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陜西理工大學(xué) 文學(xué)院,陜西 漢中 723000)
論周代服飾顏色等級制度及其成因
李 娟
(陜西理工大學(xué) 文學(xué)院,陜西 漢中 723000)
周代服飾的顏色總體上分為“正色”和“間色”。盡管夏商時人們就已經(jīng)有了基本的顏色尊卑觀念,但直到西周時期,服飾的顏色才有了嚴(yán)格的尊卑等級制度。周代服飾顏色等級制度要求服飾顏色總體上遵循“正色高于間色”的原則,服飾的各個構(gòu)成部分也有著獨(dú)特的顏色等級要求。而導(dǎo)致這種服飾顏色等級制度出現(xiàn)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周代嚴(yán)格的階級等級制度的產(chǎn)生以及禮儀制度的確立。
周代;服飾顏色;等級制度;正色;禮制
早在西周時期,統(tǒng)治者就已經(jīng)建立了相對完備的等級體系。除了通過官職﹑爵位來區(qū)分等級之外,周代貴族往往還通過華麗的服飾來彰顯其高貴的地位。而顏色作為構(gòu)成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也有著獨(dú)特的等級體系。
由于染織技術(shù)的落后,周代以前關(guān)于服飾顏色的記載相對較少,但那時的人們已經(jīng)有了簡單的顏色等級觀念?!抖Y記·檀弓》記載:“夏后氏尚黑,大事斂用昏,戎事乘驪,牲用玄。殷人尚白,大事斂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周人尚赤,大事斂用日出,戎事乘騵,牲用騂?!盵1]83《詩經(jīng)·周頌·有客》在描述商后人宋微子的時候,也稱其所乘坐騎為白馬,意為不忘先祖。
進(jìn)入西周時期后,由于經(jīng)濟(jì)的發(fā)展和禮儀制度的逐步形成與完善,服飾顏色才有了更加詳細(xì)的等級劃分。在色彩的認(rèn)知過程中,古人認(rèn)為赤、青、黃、白、黑是自然之色,也是其它顏色形成的基礎(chǔ)色,故稱之為正色或五色。與正色相對應(yīng)的是間色,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正色混合而成,例如綠、紫、碧等顏色?!秶Z·周語》提到:“五味實氣,五色精心,五聲昭德,五義紀(jì)宜?!盵2]60人們認(rèn)為正色能夠凈化心靈,是因為這五種顏色色彩構(gòu)成十分純粹,為純正之色,代表著純潔,能夠與君子高潔的品格相配,故而形成了“正色貴而間色賤”的觀念。同時人們又將這一觀念具體體現(xiàn)在服飾上,中國最早的服飾顏色等級觀由此開始形成。
周代服飾的結(jié)構(gòu)較為復(fù)雜,尤其是貴族服飾,除去冠、履及衣裳這幾類用于蔽體的基本部分,還有各種材質(zhì)的蔽膝、玉衡等裝飾物。但無論何種服飾,冠﹑上衣﹑下裳﹑蔽膝和履應(yīng)當(dāng)是一套服飾的核心部分,而這每一小部分都有其獨(dú)特的顏色等級規(guī)定。
1.冠
《禮記·冠義》曰:“故曰冠者,禮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盵1]874古人認(rèn)為冠禮是一切禮儀的開端,因此自夏以來貴族就重視冠禮。但直到周代衣冠制度逐步完備,并要求貴族成年男子均需戴冠之后,冠才有了明確的等級劃分。
從現(xiàn)存記載來看,周代最尊貴的禮冠當(dāng)屬冕冠。冕冠搭配冕服,主要出現(xiàn)在天子和諸侯祭祀的場合,卿大夫作為助祭時也可佩戴冕冠,但冠上的玉旒數(shù)量要隨著身份等級的下降而遞減。除此之外,冕冠也是天子繼位時所戴的禮冠?!渡袝ゎ櫭肪吞岬街芸低趵^位時頭戴麻冕:“王麻冕黼裳,由賓階隮?!盵3]424冕冠服原本為吉服,但康王登基時正值前代天子成王喪期,因此必須佩戴等級相對較低的素色麻冕以表明為父服喪,素色即白色。通常情況下,冕冠并非素色。鄭玄在《禮記·玉藻》中注明冕冠為“玄表纁里”,[1]443外表的玄色代表天的顏色,屬于黑色系的一種,為正色,因此冕冠也可以說是以黑色為主色。據(jù)此可知,在冕冠顏色中,黑色當(dāng)尊于素色(白色)。
