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溫嶺市新河小學 顏玲玲
數(shù)學的旋律在指尖跳動
——低年級課堂教學中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
浙江省溫嶺市新河小學 顏玲玲
小學低年級學生具有好動、好玩的特點,思維的發(fā)展還處于具體形象向抽象邏輯發(fā)展的階段,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數(shù)學知識點,在課堂中加入動手操作的方式進行教學是必要的。下面我就以兩位教師分別執(zhí)教的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一年級上冊《認識立體圖形》為例進行研究。
【案例1】(課前布置學生帶積木)
師:小朋友,今天這節(jié)課你都帶了哪些漂亮的積木?(學生匯報)
師:你能把這些積木分一分嗎?(學生操作)
師:誰來說說你是怎么分的?
學生分完積木后發(fā)現(xiàn)大家的積木各種各樣,不少學生開始用這些漂亮的積木搭起了色彩斑斕的房子,有的則使用積木玩拼圖,一堂數(shù)學課儼然變成了一堂活動課,教室里一團亂。
從案例1來看,讓學生分積木這一動手操作已偏離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學生不是通過操作活動觀察立體圖形的特點,而是在拼擺積木而已。由于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帶有隨意性和情緒性,還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操作習慣,因此在課堂中容易被這些各色各樣的積木所吸引,從而偏離了預期的教學方向。
【案例二】(教師在上課之前讓學生和家長一起搭積木并分類)
師:小朋友們,昨天你們在家都用各種各樣的積木拼出了許多漂亮的圖形,還對他們進行了分類,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交流一下你們是怎么分的?
生1:一類是圓圓的球,一類是直直的,像柱子,還有一類是四四方方的。
生2:一堆是粉筆盒、魔方;一堆是飲料罐、筆筒、茶葉筒;一堆是球;一堆是積木塊、牙膏盒、肥皂。
生3:一類有圓形的面,一類有長方形的面,一類有正方形的面。(師適時揭示各立體圖形的名稱)
從案例二來看,教師能根據(jù)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課前安排學生與家長一起搭積木、分積木,繼而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集中精力說一說自己的分類方法,有效推動教學走向深入。
由此可以看出,重視動手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成了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下面我將說說自己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一些個人做法。
1.創(chuàng)設情境,讓孩子想動手
低年級小學生喜歡新奇的事物,在教學中,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fā),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自覺能動性,給學生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在豐富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變?yōu)轷r活的動作。以下是我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下冊《平均分》時的教學片段:
師:(出示一只猴子)小朋友們,你們看今天誰來到了我們的數(shù)學課堂?
生:小猴子。
師:你們知道小猴最愛吃什么嗎?
生:桃子。
師:是呀,小猴子在樹上摘了6個桃子,他想把這些桃子分成兩堆,可以怎么分呢?小朋友們愿意幫小猴解決這個問題嗎?
生:愿意。
師要求:每人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學具,拿出六個代替六個桃子,把分的結果記錄在草稿本上,比一比哪個小組完成得既快又好,就能得到一顆智慧星。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創(chuàng)設了小猴分桃的生活情境,直觀、形象、有趣的情境引起了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使他們一個個躍躍欲試,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動手操作中。
2.方法指導,讓孩子會動手
數(shù)學的操作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性,必須講究一定的方法。然而低年級學生對學習對象如何動手操作比較模糊,此時就需要教師給予操作方法上的引導。在數(shù)學課堂上的每一次操作之前,教師都要提出明確的要求,學生有困難時,教師必須給予必要的示范。這樣由于教師示范在先,學生操作起來才具有明確的方向性,操作才得法。以下是我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上冊《認識直角》時的教學片段:
師:請小朋友們認真觀察下面哪些角是直角?(呈現(xiàn)四個角 )
生:我發(fā)現(xiàn)∠ 2 是直角。
師:你是怎樣判斷出∠ 2 是直角的?
生: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去量。
師:你真聰明!可是怎么檢驗呢?
師:操作時首先要注意把三角板上直角的頂點和要測量的那個角的頂點對齊,接著,其中的一條邊也要對齊,最后看另一條邊是否重合就可以了。(教師邊說邊示范檢驗∠ 2 是不是直角)
師:請你們再量一量四個角中還有直角嗎?(讓學生按示范的方法去檢驗)
生:∠ 4 也是直角。(板演操作方法)
師:小朋友們,我們已經(jīng)和直角交了朋友,接下來讓我們輕松一下,一起來玩一個折紙游戲。
出示活動要求:
(1)拿出一張白紙先上下對折,再怎樣折就能得到直角?
(2)同桌互相比一比兩個直角的大小。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3)把折出的兩個直角和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按活動要求折一折)
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讓學生明確操作要求并進行示范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知曉方法后再動手,提高了課堂的效率。同時,教師也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后進行討論交流,說說自己發(fā)現(xiàn)的秘密,培養(yǎng)了學生數(shù)學思考和交流的能力。這樣的教學安排,既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又使學生對新知的掌握深刻透徹,記憶猶新。
3.提供學具,讓孩子可動手
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要使操作活動能落到實處,教師就要把自己的親身示范轉化為學生人人動手參與操作,此時教師提供的學具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教師不但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還要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典型的、充足的、較為完整的感性材料,給學生創(chuàng)設動手的條件,為學生的動手操作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下面是我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認識周長》時的教學片段:
(課件播放生活中需要測量周長的圖片,如給桌面鑲邊需要測量桌面的周長,做日光燈管需要測量燈管的長,買戒指時需要測量手指的周長等)大量的例子表明周長與生活密切相關,計算周長是十分必要的。
(1)動手測量
師:我們還是從這幾個簡單的圖形開始研究吧。請看清要求,想好辦法,然后再行動。(課件出示直尺、三角形卡紙、圓形卡紙、正方形卡紙、毛線)
操作要求:以小組為單位,采用適當?shù)姆椒ǎx用合適的工具測量并計算三個圖形的周長,結果取整厘米數(shù)。比一比哪一小組合作得最好,想的方法棒。
學生小組活動,師巡視指導。
(2)交流匯報
師:哪個小組愿意匯報你們的測量方法及結果?
組 1:我們是用直尺測量出了三角形卡紙的周長,它的周長是 30厘米。
師:你們一共測量了幾條邊的長度?
組1:我們一共測量了三條邊的長度,再把三條邊的長度加起來。
師:你們測量得非常準確,表達得也很清晰。三角形的周長就是三條邊的長度的和。哪一組是測量正方形卡紙的周長的?
組 2:我們用直尺測量出正方形一條邊的長度是 10 厘米,然后乘4得出正方形的周長是 40厘米。
師:為什么只測量一條邊的長度?
組2:因為正方形四條邊都相等。
師:先動腦想再動手,真好!根據(jù)正方形的特點找到簡單的方法,快速地計算出正方形的周長。
組3:(邊說邊操作)我們組用毛線繞圓形卡紙一周,再測量出這段毛線的長度就是圓形卡紙的周長,測量結果是36厘米。
師:化曲為直,這是數(shù)學上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
在這節(jié)課上,學生人人有學具,個個能動手操作。教師提供適當?shù)膶W習素材引導學生進行操作,讓學生在自主操作活動中,獲得來自感官、知覺的直接感受,進一步體會周長的含義。
總之,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尤其是低年級學生更需要教師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讓學生親自去動手操作,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想動手、會動手、愛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