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真宗,重慶萬州人,魯迅文學院第四屆西南青年作家班學員,重慶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在《詩刊》《北京文學》《作品》《星星詩刊》《雜文選刊》等刊物發(fā)表詩歌、散文、評論、紀實作品逾400萬字,出版《找個陌生人說話》《我的城鄉(xiāng)地理》《成功,其實很簡單》等9部作品集。
父親是個木匠,在老屋的墻壁上,除了懸掛著干農(nóng)活用的鐮刀、斗笠、蓑衣之外,更多的是懸掛著木匠所用的各種工具,有折尺、曲尺、三角尺和各種鋸子,墻邊的桌子和板凳上放著各種長刨、中刨、短刨、線刨、蜈蚣刨和平鑿、圓鑿、扁鑿、斜鑿,而地上的背篼里放著墨斗、劃線刀、斧子、錘子、木銼和一些我叫不上名的工具。有道是男人百藝好隨身,正是有了木匠這門手藝,曾經(jīng)一段時間,結(jié)婚請木匠打家具是一種時尚。那時,木匠被請到家里來做家具,東家每天要管兩頓飯、一頓點心、一包香煙,這些都不算在工錢范圍內(nèi)。身為木匠的父親一年到頭在外做活,吃著百家飯做著百家事,很受人尊敬。
父親曾告訴我說:“看一個木匠的手藝好不好,只要讓他打一個小方凳或者一把小椅子就知道了。別看方凳小,它囊括了所有的木工手藝,雖然它只是一個四只腳呈一定斜度的小件物品,可要讓它四條腿都能平穩(wěn)著地就不容易。需要將每一個榫頭榫眼定位準確,這就是木匠手藝高低的綜合體現(xiàn)。過去木匠是不用釘子的,鐵釘是從外國傳入的,所以叫洋釘。手藝好的木匠所蓋的房子、打造的家具,數(shù)十年、數(shù)百年依然堅實牢固,其根本原因就是采取了榫的結(jié)構(gòu)?!备赣H的木匠手藝活是母親的父親,也就是他的岳父我的外公傳授的。外公的手藝一般不外傳,他有七個女兒,沒有男丁,村里人都戲稱我的母親與姨們?yōu)椤捌哝⒚谩保詡髂胁粋髋牧曀鬃屚夤苓z憾。后來,父親娶了外公的大女兒,彼此相敬如賓,恩恩愛愛。在我的印象中,即使在饑寒交迫的日子里,父親和母親從沒吵過架,總是互相謙讓,互相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與瑣碎。這些,深受外公的贊賞,他決定把手藝傳給父親。
在傳藝之前,外公給父親講了兩個故事。一個是《趙巧兒送燈臺》,講的是木匠的祖師魯班有個徒弟叫趙巧兒,本事不大,愛耍小聰明,常常弄巧成拙。后因賣弄聰明,到龍宮送燈臺而送了小命。另一個故事是《頭一個說書人》,講的是國王的兒子因生下來眼睛就是瞎的,被拋進山野。他在山林里長大,學會了唱歌、說書、彈琵琶,與勞動人民成了好朋友。后來,他被請到皇宮里彈唱,國王認了兒子,要他繼承王位。但他卻離開了皇宮,又回到勞動人民中間說書去了。傳說,這個人就是世間第一個說書人。
“聽了你外公給我講的故事,我深知他的良苦用心,就是讓我踏實做人,老實學藝,敢于吃苦,要經(jīng)受得住外界的誘惑?!焙髞恚赣H也把這兩個故事講給我們聽,寓教于樂,讓我們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父親還告訴我,傳說在春秋時期,出了個著名建筑工匠公輸氏,名般,魯國人,后人稱為魯班。他不僅能建筑“宮室臺榭”,而且在征戰(zhàn)頻繁的歲月里造出了“云梯”“勾強”等用于戰(zhàn)爭的器械,創(chuàng)造了“機關(guān)備具”的“木馬車”;發(fā)明了曲尺、墨斗等多種木匠工具。他對后世影響很大,幾千年來,一直被奉為木匠、石匠、泥瓦匠的共同祖師。在家鄉(xiāng)的武陵場鎮(zhèn)附近,至今還有以魯班命名的魯班溪和魯班大橋,繁衍著一個個民間傳說。