除冕冠以外,弁冠的地位也比較尊貴。弁冠主要有爵弁﹑皮弁﹑韋弁三類。爵弁和皮弁為禮冠,鄭玄認(rèn)為:“皮弁者,以白鹿皮為冠?!糅驼撸迫缑?,黑色,但無繅耳?!盵4]637爵弁為卿大夫的專屬禮冠,士只有在為大夫助祭和加冠禮等場合才能暫時佩戴爵弁冠?!抖Y記》也提到:“三加彌尊,喻其志也?!盵1]402鄭玄注曰:“始加緇布冠,次皮弁,次爵弁,冠益尊而志益大也?!盵1]402由此可見,黑色爵弁要尊于白色皮弁,故而在弁冠中黑色地位當(dāng)高于白色。關(guān)于韋弁,《周禮》認(rèn)為:“凡兵事,韋弁服?!盵5]1635韋弁是軍戎之冠,由赤色的皮制成。之所以選擇赤色的皮革,是因為周代重兵事且崇尚赤色,佩戴赤色韋弁能體現(xiàn)出戴冠者對于戰(zhàn)事的重視,也與所乘的赤色馬相配。
貴族中最為常見冠當(dāng)屬緇布冠和玄冠。緇布冠為黑色,是自諸侯以下貴族的始加之冠,在加冠禮之后便可棄之不用。而玄冠雖然自天子至士族皆可佩戴,但必須以冠上的組纓來嚴(yán)格區(qū)分身份等級:“玄冠朱組纓,天子之冠也?!诘そM纓,諸侯之齊冠也。玄冠綦組纓,士之齊冠也?!盵1]452-453古代朱色、赤色和丹色都為赤色類,雖同屬于正色,但顏色的深淺不同:朱色和赤色相近,染色過程復(fù)雜,而丹色顏色較淺,染色程序相對簡單。因此朱色和赤色地位要略高于丹色,為了區(qū)分身份等級,天子玄冠為朱色組纓,諸侯玄冠為丹組纓。而綦為青黑,屬間色,與正色相比地位最低,作為下層士族的冠飾也不足為怪。
除日常的冠冕之外,還有一種冠在冠禮制度中占據(jù)重要地位,那就是與喪服相配的縞冠。喪祭體現(xiàn)生者對死者的不舍和懷念,展示出古人的人倫尊親觀,故而周代禮儀十分重視喪祭禮。祭祀時,人們通常按照身份等級戴冠冕:冕冠、弁冠或玄冠。而為長者服喪時,則必須戴白色縞冠。《禮記·玉藻》曰:“縞冠玄武,子姓之冠也??c冠素紕,既祥之冠也。”[1]453男子在父親喪服未除的情況下,應(yīng)佩戴有黑色冠纓的白色冠,而為父服喪應(yīng)佩戴有白絹鑲邊的白色冠。
總體而言,周代的冠冕以黑色(玄﹑緇)和赤色(朱﹑丹)最為尊貴,白色略遜,綦色等間色則又次之。
2.衣裳
《周易·系辭下》:“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盵6]627衣裳是一套服飾的最核心部分,上衣代表天,下裳代表地。自古以來人們就有“乾尊而坤卑”的觀念,因此也要求服裝的上衣顏色要比下裳的顏色更尊貴。同時,古人也認(rèn)為正色代表高潔的品質(zhì),所以總體而言,貴族上衣顏色多為正色,下裳顏色則可以選擇地位低于上衣顏色的其它正色,也可以直接選擇間色。
從材質(zhì)上看,衣裳主要分為絲布衣和裘衣。因為材質(zhì)的不同,所以衣物遵循的色彩等級也不相同。
(1)絲布衣裳
絲布衣物普遍遵循上衣下裳的原則,同時,部分服飾的顏色嚴(yán)格遵循“上正下間”式,比如冕服:“衣正色裳間色?!盵1]456鄭玄注曰:“(此)謂冕服玄上纁下?!盵1]456雖然從天子到大夫皆可穿上衣玄色、下裳纁色的冕服,但穿衣的場合受到身份等級的限制,比如在天子或諸侯祭祀的場合,卿大夫只有作為助祭時,才可以穿戴冕服。同時為了區(qū)分身份等級,冕服上的紋飾也必須隨著等級的增加而愈加豐富。其次,是地位略遜于冕服的爵弁服。爵弁服是卿大夫私祭時所穿的禮服,《儀禮》提到:“爵弁服,纁裳﹑純衣。”[4]637爵弁服和冕服一樣都是絲質(zhì)禮服,不同的是爵弁服由純衣和纁裳組成,純衣為黑色而非玄色。由此可知,玄色與黑色雖同屬黑色類,但地位明顯高于黑色。
與冕服和爵弁服相比,既可以作為士私祭禮服、又可以作為天子和諸侯燕居服的玄端服既沒有紋飾,也非絲織品,因此必須靠服裝的顏色來區(qū)分著裝者的身份等級?!秲x禮·士冠禮》提到:“玄端,玄裳﹑黃裳﹑雜裳可也?!盵4]636鄭玄注解了玄端服的具體色彩要求:“上士玄裳﹑中士黃裳﹑下士雜裳。雜者前玄后黃?!盵4]637因此當(dāng)玄端服作為天子和諸侯的燕居服時,為朱色下裳,而作為士私祭服時則為玄裳﹑黃裳﹑雜裳。據(jù)此可知,僅是玄端服的下裳這一部分,顏色就劃分出嚴(yán)格的等級:以朱色為尊,依次向下為玄色﹑黃色和雜色。
