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婧婧
梁衡的《把欄桿拍遍》這篇文章通過引申、聯(lián)想,把辛棄疾一些重要詞作和相關史料結(jié)合起來加以演繹,力圖形象地展示歷史的生動面貌,再現(xiàn)了“歷史歪打正著地”把辛棄疾從一個愛國志士“逼”成“只能筆走龍蛇,淚灑宣紙,為歷史留下了一聲聲悲壯的呼喊、遺憾的嘆息和無奈的自嘲”的愛國詞人的過程。
這是一篇長文,文章主體部分巧妙地把人物的自身命運、作品以及作者的閱讀感受、評說融為一體,讀來饒有興味。但在語文課上教學這樣一篇文章是相當有難度的,筆者精心設計,幾易方案,小有收獲,現(xiàn)在將此案例及反思拿出來與各位同仁分享。
一、教學設計及過程
《把欄桿拍遍》是一篇帶有人物評傳性質(zhì)的文章,里面還精選了八首詩詞支撐文章,構(gòu)成文章的血脈骨肉。由于所選詩詞較多,而且它們與辛棄疾的性格、氣質(zhì)、命運緊密關聯(lián),并且還展現(xiàn)了詩人的心路歷程,所以對它們的賞析是不能繞過去的難點,可這樣就容易設計成詩詞鑒賞課。
這篇文章只是借詩詞來表現(xiàn)辛棄疾作為愛國詞人的精魂,重點是評點人物,告訴大家辛棄疾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因此,教學設計應偏重于對人物的理解,而不是單純地鑒賞詩詞。這一主要方向確定后,我決定還是從詩詞入手,透過詩詞揣摩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通過詩詞來挖掘人物的性格特點。于是我設置了以下六個問題:
①作者對辛棄疾的終極定位是什么?
②文中所選的八首詞都是含愁的嗎?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折射出詩人什么心情及心理?
③這些詞具有什么特點?
④從這些詞可以看出辛棄疾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⑤為什么說辛棄疾這個詞人具有唯一性?
⑥如果給辛棄疾造像,為什么最貼切的題目就是“把欄桿拍遍”?
首先讓學生通讀課文,整體感知,把握作者對辛棄疾的終極定位是什么,即辛棄疾的最終職業(yè)是什么。文章開篇就提到了,學生馬上能確定是詞人,這樣就可以很容易將學生引入到辛棄疾的詞作中。
作者所引用詩詞的最后兩首是《丑奴兒·近來愁似天來大》和《丑奴兒·書博山道中》,這兩首詞直接對愁進行了細致的描摹。前一首直接寫愁鋪天蓋地卷來,壓得人喘不過氣,無人理解又說不出來,心中苦痛,只有借酒澆心中塊壘。后一首通過“少年”無愁而硬要說愁,“而今”愁到極點卻無話可說,將兩者進行對比,以昔襯今,突出渲染一個“愁”字,全文以此作為貫穿全篇的線索,情感悲涼。我又仔細閱讀前六首詞,發(fā)現(xiàn)它們都是在寫愁。
《破陣子》中:“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身后名??蓱z白發(fā)生。”說的就是壯志難酬之愁,情感悲壯。
《水龍吟》中:“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寫的是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卻無處可使之愁,情感悲憤。
《菩薩蠻》中:“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寫的是金甌缺,月未圓,國破山河碎的愁,心情郁悶。
《永遇樂》中:“艱辛做就,悲辛滋味,總是辛酸辛苦。世間應有,芳甘濃美,不到吾家門戶。比著兒曹,累累卻有,金印光垂組?!睂懙氖巧硎佬了幔问б庵?,五內(nèi)俱焚。
《摸魚兒》中:“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寫的是遭朝廷閑置、猜忌,抑郁不得志之愁,抒發(fā)的是憂憤之情。
《水調(diào)歌頭》中:“窺魚笑汝癡計,不解舉吾杯?!眻髧鵁o門,他便到贛南修了一座帶湖別墅,獨自咀嚼自己的寂寞。
因此,我設置了第二個問題:這八首詞都含有什么愁,折射了作者什么心情及心理?從詞中把握辛棄疾的心理歷程,即從情感上把握人物,這只是一方面。這篇文章實質(zhì)上是一篇人物評傳,那該怎么評價辛棄疾呢?這還是需要從詞入手,于是我設置了一個過渡問題:這些詞具有什么特點?我想通過詩詞的特點來分析辛棄疾這個人是一個怎樣的人,于是就引出下一個問題:從這些詞中可以看出辛棄疾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的,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他的詞不是用墨來寫的,而是蘸著血和淚涂抹而成的;他的詞是在政治的大磨盤間磨出來的豆?jié){汁液。辛棄疾這個人,詞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終在出世與入世間矛盾,在被用或被棄中煎熬,人生的酸苦辣,內(nèi)心的悲悶憤貫穿著他人生的大半。但無論怎樣大起大落,他對國家民族、恢復中原都有一顆放不下、關不住、比天大、比火熱的心,無論是由武人到政人,還是由政人到詞人,不變的是他那顆愛國的赤子之心。
當把握了人物后,教師就要進一步追問學生為什么辛棄疾會成為一個這樣的人?我想從這個問題入手:為什么說辛棄疾作為詞人具有唯一性?即從詞人的唯一性來尋找造成他命運悲劇的社會根源。詞人的唯一性體現(xiàn)在詞作、地位、經(jīng)歷等三個方面。造成這種局面來自兩方面原因:一是性格,二是時勢。辛棄疾忠君忠國,但國家主權(quán)分裂,統(tǒng)治集團卻采取妥協(xié)政策,偏安一隅,這樣忠君與忠國就產(chǎn)生了分裂,忠君就違背了收復失地的初衷,忠國就是逆反之罪,所以辛棄疾一直生活在矛盾之中,備受煎熬,那么他的命運,他的內(nèi)心為什么會這樣,我們就一目了然了。
