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今杰,于 意
(湘潭大學 哲學系,湖南 湘潭 411105)
奧利費·賴澤的時間觀研究*
張今杰,于 意
(湘潭大學 哲學系,湖南 湘潭 411105)
時間問題歷來是人類認識的興趣點,人們對時間的研究有科學和哲學兩種路徑。奧利費·賴澤在梳理兩種時間研究路徑的基礎上指出我們不應偏向任何一個方面,而應將二者結合起來。并通過對物理時間、心理學時間、概念時間以及時間的持續(xù)性與間斷性等問題進行辯證性解讀,達到對時間的真正把握。
奧利費·賴澤;測量時間;心理時間;概念時間
時間,是所有人都能體驗但又無法觸摸、不可捕捉的一種現象,歷來是中外科學家和哲學家津津樂道的話題。對于普通民眾來說,似乎人人都覺得自己有真實的時間概念,但誰都對時間究竟是什么說不出所以然來。正如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所說的:“時間究竟是什么?沒有人問我,我倒清楚;有人問我,我卻茫然不解了?!盵1]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事物,無不存在于時間與空間之中。恩格斯也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間和時間,時間以外的存在和空間以外的存在,同樣是非?;恼Q的事情?!盵2]時間這種現象是如此常見而又這般神秘,因此歷史上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進化論者、歷史學家、文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思維學家等不同領域的學者都進行了各具特色的探討。不同的時間觀意味著不同的世界觀,如霍爾(Edward T.Hall)所說:“時間是所有文化的基礎,所有的活動都離不開時間觀念,時間觀是一個人的世界觀的組成部分?!盵3]時間,對每個人來說都是與生俱來不可規(guī)避的現象。
普通人確實都有自己的時間觀念。我們關于外部世界的思考最普遍的兩個概念是原因和結果。這兩個概念與時間概念密切相關。奧利費·賴澤(Oliver L.Reiser)認為:“流行的信念是所謂的原因必須先于所謂的結果??茖W中也普遍接受的格言是沒有原因就沒有結果?!盵4](P238)在探索事物的原因的過程中,人們就形成了自己的時間觀。
古人對時間的體驗源自于自然界某些事物的周期性運動或變化。通過對這種運動的觀察和了解,以其一定的周期來標識和衡量時間,如年、月、日。相應的,這些事物及其運行規(guī)律也便成為了人們天然的計時器。
通過對時間問題研究的學術史的梳理,奧利費·賴澤認為時間問題是歷史上很多著名科學家和哲學家充滿興趣且潛心研究的對象,而且時間問題與空間問題如同一對孿生子,總是結伴而行。他說:“一個從當代思想家討論中得出的可能被普遍接受的結論是:我們居住的宇宙與時間問題密切相關。”[4](P236)他認為,宇宙是否具有持續(xù)性因而是無限的,換言之,它是否在時間上有一個開端,而在遙遠的將來可能會有一個結束。類似的問題困擾著每一個對時間這種現象感到好奇的人。而且時至今日“甚至這些執(zhí)著的、系統的科學家和哲學家也仍然被時間與變化的謎題所困惑?!盵4](P236)時間與空間密切相關,但是正如皮爾斯伯里(W.B.Pillsbury)所主張的,人類對于時間的知覺晦澀而又抽象,比對于空間的具體而又清晰的知覺要更加捉摸不定。奧利費·賴澤認為,從物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時間問題之所以看起來比空間問題要更加神秘,主要的原因在于時間比空間更簡單且擁有更少的分組;而從認知人類學的角度來看,因為人類沒有確定的對時間產生知覺的感覺和認識器官,而丘腦、大腦皮層和枕葉等處則有對空間產生知覺的部位,因人類認知空間比認知時間要相對容易。因此,他指出,如果人類有關于時間知覺的生理器官,那么每個感覺器官應該是其自身的時鐘。