最后是深衣,深衣是唯一一種衣和裳相連的布衣,是除天子以外其余貴族的家居便服。深衣采用不同顏色的衣料作為衣領(lǐng)邊緣,稱之為“純”,不同顏色的邊緣代表不同的家庭情況:“具父母﹑大父母,衣純以繢;具父母,衣純以青。如孤子,衣純以素?!盵1]848若祖父母和父母均健在,深衣當(dāng)為彩色邊緣;若祖父母或父母已故,應(yīng)當(dāng)穿著等級較低的青色或白色為衣純。由此可知,在憑借衣純色彩區(qū)別等級的深衣中,青色應(yīng)當(dāng)尊于白色。
《禮記·玉藻》曰:“無君者不二彩?!盵1]456古人認(rèn)為地位越高,衣服的色彩就越多,因此貴族各類服飾,必須包含至少兩種顏色。但在遭遇特殊情況時,就不能穿華麗的服飾。如《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秦伯素服郊次,鄉(xiāng)師而哭曰:‘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7]500國君身穿素色衣裳,卸下華麗的裝飾,以此表明自己的所作所為愧對于自己君主的身份,有自請降罪的含義。除國君之外,卿大夫和士因為犯錯被驅(qū)逐時,也應(yīng)著素服,并面向祖國的方向,痛哭懺悔:“大夫、士去國,踰竟,為壇位,鄉(xiāng)國而哭,素衣、素裳、素冠。”[1]56
總之,貴族的絲布衣裳遵循正色高于間色的原則。在正色中,黑色地位高于赤色、黃色和青色,而白色雖為正色,卻很少作為上衣色彩出現(xiàn)。之所以白色不被貴族推崇,大體是因為喪葬的主色為白色,比如素色的麻冕、縞冠等。
(2)裘衣
在周代裘服是貴族的祭服和朝服,也可作為冬季御寒的衣物。當(dāng)時的裘服十分珍貴,為了保護(hù)它的毛色,人們通常會在裘服外加一件外衣作為保護(hù),這種專門用于保護(hù)皮毛的外衣被稱為裼衣,也叫中衣。貴族對裘服十分重視,常作為身份等級的標(biāo)志,因此人們很注重裼衣與裘服的搭配,尤其是色彩方面。《論語·鄉(xiāng)黨》曰:“緇衣,羔裘;素衣,霓裘;黃衣,狐裘?!盵8]391-394羔裘是諸侯的私朝服,狐裘則是諸侯和卿大夫朝見天子時所穿的禮服。《詩經(jīng)·檜風(fēng)·羔裘》也提到:“羔裘逍遙,狐裘以朝?!盵9]292羔裘為黑色羊羔皮,需黑色裼衣相配;而霓裘為白色鹿皮,則要白色裼衣相配;狐裘則配以黃色裼衣?!蹲髠鳌ふ压辍芬舱J(rèn)為“黃,中之色也”。[7]1337此處的黃色中衣即為狐裘裼衣。
然而,并非所有的狐裘都必須以黃色裼衣為外衣,《毛詩傳箋》就認(rèn)為“黃衣狐裘”僅僅是天子臘祭時的禮服,即“大蠟而息民則有黃衣狐裘”。[10]426通常情況下,貴族狐裘服只有白狐裘和青狐裘之分。白狐裘是天子和國君的專屬裘服,大夫和士不能穿白狐裘,只能穿青裘。《禮記·玉藻》曰:“君衣狐白裘,錦衣以裼之?!雍圄帽劊嬕乱择又??!盵1]458鄭玄對此注評,認(rèn)為“君衣狐白毛之裘,則以素錦為衣覆之?!樱蠓?、士也。綃,綺屬也,染之以玄與狐青裘相宜也”。[1]458-459《詩經(jīng)·唐風(fēng)·揚(yáng)之水》也提到君主的中衣為“素衣朱襮”,[9]255即白衣、朱色領(lǐng)。所以白狐裘要搭配白色裼衣,青狐裘要搭配玄色裼衣。由此可知,除青狐裘和臘祭裘服之外,其它裘服的顏色均與裼衣的顏色相同。裘服和裼衣均以白色為尊,其次為黃色,黑色和青色再次之。
歷史上還有少量關(guān)于周代貴族婦女禮服的記載?!吨芏Y·內(nèi)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袆衣、揄狄、鞠衣、展衣、褖衣、素紗?!盵5]577鄭玄注曰: “鞠衣,黃衣也。素紗,赤衣也。……展衣,白衣也?!幽兄壱潞冢瑒t是亦黑也?!I狄,赤;揄狄,青;袆衣,玄?!盵5]577以上六服為王后隨王祭祀時的禮服和日常時所穿衣物,除袆衣和素紗為王后專屬禮服之外,其它服飾也可作為為大夫妻子和士妻子的禮服,并依據(jù)服飾顏色來區(qū)分等級:“王后袆衣,夫人揄狄……君命屈狄……再命袆衣,一命襢(展)衣,士褖衣?!盵1]465鄭玄認(rèn)為,此處的“屈狄”應(yīng)當(dāng)為《周禮》中提到的“闕狄”,色赤;而“再命”的“袆衣”依據(jù)尊卑等級來說應(yīng)當(dāng)是王后六服中的鞠衣。因此袆衣是王后隨王祭祀先王的禮服、揄狄為侯伯夫人禮服、屈狄為子男夫人禮服;在子男之國,卿的妻子穿鞠衣,襢衣為大夫之妻禮服、褖衣為士之妻的禮服??傮w而言,貴族婦女的禮服顏色以玄(黑)色為尊,其后依次為青、赤、黃、白。
