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洪志飛
摘要:目的 研究幽門螺桿菌感染對胃黏膜癌前病變中關鍵性凋亡調節(jié)基因bcl-2蛋白表達的影響。方法 采用WS嗜銀染色和免疫組化SP法對45例慢性胃炎、42例慢性胃炎伴腸化生、38例異型增生標本進行HP和bcl-2蛋白表達的檢測。結果 ①腸上皮化生組及異型增生組患者HP陽性率顯著高于慢性胃炎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異型增生組HP陽性率顯著高于腸上皮化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②腸上皮化生組及異型增生組患者bcl-2蛋白陽性率顯著高于慢性胃炎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異型增生組bcl-2蛋白陽性率顯著高于腸上皮化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③HP陽性者bcl-2蛋白表達陽性率為46.5%,顯著高于HP陰性者的22.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bcl-2蛋白的表達在慢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的進展過程中不斷增高,HP感染在胃癌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HP感染致癌的作用機制之一可能是增加bcl-2蛋白的表達。
關鍵詞:幽門螺桿菌;癌前病變;bcl-2蛋白
胃癌是我國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fā)生是一個多階段、多因素及多基因變異的病理過程。各種致癌因子可能單獨或者協(xié)同作用于慢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胃癌的過程中[1]。許多研究資料顯示胃癌的發(fā)生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有著密切的關系,幽門螺桿菌L型是其細胞壁缺陷型,其與胃癌、食管癌的發(fā)生相關,其致癌機制尚不十分清楚[2]。有研究表面,上皮細胞損傷和癌變過程中,細胞凋亡的異常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腫瘤的形成不僅是細胞增殖增強,同時也是細胞凋亡受到抑制的結果。眾多基因參與了細胞凋亡的調控,其中bcl-2是關鍵性凋亡基因[3],本研究旨在研究幽門螺桿菌感染對胃黏膜癌前病變中關鍵性凋亡調節(jié)基因bcl-2蛋白表達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從2014年1月~2015年12月因消化道癥狀來我院就診的近期為使用抗生素治療的125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68例,女性57例,年齡為48~67歲,平均為(54.1±3.2)歲,經過胃鏡活檢病理證實慢性胃炎45例、慢性胃炎伴腸化生42例、異型增生38例,所有標本均經福爾馬林固定,脫水,石蠟包埋,制成4 μm厚連續(xù)切片備用。
實驗用品bcl-2,3,3二氨基聯苯胺、SP試劑盒、硝酸銀均購自正規(guī)廠家。
1.2方法 采用WS染色對HP進行檢測,SP染色對bcl-2進行檢測,TBS代替一抗進行陰性對照,用已知的陽性反應組織作陽性對照。
1.3結果判定
1.3.1 WS染色 ①0級:未見細菌;②1級:偶見細菌;③2級:介于1級和3級之間;④3級:所有視野內見大量細菌。
1.3.2 SP染色 細胞核呈棕黃色,不著色,陽性物質位于細胞膜或者細胞質中。強度評分:①0:無著色;②1:淺著色;③2:深著色。范圍評分:①0:無著色;②1:著色<1/3;③2:著色>2/3;④3:彌漫著色。強度和范圍評分之和≥3為陽性。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不同胃黏膜病變中HP檢出率比較 由表1可見,腸上皮化生組及異型增生組患者HP陽性率顯著高于慢性胃炎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異型增生組HP陽性率顯著高于腸上皮化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不同胃黏膜病變中bcl-2蛋白表達水平比較 由表2可見,腸上皮化生組及異型增生組患者bcl-2蛋白陽性率顯著高于慢性胃炎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異型增生組bcl-2蛋白陽性率顯著高于腸上皮化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HP感染與bcl-2表達關系 由表3可見,HP陽性者bcl-2蛋白表達陽性率為46.5%,顯著高于HP陰性者的22.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HP感染-慢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胃癌符合絕大多數胃癌發(fā)生及發(fā)展的自然過程,HP感染的致癌性已經得到廣泛認可。正常情況下,細胞凋亡與細胞增殖維持著組織中細胞總數的動態(tài)平衡,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與細胞凋亡異常有著密切的關系[4]。而bcl-2是關鍵性凋亡基因,在慢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病變中期表達不斷增加,有研究表明其表達水平與HP感染有著密切的聯系,HP感染致癌的作用機制之一可能是增加bcl-2蛋白的表達[5]。
本研究結果顯示:①腸上皮化生組及異型增生組患者HP陽性率顯著高于慢性胃炎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異型增生組HP陽性率顯著高于腸上皮化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②腸上皮化生組及異型增生組患者bcl-2蛋白陽性率顯著高于慢性胃炎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異型增生組bcl-2蛋白陽性率顯著高于腸上皮化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③HP陽性者bcl-2蛋白表達陽性率為46.5%,顯著高于HP陰性者的22.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bcl-2蛋白的表達在慢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的進展過程中不斷增高,HP感染在胃癌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HP感染致癌的作用機制之一可能是增加bcl-2蛋白的表達。
參考文獻:
[1]徐文杰,周建獎.胃癌轉移的研究進展[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1(01).
[2]王明亮.胃癌大出血的診斷與外科治療(附18例分析)[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外科雜志,2012(05).
[3]張志棟.ANXA2在胃癌中表達及其對胃癌細胞耐藥影響的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4.
[4]徐霞.鳥氨酸脫羧酶(ODC)及轉錄因子RUNX3在胃癌中表達失調的分子機制研究[D].山東大學,2012.
[5]尹蘭寧.M2-PK和VEGF在胃癌中的表達及其與胃癌耐藥性關系的初步研究[D].蘭州大學,2014.
編輯/蔡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