奧利費·賴澤指出,時間是如此的捉摸不定,哲學史上有些學者試圖通過證明時間的本質特征是運動和變化,而運動或變化則是虛幻的這一邏輯來證明時間是一種虛無。芝諾即是其中之一,他通過其運動悖論證明了變化是不存在的,試圖說明時間是虛幻的。這種主張并非后繼無人,“認為時間和變化是虛幻的觀點并未跟隨愛利亞派的消失而消失。當代思想家麥克塔格特(J.E.Mctaggart)通過表明每一事件都是過去、現在和未來而論證了時間的非實在性。這種關于變化的觀點也出現在喜歡柏拉圖的布拉德雷(F.H.Bradley,Francis Herbert)的哲學中,他把變化視為不完美的一個標志?!盵4](P236)奧利費·賴澤認為,哲學家們證明時間的非實在性并不意味著時間問題不重要,更不能說明它不存在,相反證明了時間問題真正成為了一個哲學問題。
科學家中也有人試圖證明時間的非實在性或非確定性。比如愛因斯坦相對論的追隨者們一直主張,運動與變化是相對的,不確定的。奧利費·賴澤指出,主線時間與變化具有相對性特點的觀點與認為時間與變化是兩個自相矛盾的概念的觀點之間并無本質的區(qū)別。那么為什么人們要如此執(zhí)著地懷疑甚至否認時間的客觀實在性呢?奧利費·賴澤認為,懷疑因之而起:“即使我們的科學思想體系是最好的,它也僅僅是我們適應外部自然的習慣模式。這些客觀法則也許不會長久地容忍我們因為自己的實用主義需求而涂抹在自然界上的‘規(guī)則’?!盵4](P237)奧利費·賴澤指出,實用主義者歷來都有其生存和發(fā)展的空間,他們認為不管是經驗還是科學理論,我們頭腦中關于自然界的規(guī)律都未必是自然界的本來面目,因此,我們應該記住龐加勒(Hehvi poincaré)的一個非常著名的觀點,即數學和力學的公理不能被認為是“真的”,而只能被視為是“便利的”。愛丁頓(Arthur Stanley Eddington)也持這種立場,他質疑我們關于自然界的各種規(guī)律是否是外部世界所真正固有的。
不管人們如何看待時間問題,奧利費·賴澤認為,時間與我們同在,我們生活于時空之中,因此有必要對時間問題進行探究。更何況,關于科學原理的正當性的這種悲觀主義情緒很可能被用于支持諸如實用主義者那些人的立場,并最終否定自然形而上學的可能性。實際上,如果我們不能清晰地理解像時間這樣的普遍存在的現象,那我們如何才能理解存在于時間中的各類事物的廣泛進化的秩序是如何可能的呢?
奧利費·賴澤認為,除去普通人所理解的時間觀念,西方傳統文化中對時間的研究總結起來有兩種路徑:科學的路徑和哲學的路徑,他們分別探討的是客觀的時間和主觀的時間。重視自然科學的科學家或者哲學家往往對自然界的物理時間給予了足夠的關注,他們一般從宇宙的角度來考察人類社會的時間存在的可能性。這類思想家最早的代表人物是亞里士多德,他認為時空是一體的,換言之,時間與空間之間是密不可分的,因為在人類的感知中,時間與具體事物在空間中的運動是聯系在一起的。以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科學家所觀照的是時間的形式及其與其他現成事物之間在空間上的關系。他們肯定了時間的實在性,但對時間存在的內容存而不論,僅僅是將時間作為研究空間中事物的一個參照系;關注人的心靈的哲學家或心理學家則更重視精神生活中的心靈時間或心理時間,從人類自身的角度來考察自然界時間的可能性。從這個路徑來探討時間的代表人物是奧古斯丁,他認為時間是心靈獨有的特性,并提出了心理時間的概念。西方現當代許多哲學流派的時間觀念皆源于此。
(一)時間的科學研究:作為測量的時間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曾明確地指出,時間并不神秘,它是人類對運動的量度。也就是說,時間是一個物理學的概念,時間其功能與實質其實很簡單:它是人們對在空間里運動著的發(fā)生位移的一種計量?;蛘哒f,時間是我們對空間中物體運動速度的一種量化??梢?,在亞里士多德這里,物理學的時間是一種被空間化了的時間,是一種用來量化空間里物體的運動及速度的時間。亞里士多德對于時間的解釋和定義是物理學史上對于時間現象所做的首次詳細的系統的闡釋。他的闡釋和定義對近代以來西方大部分的物理學家對時間的解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近代西方物理學的集大成者、經典力學的奠基者牛頓(Isaac Newton)在繼承亞里士多德時間觀的基礎上提出了絕對時空觀。