3.蔽膝
蔽膝是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常罩在下裳的外面,有保暖和美觀的作用,貴族利用它的顏色和上面的圖案來區(qū)分等級。蔽膝有三種,第一種為芾,由布帛制成?!对娊?jīng)·曹風(fēng)·候人》:“彼其之子,三百赤芾?!盵9]299毛傳認(rèn)為:“大夫以上赤芾乘軒?!盵10]437《詩經(jīng)·小雅·斯干》:“朱芾斯皇,宜家君王?!盵9]383因此朱芾是天子和諸侯的專屬,大夫可佩戴赤色芾,故而朱色尊于赤色。另一種蔽膝為韠,由熟制的皮革制成。韠是貴族日常所用的皮質(zhì)蔽膝,根據(jù)身份等級有不同的形狀,顏色與下裳一致?!秲x禮·士冠禮》:“皮弁服:素積、緇帶、素韠。玄端:玄裳、黃裳、雜裳可也,緇帶、爵韠?!盵4]636《禮記·玉藻》則曰:“韠:君朱,大夫素,士爵韋?!盵1]462所以,韠以朱色最為尊貴,其次為白色和爵(黑)色。第三種為韨,和韠一樣為皮革制品,但只能作為祭服的蔽膝出現(xiàn)?!抖Y記·玉藻》:“一命缊韨幽衡,再命赤韨幽衡,三命赤韨蔥衡。”[1]464鄭箋:“缊,赤黃之間色?!盵1]464公卿和大夫可佩戴赤色韨,而士則佩戴間色韨??傮w而言,以上三種蔽膝都以朱色或赤色為尊,不僅遵循“正色尊于間色”的原則,也體現(xiàn)了周代崇尚赤色的特點。
4.履
自原始時代,人們已經(jīng)懂得用皮毛裹腳以防止受傷。夏商周時期,履逐漸成為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周代,履也稱為屨,貴族十分注重履與服裝的搭配?!秲x禮·士冠禮》:“履,夏用葛,玄端黑屨……素積白屨……爵弁纁屨……冬,皮屨可也?!盵4]642鄭箋曰:“屨者,順裳色。玄端黑屨,以玄裳為正也?!盵4]642貴族所穿的屨用料十分考究:夏天以葛布為材料,冬天則使用皮革制成。顏色搭配也有特定的規(guī)則:屨色與裳色相同,比如玄端服的玄裳搭配黑色屨、素裳搭配白色屨、爵弁服的纁裳則搭配纁色屨。
除葛布屨和皮屨以外,貴族還有一種特殊的皮質(zhì)鞋,稱之為舄。周代有“屨人”一職專司天子及王后的屨和舄,《周禮·屨人》:“掌王及后之服屨,為赤舄、黑舄、赤繶、黃繶、青句素屨葛屨?!盵5]620鄭箋:“……王吉服有九,舄有三等,赤舄為上冕服之舄……下有白舄、黑舄?!盵5]621《詩經(jīng)》也有許多關(guān)于舄的記載:“公孫碩膚,赤舄幾幾?!盵9]325天子裳賜韓國國君的禮服則為“玄袞赤舄”[9]558??梢姡圄獮橹芴熳雍椭T侯的專屬鞋履,地位最為尊貴。
總體而言,周代貴族的屨與舄和衣冠一樣,把顏色作為區(qū)分尊卑等級的重要依據(jù):以赤色為尊,其次分別為黑色和白色。
由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周代服飾雖然每一部分都有單獨(dú)的顏色等級體系,但服飾顏色總體上是以正色為尊,正色中又以玄色、黑色、赤色和朱色的地位相對較高,而間色多用于服飾地位相對較低的下裳和蔽膝。造成這種獨(dú)特服飾顏色等級制度的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
1.周代階級等級制度的確立
事實上,夏商時期已經(jīng)有了簡單的階級劃分,但僅僅能區(qū)分出統(tǒng)治階級和被統(tǒng)治階級這兩種階級等級。周代政權(quán)建立之后,周天子利用血緣宗法制對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進(jìn)行土地分封,而諸侯王為了便于統(tǒng)治,又對諸侯國內(nèi)部的管理者進(jìn)行新一輪的等級劃分,這進(jìn)一步細(xì)化了統(tǒng)治階級等級。
