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澤鍇
翻土記
◎廖澤鍇
暑假,我回老家。這個午后,稍作休息,爸爸交給我和堂哥一個任務:跟著爺爺奶奶到花生地里翻土,壘成壟,要種地瓜。
戴上草帽和手套,提上水壺,扛著鋤頭,一切準備就緒,我和堂哥興沖沖地跟在爺爺身后出發(fā)了,我倆一路上蹦蹦跳跳的。
一來到花生地里,我便感覺置身于烤爐之中,頭上的太陽火辣辣的,腳下的土地似滾滾熱浪。我和堂哥一字排開,準備開始一場翻土大戰(zhàn)。隨著爺爺的一聲令下,我倆像脫韁的野馬奮力向前。我用力掄起鋤頭,隨著手起鋤落,土被挖起了一塊?!斑@還不容易?”可沒過多久,鋤頭越來越不聽使喚了,我的雙手虎口開始發(fā)麻。有時,一鋤下去,土還是紋絲不動,我卻被震得后退一步??纯刺酶?,情況也跟我相似。
生動描寫“我”勞動之初熱情高漲的樣子,鋪墊下文。
我倆氣餒了,坐在熱乎乎的泥地上擦著汗。爺爺走了過來,說:“你們的姿勢不對,看我的!”只見爺爺掄起鋤頭,高舉過頭頂,輕輕放下,右手輕輕一拉,一大塊泥土就被翻了起來?!疤珔柡α?!您是怎么做到的?快教教我們!”我像發(fā)現新大陸似的嚷嚷著。爺爺微微一笑,說:“首先,握鋤頭時手要一前一后拉開距離,盡量握在鋤柄末端;力度要適中,不能太緊也不能太松,才能保護手心不被磨傷;特別注意的是,雙腳要前后分開,膝蓋微屈?!睜敔敳亮瞬令~上的汗,繼續(xù)說,“其次,把鋤頭高舉過頭頂,順勢放下,待鋤頭沒入土中,利用雙手配合抬起鋤柄,就能翻起土來了。”原來干農活也是要動腦筋的!經過老師傅的點撥,我們重新投入戰(zhàn)斗,馬上就得心應手
從爺爺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描寫中展現他勞動經驗的豐富,同時塑造了一個愛勞動、任勞任怨的老農形象。了。很快,我和堂哥各翻了一壟地。汗水浸濕了我們的頭發(fā)和衣服,我倆像剛從水里撈出來似的。我的雙手冒出了水泡,火辣辣地疼,但看著自己剛翻過的土被爺爺奶奶壘成一壟一壟的,我心里是美滋滋的!
收工時,我的腳像灌了鉛似的,雙手也麻極了,腰酸背痛的,干脆用鋤頭當拐杖,一瘸一拐地走回家。
今天,我總算真正體會到了“汗滴禾下土”的滋味,明白了“粒粒皆辛苦”的含義。我們要感謝農民伯伯,如果沒有他們辛勤地付出,何來我們可口的飯菜?在此,我呼吁大家要珍惜糧食,并時刻謹記:米粒雖小,但來之不易,莫把辛苦當兒戲。
得心應手:心里怎樣想,手上就能相應地怎樣做。形容功夫到家,技藝成熟,做起來很順手。
結尾道出道理,升華文章中心,是點睛的神來之筆!
◆福建泉州市安溪縣第八小學五(3)班
指導老師:廖順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