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艷青
摘要:針對當前中職學生狀況和職教形勢,中職學校教師,想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必須不斷學習新的教育理念,改革教學模式。本文結合金屬材料與熱處理的課程特點,綜合高校課堂和項目教學法優(yōu)點,對金屬材料與熱處理課程教學中實行以學生為主體教學進行案例評析。
關鍵詞:教學模式 以學生為主體 教學案例評析 金屬材料與熱處理
中職學校一線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學。近幾年中職生生源質量較差,教學方法不創(chuàng)新,就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很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基于以上原因,筆者在教學中不斷學習新的教育理念,研究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近幾年學校也非常重視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組織教師參加省、國家級培訓、參觀兄弟學校高效課堂、理實一體化、項目教學法等教學模式。筆者對新的教學模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開始轉變教學模式。結合金屬材料與熱處理課程特點,綜合各種教學模式,實施以學生為主體教學改革。下面是筆者實施以學生為主體教學案例中發(fā)給學生的學案內容,課題為金屬材料的硬度。
一、教學學案
教學學案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是學習目標。通過零件工作情況,認識硬度這一重要的力學性能;經過探究,掌握影響布氏硬度值的因素;熟悉布氏硬度表示方法;激情投入,快樂學習。
二是重點難點。影響布氏硬度的因素。
三是使用說明與學法指導。按學案的要求,獨立完成“知識鏈接”題目,并標出疑難問題;小組探究,大膽質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積極展示,結合老師的點評,規(guī)范完成學案內容。
四是知識回顧。強度是指金屬材料在靜載荷作用下抵抗____和____的能力,塑性是指金屬材料在斷裂之前____塑性變形的能力,鋼索、連桿、軸需具備一定的____,墊圈、墊片應具備良好的
性。
五是學習流程。第一,知識鏈接:自主學習課本26-27頁。內容包括硬度的概念,布氏硬度的測試原理以及布氏硬度的表示方法。第二,合作探究、交流碰撞。討論:機械加工中常用的車刀、鉆頭、千分尺、游標卡尺等為什么應具備足夠的硬度。小實驗:借助臺虎鉗判斷鋼板、鋁板、滾珠誰硬誰軟。
六是課堂檢測。判斷題:一般來說,硬度高的材料其強度也較高;做布氏硬度試驗時,在相同試驗條件下,壓痕直徑越小說明材料的硬度越低。
選擇題:金屬抵抗塑性變形和斷裂的能力稱為?A硬度B強度
材料抵抗局部變形,特別是塑性變形、壓痕或劃痕的能力稱為? A強度 B塑性 C硬度
硬度越高,材料的耐磨性越? A好 B中 C差
七是知識拓展。強度與硬度的關系。八是課堂小結。各小組代表概括總結本次課收獲。
二、教學實例
本次課是“金屬材料的硬度”,教材上有一個小實驗“借助臺虎鉗判斷鋼板、鋁板、滾珠誰硬誰軟”。筆者提前準備了導學案,將學生分為四個小組,各小組有組長、組名和口號。提前將學案發(fā)給每位學生。小組自主學習完成學案內容,上課時展示成果。小組互評打分,得分高的小組教師給予適當獎勵。
學生對這種新的學習方式很感興趣,見到臺虎鉗等試驗用具很興奮,聽到還要評比更激發(fā)了積極性,在組長帶領下認真閱讀教材內容,搜集資料,課堂上踴躍發(fā)言。實驗前發(fā)給一、二組和三、四組的滾珠大小不一,但學生并不知情。各小組展示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第一組同時將滾珠放到鋼板與鋁板中間用臺虎鉗夾住用力,通過壓痕大小判斷三者硬度;第二組先將鋼板與滾珠用臺虎鉗夾住測試,然后將鋁板與滾珠用臺虎鉗夾住測試;第三組與第一組方法相同,只不過學生借助壞掉的凳子腿(鋼管)套在臺虎鉗手柄上增大力矩,壓痕更明顯;第四組講述在做實驗時先將鋼板與鋁板用臺虎鉗夾住用力,發(fā)現不可行又換用了正確的方法。四個小組得到的結論一致,但方法不同。通過小組展示,學生認識到第二組雖然得到了正確的結論,但方法不可行,因為分兩次不能保證用力大小一致,其他小組最終運用了正確的方法。小組代表講解展示成果時,學生的儀態(tài)、表達方式等各有千秋,大家客觀評價之后名次有先有后。通過大家質疑、討論和筆者的及時點評,絕大多數學生理解到硬度的概念、影響布氏硬度的因素(壓頭直徑、試驗力大小、試驗力保持時間),很好地完成了學習目標。
三、小結
總結本次課,老師在學習過程中主要起組織者作用,一切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中心,讓全體學生都有機會、有興趣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培養(yǎng)其主動學習及創(chuàng)新能力,使學生學會了學習,掌握了方法,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更加深刻地意識到轉變教學觀念,更新教學模式的重要性,教學中將不斷研究實踐,注重因材施教,重新定位角色,轉變教學策略,充分關注學生這個主體,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從中體會學習成功的喜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