。
1977年9月5日,NASA發(fā)射了朝向半人馬座比鄰星前進的旅行者1號,上面搭載著一張包含55種不同語言的問候語及各類音樂的銅制磁盤唱片。
2008年2月,美國宇航局將披頭士樂隊的經典歌曲《穿越蒼穹》發(fā)射到了太空,以慶祝宇航局成立50周年。
2009年8月,澳大利亞“國家科學周”推出一項名為“來自地球問候”的活動,征集了來自195個國家和地區(qū)的25880條信息。經過數學語言轉化后,成為總共達284.55萬個字節(jié)的二進制碼。當年8月31日,這些宇宙語從堪培拉太空信息中心發(fā)送到了行星葛利斯581d,預計將于2029年到達。
事實上,近代人類一直在探索與外星人溝通的各種可能,并且一直在做準備。2015年,有媒體報道稱美國的康奈爾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英國的利茲城市大學等都已開設或計劃開設類似“宇宙語”的課程。這些課程大都圍繞搜尋外星人展開,例如外星人存在的可能性,外星人的語言表達方式和交際手段,如何與外星人接觸,以及接觸時要向外星人傳遞哪些信息。
如今,位于貴州黔南平塘的中國“天眼”FAST已于2016年9月啟用,開始接受來自宇宙深處的電磁波。這讓我們與外星人的“接觸”又更近了一步。
電影里的外星語
在《星際旅行》中外星物種克林貢人說的語言,是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語言系統(tǒng)的人造語言。它由美國語言學家馬克·歐克朗發(fā)明,并且已經被國際標準組織承認!它擁有自己的字母表、發(fā)音、詞匯和語法,語言體系比較完整。和我們的語言不同的是,克林貢語的語序為“賓語-謂語-主語”的結構,這使“克林貢語”變得更加神秘了!
而在電影《阿凡達》中,虛構的外星人物種納威人的語言則是由南加州大學馬歇爾商學院教授、語言學博士保羅·弗朗莫花4年時間創(chuàng)造的。成型的“納威語”是一種非常溫柔的語言,它吸取了印第安人、非洲、中亞、高加索的語言特點。目前“納威語”已經有1000多個詞匯,弗洛莫還在不停的擴充“納威語”的詞匯量,并且電影上映后也沒有停止,用他的話來說,他要一直做到自己做不了為止。
諸如此類電影中的外星語勾起了很多人的興趣,此外還有《變形金剛》里的賽星語、神秘博士中的“咖喱星文”都是自成一體的。(編輯/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