他認為時間并不神秘,因為它僅僅是一個計量標準,它與物體在空間里的運動狀態(tài)、速度與加速度緊密相關,了解了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也就能理解時間的本質。這種時間在經典力學中沒有固定的方向性,物理學中的時間量度并不會因為我在時間的前面加上正號或負號而改變其根本性質。這就間接地說明了經典力學中的時間具有可逆性。奧利費·賴澤認為,物理學家喜歡探索事件發(fā)生的原因,他們努力去消除在原因和結果之間的暫時的間隔?!八麄兺ㄟ^陳述微分方程中的順序規(guī)律來完成這任務,原因也就變成函數相關的了。”[4](P238)時間在物理學中長時間扮演著自變量的角色。奧利費·賴澤認為,在其從一組規(guī)律跳到另一組規(guī)律的意義上來說,實際上自然是根本上非理性的(這同時意味著一個相應的關于時空和因果關系的間斷性的概念)。如果這種觀點站得住腳的話,我們如何才能正確解釋歸納科學是可能的?人們之所以相信和依賴這種歸納科學,是因為它往往能夠預言自然即將會發(fā)生什么現象。
基于這個物理時間的概念,牛頓提出了絕對時間概念。他認為絕對時間就是一種真正具有分析性特征的數學的時間,它與人類和空間中其他事物無關,永遠自在地勻速地流逝著。絕對時間無法體驗也不能量度,但它卻是衡量一切物理時間的絕對的唯一的標準。他說:“絕對的、真實的和數學的時間,自身在流逝著,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勻地,與任何其他外界事物無關地流逝著,它又可以名之為‘延續(xù)性’?!盵5]絕對時間與物質運動變化的狀態(tài)和過程均無關系,是獨立于物質及其運動之外的東西。生活中我們無法體驗絕對時間,而只能以年、月、日、時、分、秒等時間的量度來代替它。牛頓之后的絕大多數物理學家如伽利略、開普勒、拉普拉斯等也像牛頓一樣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研究時間,持一種空間化的時間觀。在牛頓經典力學所構建的一個絕對的機械宇宙中,任何時間過程都能夠被倒轉。奧利費·賴澤認為,經典力學中“時間之所以能倒轉是因為空間中的大塊顆粒的再分布。換言之,時間被空間化了。從這個意義上說時間元素可以從物理學的等式中消除,原因先于結果的常識性概念也就被破壞掉了?,F在系統的空間坐標通常被視為因變性的,而時間而視為自變性的?!盵4](P238)例如在微積分中的二階導數是加速度。但實際上一般來說情況不會這么簡單,甚至物理時間也沒有單一的明確的意義。因為物理學中也有許多方程式,在其中時間函數是因變量,但在另一意義上時間不能被視為從屬的。所以奧利費·賴澤認為我們不能控制時間,而僅僅能盡可能地用好時間。
正如奧利費·賴澤所指出的,在牛頓的經典力學中,空間中的各種物體的運動與時間的方向毫不相干,說明時間過程可以不斷重復,這是一種沒有箭頭的時間。但是在生物學中,生物是遵循著由小到大,由幼到老、由簡單到復雜的方向發(fā)展的,這樣一種發(fā)展方向是不可能倒轉過來的。整個生物界的進化過程亦是如此。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在大量的生物化石證據材料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生物進化論。在生物進化論中有“時間之矢”,因為在生物界,時間有確定不變的唯一的往前流動的方向,與之相對應的是,生物所經歷的億萬年的進化歷程是一個無法逆轉也不可重復的漫長過程。在熱力學領域,克勞修斯和開爾文各自獨立提出了著名的“熱力學第二定律”。按此定律,在一個封閉的系統里,分子的熱運動不是沒有規(guī)律的,而是總朝著最終平衡和混沌無序的方向運動發(fā)展著,系統中的“熵”會越來越大。這個趨勢是不可能向著相反的方向發(fā)展的,這就是分子熱運動中的時間之矢。在此,時間被視為是單向的,在其中我們只能向前沖,一切努力都沒用,一切人都不能置身時間之外。
