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學生、裸照、高利貸……“裸條”事件中的每一個元素,都足以吸引看客的眼球。很多人無法理解,譴責打“裸條”的學生“虛榮”“愚蠢”“不自愛”。然而,不全面了解大學生真實處境,僅僅是譴責她們,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大學生在財務上面對的根本矛盾,就是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和基本靜止的收入水平之間的矛盾。生活用品、自我提升、滿足愛好、人情社交等都需要花錢。然而,很多學生的收入只有家庭提供的生活費和學校發(fā)放的獎學金。
不是每個家庭都愿意負擔額外開銷,也不是每個學生都有勤工助學的機會,這就讓一些學生打起“提前消費”的算盤。從經(jīng)濟學角度看,提前消費在很多情況下都是十分經(jīng)濟和理性的。同樣一筆錢在當下的使用價值都遠高于未來。大學生的預期償債能力也并不算差,只要把負債控制在合適的范圍內(nèi),其收益可能遠高于損失。
“裸條”現(xiàn)象本質就是大學生無法獲取正常貸款,轉而求助于非法高利貸。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對不法高利貸業(yè)者進行嚴懲,也需要金融行業(yè)的自我整頓。一方面,互聯(lián)網(wǎng)借貸平臺良莠不齊,許多平臺對借貸人的償債能力缺乏有效評估,也認識不到學生群體的特殊性;另一方面,正規(guī)的學生貸款體系依然闕如,使得真正有需求的大學生求助無門。如果有金融機構開發(fā)滿足大學生需要的產(chǎn)品,就相當于對“裸條”釜底抽薪。
(轉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