《禮記·王制》對周代的貴族等級進(jìn)行細(xì)致的描述:“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盵1]163《左傳·昭公七年》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仆,仆臣臺。”[7]1284這些典籍的記載說明在先秦時期社會已經(jīng)有了明確的階級等級劃分。貴族作為統(tǒng)治階層,分為以公、侯、伯、子、男五種等級爵位為代表的上層貴族和以卿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五等為代表的中下層管理階層。除了貴族階層,平民階級和奴隸階級也有詳細(xì)的等級劃分:皂、輿、隸、僚、仆、臺。隨著階級等級的詳細(xì)劃分,之前單調(diào)的服飾樣式和顏色已經(jīng)不能十分明顯的表明社會等級身份。為了在同一場合凸顯自己的階級地位,統(tǒng)治者將服飾色彩進(jìn)行嚴(yán)格的等級劃分,通過服飾顏色來強(qiáng)化視覺效果,區(qū)分不同的階級等級。
2.周代禮儀制度的實施
周代的階級等級劃分確定了人們的社會地位,統(tǒng)治者也通過細(xì)化等級劃分,規(guī)定了各個階級的權(quán)利和職責(zé)。為了維護(hù)等級有序的階級統(tǒng)治,統(tǒng)治者制定禮儀制度來顯示出這種統(tǒng)治方式的合理性,“禮”成為人們?nèi)粘P袨榈臉?biāo)準(zhǔn)。
《禮記·曲禮》中解釋了“禮”的含義:“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異同、明是非也?!盵1]3同時又表明“禮”在社會中的地位:“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xùn)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xué)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yán)不行;禱祀、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盵1]5-6《左傳·隱公十一年》也提到:“禮,經(jīng)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許無刑而伐之,服而舍之。”[7]76周代禮儀制度對不同等級的人有著不同的要求,由此可知“禮”制建立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明確區(qū)分人們身份的尊卑等級,指導(dǎo)和約束人們?nèi)粘5男惺?,維護(hù)周王朝的統(tǒng)治。而服飾是每個人必須穿戴的,服飾顏色作為最容易凸顯個性的部分,是展現(xiàn)地位等級的最好方式。因此周代禮儀制度的實施促生出服飾顏色等級制度的出現(xiàn),將服飾顏色劃分出詳細(xì)的尊卑等級,并以“禮”的形式確定下來,使之成為表現(xiàn)穿衣人身份尊卑的重要工具。
周代服飾顏色尊卑等級制度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產(chǎn)物,它的建立表現(xiàn)出周代社會政治統(tǒng)治的井然有序,同時也標(biāo)志著等級思想的加深和社會尊卑等級階層的穩(wěn)定化,是統(tǒng)治者通過服飾顏色進(jìn)一步彰顯政治制度和倫理秩序的合理性,意圖建立有序社會的反映,更是維護(hù)其統(tǒng)治的有力工具。
[1]朱彬.禮記訓(xùn)纂[M].饒欽農(nóng),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5.