在原子物理學領域,出現了時間與進化的持續(xù)性關系的問題。物理學家們關于電子行為應該是什么的概念被粗魯的顛覆了。為了弄清楚在原子結構與因為在原子的外圍軌道上高速旋轉關的電子而不斷吸收或釋放的輻射能之間的相關性,原子物理學家不得不忽略了時間與空間的間斷性特征。普朗克在其關于能量的量子論、波爾關于原子行為的各種可能狀態(tài)而作出的離散序列假定等理論假設中都公開地體現了這個間斷性的特征。正因為如此,奧利費·賴澤認為,“許多現象表明經典力學的一般規(guī)律不適應于研究原子內部結構的物理學。”[4](P246)
如前所述,通常被接受的一種觀點是,自然界中的所有普遍進程均與一種不可逆的單向的時間順序緊密聯系在一起,而這個時間順序又與系統本身進步的可能性(或者熵)密切相關。如果假設自然界在所有時間里完全保持不變,那理解一個人產生一個關于時間是不可逆的順序的直覺知覺就是順理成章的事。關于意識過程的不可逆性的起源的基本解釋當然暗示著在必然過程中必須有進化的持續(xù)性。因此,當我們來到前面所提及的原子現象領域(在那里我們一般人的概念隱含了空間和時間的持續(xù)性)時,就出現了故障,我們發(fā)現我們處于自己試圖去解釋那些無法解釋的事實的嚴重困境中。奧利費·賴澤說:“我們面臨著一組包含著在我們看來是非理性因素的經驗事實,因為我們發(fā)現我們關于因果聯系的慣例原則不再管用了?!盵4](P246-247)正因為如此,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教授建議,我們應該放棄各種關于時間的理解和概念。奧利費·賴澤指出,如果我們在高級科學中不承認間斷性,我們是否也可以相一致地否認量子力學的事實?因此,“我傾向于指出有那些機械論的假定、認為宇宙是一個無意義的無目的的系統的觀點是真正不可想象的?!盵4](P248)
愛因斯坦以同時性的相對性作為突破口,顛覆了牛頓的絕對時間觀念。在相對論中自然的簡單化理想被抬高到完美的最高位置。在此物理學教條中,空間坐標與一階線性方程緊密聯系。在此任意一個坐標可視依賴于其他三個坐標而存在。分析起來,這些被同樣方法處理的等式跟其他三個維度的等式一樣的。在這種條件下很難陳述哪一個是自變量的哪一個是因變量的。時間在此看起來通過給予空間一個減號而變成了空間。這說明我們想要解釋什么是物理學時間,并說明物理學時間必然是一個自變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奧利費·賴澤斷言,無論如何,尊重宇宙實際的豐富內容的哲學家肯定不會將四維時空特征的數學抽象與感性世界的創(chuàng)造性產品相等同。一個時間無法計算的宇宙將實際上成為一個遲鈍的宇宙,因為我們生活中的各種玩笑源自經驗中的不可預測的元素。因此,奧利費·賴澤的結論是:“視時間(持續(xù)性)視為空間的四個維度(一個‘幽靈’)與進化論的事實不相符。至此,我們必須與柏格森(Henri Bergson)保持一致,當他在其《綿延說》中堅持說我們要區(qū)分作為經驗的時間和作為測量的時間時?!盵4](P239-240)
(二)時間的哲學研究:作為體驗的時間
很多哲學家從另一個角度來體驗時間。他們的工作是讓時間不再成為空間中事物運動及其狀態(tài)的量度,而是讓它重新回歸到人類的感性生活世界中。他們研究的路徑往往是將時間內在化或者心理學化。教父思想的集大成者奧古斯丁指出,上帝在創(chuàng)造萬物的同時,也創(chuàng)造出了時間。他認為,時間并不具有客觀實在性,它不過是一種人類主觀性的延伸而已。他說:“我認為時間不過是伸展。但是什么東西的伸展呢?我不知道,如果不是思想的伸展,這更奇怪了?!盵6]奧古斯丁將時間概念濃縮為現在,現在又分為三種,過去的現在,即人類的記憶;現在的現在,即人類感官直接感覺到的當下;將來的現在,即人類對未來的期待。不管是記憶還是當下的知覺或是未來的期待,都是時間在心中的一種自在流逝的狀態(tài)。奧古斯丁這種有點神秘的時間觀,開啟了時間內在化研究的先河。在現當代西方很多哲學家看來,時間是主體所體悟到的一種綿延、伸展。
康德(Immanuel Kant)認為,時間不是自在之物,也不是空間事物運動變化狀態(tài)的量度,而是主體的感覺形式,是“感性純直觀”。 奧利費·賴澤說:“在康德的語言中,時間的觀念不是源于經驗的,也就是說,它不是來自于感覺,因為它是所有內在或外在的現象的先天必要條件?!盵4](P245)他認為,康德的觀點僅僅說明了意識的基本事實是時間的意義。時間是意識直接感受的一種內在現象,是內感官的形式,是空間中一切現象世界的先天性的形式條件。因此,康德認為,時間并不是具有客觀實在性的東西,它只具有主觀上的實在性。