據(jù)說武陵的魯班溪與魯班橋曾經(jīng)是神秘有趣的地方。武陵場鎮(zhèn)北岸的第一條小溪叫魯班溪,長十多里,溪上架有兩座魯班橋,在茶地界的那座叫上魯班橋,介于大石林與瓦屋村之間的橋叫下魯班橋。很久以前,下魯班橋原是一座小石橋,被大水沖垮后,人們請來石匠重新修橋。在動工的時候,工匠們事先燒錢化紙,祭拜天地,豈料這時,忽有一只白鶴由東向西在天空掠過,石工們竟不約而同地歡呼:“魯班師祖來了,魯班師祖來了?!苯又侵话Q不見了,竟變一張紙從空中落下,正好落在一位掌脈師傅眼前。這位師傅正好也姓魯,師出木櫪觀洪道長門下,他年輕好學,天生聰慧,自幼父母雙亡,八歲那年,一日討飯經(jīng)過木櫪觀時,突遇傾盆大雨,加上又凍又餓,他暈倒在木櫪觀山門前,就這樣,他被洪道長收留下來。之后,洪道長又傳授他石、木、磚、瓦工匠技藝,很快他就有了成就。傳說有一年,木櫪觀的一個道長患病,須用板凳龍化解,這首創(chuàng)的板凳龍就是他的杰作。這陣,他親眼到天空飛落的黃色紙張,立即展開一看,只見紙上繪著一座石橋圖樣,外觀精美,尺寸完整,立體感強……他驚喜萬分,馬上吩咐工匠開工,并夜以繼日忘我忙碌,僅半月時間,就將石橋修好??⒐つ翘?,他專門請來吹手鑼鼓,又請來魯班雕像,供奉在橋上,焚香祭拜,并將此橋起名“魯班橋”。再后來,鄉(xiāng)民們又在小溪上游興建了一座石橋,大家就把這座橋取名為“上魯班橋”。把這條溪流命名為“魯班溪”,把魯班送圖的那座橋改為“下魯班橋”。多少年過去了,魯班橋風采依舊,堅不可摧,仍一如既住地為黎民百姓帶來福音和出行的方便。
父親是一個學歷不高,但書讀得不少的人。在當時貧瘠的家里,父親居然收藏了《說岳全傳》《三國演義》《紅樓夢》《西游記》和《七俠五義》等名著,也有民間故事等書籍報刊。在很多人眼里,父親是個很能講故事的人。關(guān)于木匠和魯班的故事,父親曾給愛聽故事的我們講了很多,但大多記憶遠去,零零碎碎的,而木匠斜眼把墨的故事還記憶猶新。說某日,魯班云游到武陵場鎮(zhèn)北岸的一道深溝,突然被一條從北往南奔流的湍急溪水攔住了去路,于是他便在此修建起一座單孔石拱橋。石橋修好不久,有一位神仙騎著毛驢經(jīng)過,誰知驢蹄一踏上橋面,橋便晃動起來。眼看石拱橋要被壓塌,魯班著急了,他飛奔到橋下,一下子用肩膀扛住了橋基。于是,石橋的重量全部壓在了他的肩上。魯班不覺咬緊牙關(guān),閉起左眼。從此以后,木匠干活時,特別是用墨斗甩線和端詳木材時,便習慣性地閉起了左眼。魯班是一個聰明好學的人,更是一個善于在生產(chǎn)實踐中反復試驗、研究發(fā)明、勇于創(chuàng)新的人。今天,木工師傅們用的手工工具,如鋸、鉆、刨子、鏟子、曲尺、墨斗,傳說都是魯班發(fā)明的。就拿鋸的發(fā)明來說吧。有一次,國王命令魯班在十五天內(nèi)伐出三百根梁柱,用來修一座大宮殿。于是,魯班帶著徒弟們上山了。他們起早貪黑,揮起斧頭,一連砍了十天,一個個累得精疲力盡,結(jié)果只砍了一百來棵大樹。這時,磚瓦石料都已備齊,國王選定動工的黃道吉日也快到期了。如果動工時木料準備不齊,是要處死刑的。怎么辦呢?晚上,魯班躺在床上翻來覆去地睡不著。