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云
“你這么年輕,不參加課改,是沒有出路的……”這是課改初期,學校準備學習杜郎口教學模式闖出福南之路,陳校長跟我講的話。跌跌撞撞地走了三年,回憶起來猶如咀嚼一顆青橄欖,苦澀中含有甘甜。
一、邯鄲學步
“語言知識、文章結構、理解感悟、資料創(chuàng)作”,我很努力地使用這一課堂模式,力求完整全面。剛開始,學生因為自己能上臺展示饒有興致,努力地摘抄輔導書,在臺上唱讀式地匯報??蓭坠?jié)課下來,學生很快出現(xiàn)倦怠的情緒。
路是一定要走的,可要怎么走呢?何為改革?改革——把事物中舊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適應客觀情況的。幾千年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孕育了多少精英才子,對于中國的國情,那也是確有其賴以生存并得以發(fā)展的優(yōu)勢。而我們要改變這種模式,不但形式要改,而更要改的是老師的觀念。
二、殫精竭慮
在“以人為本,培養(yǎng)能力”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對學生的形象、語言組織、團體合作以及學習方法等進行切實地引領和指導。
首先,讓學生自主預習有法可依,我制定出語文預習方法導學案。有學法的支撐,學生養(yǎng)成了一定的自主學習習慣,漸漸地課前預習變得輕松了,愉快了。
其次,讓學生的學習以點帶面,我課前課后手把手培養(yǎng)組長如何當“小老師”,從開場白到結束語,從詞語積累、句子品悟、文章結構、資料拓展到情感朗讀。從細處入手,使組長引領組員開展學習時,有借鑒之處。
再次,激發(fā)學習積極性,挖掘?qū)W生潛在能力。
最后,保持興趣。我在制定“學習目標”時,從文本出發(fā)、從學情出發(fā),合理構建展示框架,使每一課都有學生所意想不到的東西。
三、水到渠成
學生在自由、開放的新課堂中,思維活躍,生生之間的思想碰撞,讓他們站在兒童的高度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去感受、理解文本或文段中蘊含的有價值的信息。而這恰恰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中老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情感感受單一化的狀態(tài)?,F(xiàn)在的課堂,理解是多元化的,情感是人性化的。例如,在學習《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一文時:
生1:老師,我有一個疑問,亞里士多德這個結論,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有沒有經(jīng)過試驗呢?
生2:我覺得作為一個科學家,他應該做過實驗。
生3:應該做過實驗,只是沒有反復試驗,得不到正確的結果。
在學生的議論中,我也認同了孩子們的見解,認為一個科學家不會在完全沒有證據(jù)的情況下妄下定論。我正準備著下一個問題時,一個女同學迫不及待地高舉小手。
生4:我覺得亞里士多德是沒有經(jīng)過試驗的,請同學們看第四自然段“伽利略帶著這個疑問反復做了許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的確說錯了”這句話,從“都”字我知道實驗結果每次應該是一樣的,我覺得如果亞里士多德如果做實驗,也會很快得到這一結果的。
師:說得太精彩了!你是聰明的孩子,很會讀書,值得鼓勵一下。
生5:我覺得他沒有做過實驗,只是憑借自己已有的經(jīng)驗得到的一個結論。
生6:我覺得這應該只是亞里士多德的一個“推測”。
師:說得很好,“只是推測”。但推測怎么會成為“真理”呢?
生6:人們迷信他。
師:那在這里我們是不是要批判亞里士多德不夠嚴謹呢?還是……
生7:我認為亞里士多德沒錯,錯的應該是當時的人們迷信權威,不善于思考質(zhì)疑,把亞里士多德說的一句“推測”當真理,把權威信奉成“神”“上帝”。
生8:老師,我認為亞里士多德不一定有錯,有可能這句話只是當時亞里士多德的一句“推測”或一次聊天中的“一種看法”,就給一些人拿來當真理宣傳了,就像現(xiàn)在追星的那些粉絲,錯的應該是那些迷信亞里士多德的人。
學生的智慧是無窮盡的。學生已經(jīng)逐漸學會了歸納、推理、演繹等邏輯方法,他們的理性思維迸發(fā)出來的火花是我十幾年教學生涯中從未體驗到的。
從摸索前進,到成型常態(tài),再到校校交流學習,這期間年輕的、站在改革浪尖上的老師,經(jīng)過了多少徹夜未眠的黑夜,經(jīng)過多少次內(nèi)心掙扎與煎熬,在否定中跋涉,在執(zhí)著中摸爬,在懷疑中嘗試。終于,撥開烏云見日出!
(作者單位:廣東深圳市福田區(qū)福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