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哲學研究的核心是“存在”,他所謂的“存在”不是空間中的客觀事物,而是一種在時間中的存在。存在與時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為“此在”存在的意義只能在時間中找尋。海德格爾的時間觀強調和論證了時間與“此在”的共在性,從而進一步突破了此前人們時間觀的經驗性。
柏格森的時間觀在現代西方哲學中具有重要地位。他對時間和空間進行了明確的區(qū)分。他認為時間比空間更重要,因為時間是生命的本質。自然科學中所界定的時間以及牛頓所說的絕對時間都不是真正的時間,真正的時間是“綿延”,它不是用于度量的抽象時間,而是純粹的、不參雜任何空間要素的時間。
胡塞爾(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則認為時間本身不能被主體所直接感知,人所能直接感知的只能是在時間中發(fā)生和進行的各類事件,即“時間對象”。 反過來,胡塞爾認為,人類的知覺行為本身又存在著時間性,它是一種內在于更深層次的絕對流,它不能成為知覺的對象,因為它自身沒有任何具體的感覺內容。
除了哲學的思辨,心理學對時間也進行卓有成效的探討。奧利費·賴澤認為,時至今日,“類似于空間知覺的問題,時間知覺的問題仍是古老而又常新的心理學之謎?!盵4](P240)在他看來,在感覺的真實性毋庸置疑的年代里,通過將感覺的特性即關于持續(xù)性、廣延性、傾向性的思想同精神元素相結合而建立起時間的概念是簡單的事情。但是現在心理學中的結構主義和感覺主義均被拋棄,有一種視整體的“時間格局”為不可分析的簡單元素的格式塔心理的信仰趨勢。
同哲學所思辨的時間概念一樣,心理學也主張,時間不是空間中事物運動的量度,而是人類主體的一種主觀體驗。奧利費·賴澤指出,心理學中的時間觀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觀照到的事物先后順序的觀念是緊密相關的,不能逆轉的事物發(fā)展序列的存在使得我們通過“先”和“后”的概念來對事物進行認識?!坝煤唵蔚脑捳f,把唱片倒帶就把時間的意義從中帶了出來?!盵4](P241)這是普通人看待時間的主要方式。心理學家們正為此爭論,他們有的認為生理節(jié)律如心跳,呼吸,神經沖動使一個人能夠計數時間。但是有另外的情況,如一方面“充滿”的時間(我們對某些的系列客觀事件感興趣)的流逝是短暫的,但它在人的記憶中卻是漫長的;另一方面,“空虛”的時間的流逝是漫長的,但它在記憶中卻是短暫的。這種事實表明同樣流逝的時間在此會依據身體的緊張或放松而有所不同,肌肉感覺的意識起到了主宰作用。
奧利費·賴澤認為:“關于持續(xù)性的直覺,必須對應于與意識相聯系的大腦過程中的關于未來的某種恒定性?!盵4](P242)用詹姆斯(William James)心理學里中性的術語說就是在每一個瞬間有大腦相互纏繞的積累,其中微弱的那一個是過程的死亡階段,這個過程在僅僅很短的時間前還是極其活躍的。這種相互纏繞的數量決定了持續(xù)性占有的感覺。什么事情將能占有持續(xù)性僅僅取決于纏繞過程是什么。詹姆斯沒有表明他將如何來解釋主觀時間的不可逆性。但是奧利費·賴澤認為,我們可以這樣來補充說明:在初始條件經過自然過程之后不可修復的意義上,體內各種細胞的變化是不可逆的。
從奧利費·賴澤所梳理的時間研究史可以看出,不管是科學研究的時間還是哲學探討的時間,都存在一定的缺憾。所以他說:“我已經試圖表明物理學問題不能獨立于心理學和哲學的相關問題而得到解決。這等于是表明任何提出心理時間理論的人必須想起物理科學中的時間術語。”[4](P248)他認為唯一的解決途徑在于徹底拋棄進化論的教條,而同意心理時間具有不同于物理學的測量時間的性質。這個進化論的教條即認為客觀的和主觀的時間是終極的不可通約的。實際上時間的主觀方面與客觀方面的邊界并不容易確定。也就是說,“時間問題的實際方面和主觀方面沒有明確的區(qū)分界限”[7],這個教條最初是由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提出的,在奧利費·賴澤看來,這個教條人為地在物理學和心理學之間產生了裂縫,并留給我們一種不可協調的二元論的自然哲學。
