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軍
上任不到一個月,特朗普就連發(fā)大招:1月25日簽署在美墨邊境修建隔離墻的行政令;1月27日簽署暫禁全球難民和西亞北非7國公民入境的行政命令。這些都是特朗普在競選時期做出的承諾,剛剛上任,他就一一兌現(xiàn),在引發(fā)外界爭議和批評的同時,也有人認為特朗普說到做到,會贏得其支持者的衷心支持。
不過,特朗普這些看似激烈的大招背后其實也有不少“貓膩”。
先來看美墨邊境隔離墻問題。在特朗普簽署命令修建美墨邊境隔離墻之后,很多人可能會以為,美墨邊境隔離墻始于特朗普之手。但實際上,早在2006年,美國政府就已開始在美墨邊境修建隔離墻,只是隔離墻并未遍及美墨邊境,特朗普現(xiàn)在做的主要是把既有的邊境隔離墻加長加高加固。從大選期間開始,到如今上任總統(tǒng),特朗普將美墨邊境隔離墻問題炒得火熱,可以想象,這一工程一旦如期完成,將成為特朗普的一大“政績”,也會被打上深深的特朗普標記,一如特朗普所有地產項目上碩大的“特朗普”標識。
對特朗普來說,如此之快地下令修建邊境隔離墻,一方面是顯示自己兌現(xiàn)競選承諾的決心,給支持者一個交代,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則是,修建這樣的邊境隔離墻沒什么克服不了的難題。外界的批評聲音,特朗普不在乎;資金問題不是大問題,就算從墨西哥政府那里拿不到錢,美國政府也出得起;至于技術更不是問題?;蛟S可以說,修建邊境隔離墻是一個“軟柿子”,很容易拿下,很容易變成“政績”。當然,至于在更遠的未來,這個“政績”是否會成為刻有特朗普標識的“敗筆”,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再來看暫禁全球難民和西亞北非七國公民入境。按照特朗普自己在推特上的說法,這個禁令主要是為了把恐怖分子擋在國門之外。聽起來有幾分道理,不過還是得仔細看看這道行政命令的背后。被列入名單的七國包括伊朗、蘇丹、敘利亞、利比亞、索馬里、也門和伊拉克。其中敘利亞、利比亞、索馬里、也門和伊拉克目前均局勢動蕩,戰(zhàn)亂不已;但說到對外,尤其是向美國輸出恐怖分子,這5個國家恐怕都談不上“大戶”。不妨可以回憶下2011年“9·11”恐怖襲擊事件的主犯主要來自哪里,“基地”組織的前頭目本·拉丹和現(xiàn)任頭目扎瓦赫里又分別來自哪里,就可以知道,所謂防止恐怖分子滲透的說法并不能完全當真;上述5國陷入內亂,同時又并非美國盟友,拿他們來向選民做政治交代十分方便。至于伊朗和蘇丹,尤其是前者,國內局勢長期穩(wěn)定,之所以被列入“黑名單”,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是特朗普政府對這兩國抱有惡感,順手之便。
如果說邊境隔離墻是一道實實在在可以看見的墻,那么,難民和公民入境禁令則是一道無形的高墻,兩道墻的一大主要目的都在于把非法移民擋在美國國門之外,區(qū)別在于,邊境隔離墻主要阻擋來自墨西哥和拉丁美洲的非法移民,難民和公民入境禁令則主要阻止來自中東的非法移民入境。鑒于難民和公民入境禁令的有效期最長120天,值得觀察的是,特朗普政府是否會采取新的手段,以在入境禁令有效期滿后繼續(xù)收緊國門。
綜上可以看出,特朗普的兩個“大招”實際上都可謂選了“軟柿子”來捏。可以對比一下:競選期間,特朗普曾公開宣稱當選后會把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搬到耶路撒冷,但正式上任后,特朗普并沒有立即兌現(xiàn)這一承諾。很顯然,特朗普也知道,巴以問題要比邊境隔離墻和難民禁令棘手得多,復雜得多,是個燙手的山芋。
可以說,正式上臺還不足一月,特朗普的各項對外政策仍未真正成型,仍需在和他國的互相試探、溝通乃至沖突和較量中,才能逐漸穩(wěn)定下來。而從眼下看,特朗普可能并不像外界看上去那么不知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