他爬起來,深一腳淺一腳地向山上走去。抬頭望望,啟明星向他眨著眼睛,天快亮了。突然,魯班覺得手被什么東西劃了一下,抬手一看,長滿老繭的手劃出一道口子,滲出了血珠。他仔細地在周圍觀察,原來是絲茅草劃的。魯班很驚奇,他摘了一片草葉,發(fā)現(xiàn)草葉邊緣長著許多鋒利的細齒。一轉(zhuǎn)身,他又看見一只大蝗蟲正張著兩個大板牙,很快地吃著草葉。魯班捉了個蝗蟲一看,它的板牙上也有利齒。看看絲茅草的葉子,再看看蝗蟲的大板牙,他心里豁然開朗。他用毛竹做了一條竹片,上面刻了很多像絲茅草葉和蝗蟲板開那樣的鋸齒。用它去拉樹,只幾下,樹皮就破了,再一用力,樹干出了一道深溝。可是,時間一長,竹片上的鋸齒不是鈍了,就是斷了。這時,魯班想起了鐵。他跑下山去,請鐵匠按照自己做的竹片,打了帶鋸齒的鐵條,用它去拉樹,真是快極了!這鐵條,就是鋸的祖先。有了它,魯班和徒弟們只用了十三天,就伐了三百根梁柱。
傳說總歸是傳說,但父親跟外公學藝一事是真的,父親的手藝與人品在村里村外都有好口碑,甚至遠到湖北宜昌、石柱西沱等地的很多農(nóng)村和城市人家的家具,都我父親的“汗馬功勞”。父親的木匠手藝不僅有口皆碑,他的為人處世也是令人稱贊。在我考上武陵中學那年,在武陵糧站做木工活的父親常常告訴我和哥哥姐姐們說,千萬不能以賺錢為出發(fā)點來從事任何工作。當你開始工作時,應該這樣想:假如完成這件事或完成了這個產(chǎn)品,將會帶給人們多大的快樂。還有這種產(chǎn)品會給多少個家庭帶來方便。換句話說,必須以誠待人,不賺取暴利,但也絕不做虧本的生意。通過累積適當?shù)睦麧?,不斷地擴大事業(yè)。因此,父親的木匠生涯,他一直是個勤勉工作的手藝人,身負為社會和國家效力的使命感,孜孜不倦地經(jīng)營一個家庭和一種事業(yè)。從他的一生中,我得到了勇氣與正義感,并且產(chǎn)生恪盡職責的決心和希望。父親常常教育我和哥哥姐姐們,做人要以德立身。他說,“德”是指一個人的品性、德行。一個品行不端、德行惡劣的人是不能結(jié)識真正的朋友,獲得長久的事業(yè)成功的。這樣的人很難有人與之長期合作,因為這種人不是搞一錘子買賣,就是過河拆橋。這種人在家庭中,也會做出不道德的事情,極有可能給家人和孩子帶來痛苦和不幸。他們甚至還可能因為某種利益的驅(qū)使,鋌而走險而落入法網(wǎng)…… 要走向成功,需要以德立身,這是一個成功者必須確立的內(nèi)在標準。沒有這個內(nèi)在的標準,人生之路就會失去支撐,最終導致失敗。 但必須知道,以德立身,還必須以自律為前提,一味講“哥們兒義氣”并不在以德立身之列。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痹谏鐣?,缺德之友最終會成為自己成功路上的定時炸彈。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睍侨祟愔R和文化的載體,是人類智慧的結(jié)晶。一本好書往往能改變?nèi)说囊簧?,生活中因為讀了某一本書,而使人的命運有了根本性改變的事例比比皆是。而我的父親,他用自己的學藝經(jīng)歷和“木匠人生”成為完善自我、塑造自我、提升自我、凝聚智慧的重要途徑,同時讓我心生愛心,胸懷坦蕩,光明磊落,不卑不亢。難怪,好父親勝過好老師。
責任編輯 張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