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涵媽媽
父親在世時,每年的端午、中秋、過年,必定要去探望自己的舅舅。在他患肺氣腫最嚴(yán)重時,也要我姐開車帶他去,哪怕回來他要臥床幾日才能緩過勁來。我們都知道父親和他舅舅之間的感情,所以他的這種執(zhí)著,我們一直支持。
爺爺去世得早,我奶奶三十多歲守寡,吃了很多苦才把父親和叔叔養(yǎng)大成人。待父親該成家立業(yè)了,因為家里太困難,奶奶拿不出錢來給父親結(jié)婚,無奈只好到處籌錢,卻連最簡單的喜事所需要的費用也湊不夠。是這個舅爺,在父親最無助的時候,大晚上送來20塊錢,才讓父親人生大事之一修得圓滿。
現(xiàn)在聽起來,這20塊錢的事像個笑話,但在20個世紀(jì)60年代,那是一筆巨款。這份恩情,父親銘記于心。從那時起一直到他去世,舅爺家有任何事需要幫忙,父親自己能幫的自己幫,自己幫不了的,想方設(shè)法利用自己的力量去幫。
小時候,我覺得這個舅爺是除了家人之外,這世上的血緣至親。長大后才從母親那里得知,舅爺只是我奶奶的叔伯兄弟,父親的表舅。但因為有當(dāng)初的恩情在,走著走著,心就越發(fā)近了。
在幾個孩子的教育上,父親從未刻意要求我們感恩、孝順,但他用行動告訴了我們“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真諦—— 自己的付出,少求回報;別人在最困難時對自己的幫助,一定記得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