[2]徐元誥.國語集解[M].王樹民,沈長云,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2.
[3]皮錫瑞.今文尚書考證[M].盛冬玲,陳抗,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9.
[4]鄭玄.十三經(jīng)古注——儀禮[M].北京:中華書局,2014.
[5]孫詒讓.周禮正義[M].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
[6]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M].潘雨廷,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4.
[7]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
[8]劉寶楠.論語正義[M].高流水,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0.
[9]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M].李先耕,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
[10]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M].陳金生,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9.
CausesofDressColorHierarchySystemintheZhouDynastyinChina
Li Juan
(School of Liberal Arts,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Shaanxi 723000,China)
The color of the dress, on the whole, in the Zhou dynasty in China is divided into "the pure color" and "secondary color". Despite people have already had the basic concepts of color and junior in the Xia and the Shang dynasties, but it was not until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he people had the hierarchical concept in the color of the dress. People at that time followed the idea of “the pure color is above the secondary color "in the Zhou dynasty. We argued that the cause of dress color hierarchy is mainly due to the strict Class hierarchy in the Zhou dynasty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ystem of etiquette.
the Zhou dynasty; dress color; hierarchy; pure color; etiquette
K892.98
:A
(責(zé)任編輯:宋瑞斌)
1672-6758(2017)09-0030-5
李娟,碩士,陜西理工大學(xué)。
ClassNo.:K892.98DocumentMar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