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以通過誠實勞動獲得幸福
專家訪談
何云峰:上海師范大學知識與價值科學研究所所長,哲學與法政學院教授、博導,教育學院特聘教授。
記者:對于每一名勞動者所追求的幸福感,請您從專家的角度給予評價?
何云峰:職場人的幸福感問題,我認為歸根到底是個哲學倫理學問題,應該從尊重勞動、勞動幸福的角度去理解。勞動幸福既體現在勞動過程中,也體現在勞動成果上,更體現在勞動對人的價值展現上。
首先,勞動本身幸福。就是說,在勞動過程中,勞動者感受到幸福。體驗到幸福的勞動狀態(tài)絕不是外在“強壓”下進行的,而是自愿的實踐活動。當前社會的勞動者,似乎越來越遠離這種勞動本身的幸福了,勞動者僅僅將勞動當作謀生的工具,當然體會不到幸福。另一方面,企業(yè)主如果給勞動者擬定了太高的工作目標或者施加了太多的工作量,使勞動者始終處于身心的高壓狀態(tài)下,也是背離勞動幸福本身的。比方說,末位淘汰制就是不合理的,因為不論多優(yōu)秀的團隊都會有末位。勞動和競爭不同,須適用不同的原則,末位淘汰制作為競爭的原則就不符合勞動幸福的本質。
其次,勞動創(chuàng)造幸福,勞動提升幸福。幸福來源于勞動創(chuàng)造,勞動的成果會帶來幸福。這種勞動成果既包括實實在在的物質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滿足。因此,人人可以通過勞動獲得幸福、實現自己的價值。
再次,活得有尊嚴才會有幸福感。體面勞動常常被看成貫徹勞動幸福觀的根本標志,幸福的歸結點是人及其勞動得到尊重,所有勞動者都是無差異的勞動主體。不能單純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待勞動,把勞動看作是可量化的、差別性的活動。只有勞動得到尊重,人的幸福感才會產生。
記者:對于社會而言,應該如何做才能更好地提升勞動者普遍的幸福感?
何云峰:對于上一個問題,我的觀點是“勞動本身幸福,勞動創(chuàng)造幸福,勞動提升幸福,人人誠實勞動,人人自由勞動”。既然,人人可以通過努力和誠實勞動達到幸福,那么社會就應該積極去構建公平公正的體制和機制,營造“人人可通過誠實勞動獲得幸?!钡膬r值氛圍,全社會共同形成尊重勞動、勞動幸福的基本共識。
具體到實踐中,一是需要在思想上一致認同因勞稱義、勞動權利即幸福權利、生命價值也即勞動價值等基本勞動法則;二是要善于將這些勞動法則轉化為基本的勞動道義,有效引導實踐層面形成勞動幸福的體制和機制;三是要依靠系統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規(guī)范來維護和貫徹各種勞動道義,從而形成全社會尊重勞動、勞動幸福的普遍價值定位。為此,應該注重社會公共政策的道德導向,一方面要通過合理的公共政策提高勞動者的自我尊重感,另一方面更要鼓勵社會堅守對勞動和勞動者的應有尊重,特別是尊重創(chuàng)造性勞動。讓勞動者獲得與其勞動付出相對應的地位和權利,是社會的應然要求。
記者:對于勞動者個人而言,又該如何提升自我的職場幸福感呢?
何云峰:對個體而言,所謂的幸福感、獲得感其實是具體的、有相對性的。不同人處于不同的境況,有各自的體驗和經歷,因而每個人的幸福感是有差異的,每個人對幸福感的認識也不盡相同。因此,個體的幸福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而非絕對的。
具體來說,職場人的幸福感受到收入、職位、工作量、人際關系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不過,即便是同等收入、同等職務、同樣工作量的兩個人對幸福的體驗也有所不同。其實,對于自我的幸福感體驗,相互攀比根本沒有任何意義,倒不如認真審視自身,少一點抱怨,多一點注意力用于發(fā)現在工作中自我價值被認可的瞬間,去體會勞動所帶來的快樂。我覺得,這對于提升個人職場幸福感意義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