奧利費·賴澤試圖通過對物理時間和心理學時間及概念時間,時間的持續(xù)性與間斷性等問題進行辯證性解讀而達到對時間的真正把握。
關于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絕對時間,奧利費·賴澤試圖將其與物理時間和心理時間聯結起來。他認為:“有一個絕對命令,我們可能不會認為它在時間中,在其中變化的宇宙是持久的?!盵4](P249)在宇宙中的存在物的當地時間之外有一個事物的出現序列的時間順序,這是自然的創(chuàng)生進程的節(jié)奏。
對于持續(xù)性與間斷性,奧利費·賴澤也試圖將二者調和起來。他有時使用“持續(xù)性”這個術語來指代宇宙矩陣中的客體的任何類型的統一體。他認為客體的統一體源于這個事實:當從參考框架的觀點來看關于觀察目標的時間系統時,它保持不變。物理學的時間表達了事物的物質結構及結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其變化順序。由于物質的純粹本質是離散的,所以物理時間也必然表現出間斷性的特征。奧利費·賴澤論證說,在原子外圍的電子的運動中,電子本身是間斷性的,但是有證據表明電子在其行為中證明了“記憶”,也能預期(由達爾文所特別強調的)未來趨勢,說明電子的行為亦有持續(xù)性。在電子的運動方面實現了間斷性與持續(xù)性的有機統一。
奧利費·賴澤認為,自然界的一個普遍事實是元素的離散系列統一成一個新的單一整體。勞埃德·摩根(Conway Lloyd Morgan)所說的微觀事件的節(jié)奏之輪(它構成了原子)又統一成了分子。相應的,在更高的層面上,聲音序列的離散的短暫鑲嵌被統一成一個新的短暫模式,它反過來可能進入一個更高的諸如樂句、主題、運動的形式中。精神生活也因此展現出綜合的水平。任何系列的基礎因為其結構自身是一個行為(持續(xù)的)統一模式且這些整體可能被分解為更低持續(xù)性的子群。因此,時間概念的單元可能是感覺的持續(xù)性即一個神經病理學意義上的神經沖動。
關于概念時間,奧利費·賴澤認為,作為身體-意識綜合體的人類,從其不同的綜合水平的意義上來說,有能力超越更低秩序的物體,并與其他直接關聯于宇宙的和物理的空間和時間(例如非歐幾何和不可逆的時間之矢)的概念聯系起來。但是概念性時間并不必然是虛假的時間,對此,芝諾、布拉德雷、柏格森和詹姆斯等已經爭辯過了。
奧利費·賴澤還對抽象性的時間概念的實在性進行了論證。他指出,從某種意義上說,瞬間作為一個時間量是不被能度量的,它只能是抽象的。在此意義上,瞬間是一種經驗的非實在的東西。真實的時間是不能夠由無法度量的無窮小的無限系列來集合構成的。他認為一個瞬間是由趨近于零的極短暫系列匯聚而成的理想極限。在數學中甚至一個瞬間也是經常是一個序列的單位,在序列中任何一個術語都包含著極小的其他數字。
因此,奧利費·賴澤得出的結論是:“我們所理解的時間主要是理性分析的產物,正如肖特韋爾(James T.shortwell)教授所表明的那樣。理性分析并未‘謀殺’事實,因為綜合是對分析的補充?!盵4](P251-252)時間的內在性和外在性是持續(xù)不斷的存在的進化秩序。 “正是人的認識理性給了自然世界的必然性(規(guī)律),而這個必然性使得世界(作為自然世界)向不同的人顯現為共同的世界?!盵8]生物不是自然界的外部力量的被動鑄造的產物,自然界和生物之間通過給予和得到物質、能量和信息的方式一起發(fā)展著。因此,在時間的流變中,“除了決定論的過程之外,肯定還存在一個概率的因素,包含在某些基本過程中,例如在生物的進化和人類文化的演化中。”[9]無疑,一方面,概念上的解釋和說明對概念上的經驗進行補充,從而產生了我們所認識的外部事物的形式;另一方面,“客觀秩序也迫使我們調整我們的觀念(大腦的行為)以適應(環(huán)境的)半確定本質。”[4](P252)通過較大的時間跨度后,環(huán)境持續(xù)地表現出一種越來越清晰的特點,生物或有機體順應環(huán)境的能力增強了,持續(xù)發(fā)展一種統覺綜合,這種統覺綜合相對于外部世界而言具有強大的超越性。概念的時間在生物有機體調整自身來適應外部環(huán)境的過程之中,而 “環(huán)境的適當性”使得持續(xù)的進化成為可能。奧利費·賴澤認為這意味著自然界的通道與意識的通道的聯姻。正如懷特海(Whitehead,A.H.)博士所推測的那樣。這種聯姻在感覺意識中給定,從他們彼此分享控制所有存在的某種終極通道中產生。