追根溯源,問題就可以點到為止,但文章為什么給辛棄疾造像要用“把欄桿拍遍”呢?這是一個概括全文、回顧全文、深化全文的問題,因此最后提出來?!鞍褭跅U拍遍”是一個動作,具有聚焦作用,能夠把人物的神韻體現(xiàn)出來。通過這個動作,我們能清清楚楚看到一個愛國臣子,一遍遍哭訴,一次次表白,在夕陽中扶欄遠眺、望眼欲穿的形象。分析這個問題,就深化了對文章的閱讀,對人物的理解就更為透徹了。
這篇文章的教學設計就是解決兩大核心問題:一是詞人的心理歷程是怎樣的;二是辛棄疾是怎樣一個人。這都是從人物這一方面去把握的,但都必須通過詩詞本身才能分析出來,因此我的整個教學設計就是通過詩詞把握人物的心理及特點,而其他問題都是起過渡、銜接作用的。
二、自我評價及問題反思
作者對辛棄疾的終極定位是詞人,我想通過此問題將學生引入到辛棄疾的詩詞中,并以兩首《丑奴兒》為切入點,找到所選八首詞的共通性,都是寫愁,再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思考,這八首詞各是寫的什么愁,這些愁體現(xiàn)了詩人哪些心理,直逼問題的核心。然后通過概括這些詞是刀劍刻成,血淚涂抹,政治磨盤間磨出的漿汁等特點來挖出辛棄疾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探究他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再通過分析辛棄疾作為詞人的唯一性,來深挖造成他命運悲劇的原因是統(tǒng)治集團的妥協(xié)性,直接觸及社會根源。最后分析用“把欄桿拍遍”為辛棄疾造像最為傳神來回味辛棄疾這個人物的神韻氣質(zhì),從而使學生對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理解得更為透徹。
最初,我準備將班上學生分成八組,采用小組討論分析法,讓每一小組分析鑒賞一首詞,然后小組分別展示成果,意圖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展現(xiàn)生本課堂。一堂課下來,學生都參與了展示,也挺熱鬧,但這是為了生本而生本,只在意了形式,忽視了文本內(nèi)容,因為整篇文章所采用的詩詞是為了反映詩人內(nèi)心的心理歷程,是寫人的,而我卻偏離主題,上成了詩詞鑒賞課。因此我做了調(diào)整,通過分析詩詞來把握詩人的內(nèi)心和性格特點,由此而設置了上面六個問題。
為了將課堂還給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主體意識,我在班上請了一名“小老師”Z同學,讓她來代替我的角色,而我只在旁邊起調(diào)控引導作用。我先把文中八首詩詞的理解鑒賞任務放在課堂的前置性學習中,這個任務完成后,我單獨引導Z同學應從哪幾個方面入手,然后讓她自己學會穿針引線,注意所提問題的過渡性,并督促她上網(wǎng)查閱大量資料,深入把握文章,學會該怎樣點評。在做了大量準備后,進行了一次磨課。這次磨課,Z同學帶領大家從這六個問題入手,她的開場白與問題之間的過渡銜接做得較好,但課堂的掌控與節(jié)奏沒把握好,對學生回答的點評雖然觸及要點,但不夠深刻,我只有在旁邊做大量引導,才完成這次課堂教學。
這次課思路比較清晰,但我在引導過程中,說得太多,太隨意,不夠節(jié)制和精煉。
另外,在分析辛棄疾為什么作為詞人具有唯一性的社會根源時,可以在此處的課件上插入一張關于人物社會背景介紹的幻燈片,這樣更有助于學生理解。
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可以在開始上課時背背《破陣子》和《滿江紅》,先將學生的情緒調(diào)動起來。在學生回答對問題時,大家鼓鼓掌,既可以活躍氣氛,又可以起到鼓勵作用。在分析詩詞特點時,不僅僅是從原文中找出作者概括的特點,而是應從詩詞本身分析歸納,才能更好地理解辛棄疾這個人。通過磨課,又使我改進了不少,也使Z同學進步了不少。
三、課堂重建
教育面對的是人?,F(xiàn)在的問題是,我們很不容易認識到自己所處的真實地位。多少年來,我們一直認為自己就是教育教學過程的主人。而今天,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fā)展,教育內(nèi)部問題不斷積累,學生生存狀態(tài)發(fā)生了改變,我們需要把為教者設計的教育,轉(zhuǎn)變?yōu)闉閷W生設計的教育,即把師本教育轉(zhuǎn)變生本教育。我們常常不自覺地以教者的認識規(guī)律取代受教育者的認識規(guī)律。我的這堂課,由一個學生主講,并引導其他學生討論回答問題,從形式上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但實質(zhì)上不是真正的生本課堂。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扮演教師角色的學生是按照我的思路來講的,仍是依據(jù)成人的認知方式展開的,缺少了學生主動認知的風采。原來設計的六個問題呈梯級分布,是線性思維,因此學生思考問題的入口很窄,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應將這六個問題整合成兩個問題:一是這八首詞有什么特點,折射了作者什么心理及情感;二是辛棄疾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這兩個問題包含了這篇文章的兩個核心方面,是發(fā)散性思維,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拓展了學生思維的空間,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傊瑥膸煴窘逃缴窘逃倪^程中,我還需要不斷地摸索。陣痛是難免的,但我相信終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者單位:湖北省遠安職教中心(444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