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兼波
摘 要 學生發(fā)展的核心素養(yǎng),似乎已是當下討論的熱門話題。教師在執(zhí)行怎樣的“學業(yè)質(zhì)量標準”的前提下,如何促進“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關(guān)鍵。對語文教學而言,筆者以為,“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應是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而落實“語用”,關(guān)鍵在教師應具備三種能力:學習的能力、寫作的能力、解讀文本的能力。
關(guān)鍵詞 語用 教師 能力
對語文教學而言,筆者以為,“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應是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而落實“語用”,關(guān)鍵在教師。無論“教什么”、“怎么教”,還是什么“工具性”、“人文性”……所有的一切要落實,都取決于教師本身的素養(yǎng)。離開教師本身而去談所謂的“核心素養(yǎng)”,無異于緣木求魚。那教師應具備怎樣的素養(yǎng)呢?應具備以下三種能力。
1學習的能力
凡是不能自我發(fā)展、自我培養(yǎng)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樣也不能發(fā)展、培養(yǎng)和教育別人;教師只有先受教育,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別人;教師只有誠心誠意地自我教育,才能誠心誠意去教育學生。”對老師來說,不僅要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內(nèi)容,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還要加強業(yè)務進修和廣泛的學習,跟蹤學科學術(shù)動態(tài),了解新觀點,掌握新信息,不斷更新知識,站在學科的前沿,而這一切離不開學習。如果教師不能經(jīng)常地更新知識結(jié)構(gòu),不能對新知識保持長久的好奇與敏銳,就有可能被學生看不起,成為學生眼里的“老古董”。一旦教師不被學生看重,其教學效果就可想而知。因此一位愛學習的教師,一定可以教育出愛學習的學生。試想,愛學習的教師素養(yǎng)提升了,那他的課堂一定會精彩,傳遞的就不只是知識,還有能力和思想。他的學生就是幸福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2寫作的能力
寫作,“語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F(xiàn)實中卻成了學生的嚴重短板。而語文教師,卻整天拿著朱筆評判學生的作文,說學生不會寫,作文味同嚼蠟、廢話連篇。除了抱怨,似乎就沒有良策。不由得又一問:你寫作了嗎?盧梭說過:“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訓,而在于實行?!苯處煹膶懽鳛閷W生樹立了榜樣,他們自然就有了仿效與追求的樣板。學生的可塑性和模仿性極強,他們讀教師的文章不能不產(chǎn)生動筆之情,他們聆聽教師談寫作經(jīng)驗體會不能不產(chǎn)生寫作沖動,教師寫作的勤奮刻苦精神不能不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耳濡目染,潛移默化,言傳身教,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在學生心目中點燃起作文興趣之火,這種火會越燃越旺,成為他們寫好作文的強大動力。教師有寫作的感性經(jīng)驗就能取得指導學生作文的良好效果,學生的語文能力自然就會有較大幅度地提高。
3解讀文本的能力
課改以來,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取得的重要進展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問題也伴隨而生。比如,課堂上太多的資料補充,太多的媒體演示,太多的“非語文”活動,一些閱讀教學脫離課文的語言,教師天馬行空,隨意發(fā)揮——或?qū)θ宋膬?nèi)涵的深挖細找,或進行大量的“泛語文”活動,恰恰忽視了對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要的最基本的前提就是教師一定要深入準確地解讀文本?!墩Z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因此語文教師在解讀文本時一定要從多個視角出發(fā)。
3.1學生視角,個性閱讀,遵循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
教師不僅要考慮把教材文本教給兒童,還要設身處地站在兒童的立場上,用兒童的心靈去親近教材文本,用兒童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教材文本中屬于兒童文化創(chuàng)造的那些特質(zhì)。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才能給予學生正確的價值引領(lǐng),才能遵循教學最基本的規(guī)律。
3.2教者視角,立體閱讀,凸顯學科的本體特征
教師在進入教學之前,必須充分、細致地閱讀教材文本,每個教師的個性都成為解讀文本的一種別樣體悟。教師對教材文本其實在進行著再創(chuàng)造。在這個意義上,“超越教材”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但教師的解讀規(guī)定,一定只能由文本所包含的意蘊生成,而不是胡思亂想、胡言亂語,。持之有據(jù),這個“據(jù)”,就是文本意蘊的本來、本源、本質(zhì)。
3.3編者視角,潛心閱讀,體會編者的選文意圖
對話教學中的文本充溢著作者的所思所想,教師與作者的情感相遇時,就會受到作者思想觀點的影響,在思維碰撞的過程中形成獨特的個人理解和體驗。但此時的文本已經(jīng)有了編者所隱含的思想,教師這時對文本的正確解讀,就顯得相當重要了。強調(diào)閱讀教學要與編者對話,其中一點就是強調(diào)教者不能僅僅關(guān)注獨立篇目的教學,不能一葉障目,就文教文,而要反復審視整冊教材,尋找各單元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走一條通讀教材、精讀單元、研讀課文之路。
3.4文本視角,智慧閱讀,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
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想要傳達的意蘊的載體。這種意蘊可以是一種情緒、情感、情操,也可以是一種理解、理念、理論;可以是一種直白,也可以是一種婉曲;可以是對事物的認識,也可以是對人生的感悟;可以是一己有限的心得,也可以是濟世博大的胸懷……“作者究竟想告訴我們什么”這是語文教師拿到教材文本,在進行解讀時,首先要發(fā)出的究問。答案在哪里?一定在文本的本身。要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大腦來解讀教材文本來自作者的規(guī)定性。
如果教師能做到從多個視角出發(fā)解讀文本,也許課堂上“非語文”活動就會少寫,語文的味道就會濃些?!罢Z用”能力的培養(yǎng)就不會霧里看花、水中望月,才能真正落到實處,從而促進學生素養(yǎng)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葉存洪,徐書生.怎樣做一名好教師[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2] 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