[1] 奧古斯.懺悔錄[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242.
[2] 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1.
[3] Edward T.Hall.Monochromic and polychromic time[J].Larry A Samovar,Richard E, Porter.A Reader.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82:179.
[4] Oliver L.Reiser.The problem of time in science and philosophy[J].The Philosophical Review,1926,35(3):236-252.
[5] 牛頓.牛頓自然哲學著作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26.
[6] 奧古斯丁.懺悔錄[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253.
[7] 周妤.論歷史時間[J].求索,2004(8):225-228.
[8] 強以華.試論康德哲學觀對柏拉圖哲學觀的超越[J].湖湘論壇,2016(1):133-138.
[9] 從衛(wèi)兵.普里戈金哲學中時間觀念的革命[J].求索,2006(12):160-162.
TheTimeViewofOliverL.Reiser
ZHANG Jin-jie,YU Yi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 411105,China)
The problem of time is always one center of intrest of human understanding,there are two paths which are scientic and philosophy for people to studying time.After reviewing the two paths of studying time,Oliver L.Reiser points out that we should not show partiality to either side,instead we should combine the two paths.Through dialec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physic time,mental time and conceptual time,the questions of the continuity and discontinuity of time,we will really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time.
Oliver L.Reiser;measuring time;mental time;conceptual time
G04
A
1008—1763(2017)05—0103—06
2017-03-25
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重點項目(17A221)
張今杰(1972—),男,湖南寧鄉(xiāng)人,湘潭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西方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