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軍
曹操以唯才是舉、知人善任著稱于世。他胸懷宏大的政治抱負,在為官用人上,氣量很大,這是一個后人無法抹黑的優(yōu)點。
建安五年(公元 200年),袁紹出兵討伐曹操,“建安七子”之一的大文人陳琳奉命起草檄文,將曹操罵了個狗血淋頭。后來,曹操抓住了陳琳,問他為什么起草檄文罵自己?
陳琳不卑不亢:“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耳。”曹操由此發(fā)現(xiàn)陳琳是一個難得的人才。于是,曹操不但沒聽眾人勸說殺了陳琳,還力排眾議,把他留在身邊做高參,由此可見曹操不計前嫌的胸懷,求才若渴的迫切,惜才如金的膽識。
“爭天下必先爭人”,三下《求賢令》便可看出曹操對人才的渴求,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第一次發(fā)布的《求賢令》中,曹操指出“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據(jù)說,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
記得魯哀公問孔子:“何為則民服?”孔子答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孔子認為,一個領導者能用有德有才之人,部屬就信服;相反,如果把無德無能者用起來,部屬自然就不服。也就是說,服與不服,在德不在權,有權可能使人口服,而有德可使人心服。曹操為何讓人信服?從對待對手的態(tài)度上就可見一斑。
在與羽翼未豐的劉備青梅煮酒時,有人覺得劉備必有后患,建議曹操把他殺了,可曹操卻說:“現(xiàn)在是網(wǎng)羅天下人才的時候,不能因殺一個人而失了天下心?!庇靡毁t人則群賢畢至,見賢思齊就蔚然成風,反之必眾叛親離、事業(yè)受損。果然,因為曹操這種愛才的坦蕩胸懷,許多人才向曹營流動,士氣持續(xù)高漲,形成了雄兵百萬、戰(zhàn)將千員的鼎盛局面。
官渡之戰(zhàn)大戰(zhàn)袁紹,曹操手下的親信搜集到戰(zhàn)前本營中一些人因怕打不贏而寫給袁紹的投降信,下屬問如何處理。誰知曹操看也不看,讓人一把火燒掉。曹操以他肚里撐船的度量,使所有人大為寬心,凝聚了眾將之心,實際上也起到了難以估量的正向作用。曹操如此寬宏大度,謀臣武將怎能不肝腦涂地以死相報呢?
“善用人者能成事,能成事者必用人?!笨v觀曹勝袁敗的發(fā)展過程,可以看出,袁紹和曹操雖然同是漢末亂世中崛起的人物,但袁紹心胸狹窄,剛愎自用,“外寬內忌,好謀無決”,而曹操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以寬廣的眼界對事,以寬闊的胸懷對人,“引才引心,留才留根”,長久地贏得人心。所以,在導致成敗的眾多因素的背后,早就潛伏著的某種必然性在悄悄開啟雙方的命運之門。
氣量比才干重要,有才干者為人所用,有氣量者才能用人。有氣量的人就像計算機有個大內存硬盤,裝得下各種“文件”,轉換迅速,運用自如,化為我用。這就是曹操的氣度與風度,有了這樣的氣度,他就自然而然地站到了獲勝的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