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遠洲
“斜桿”在小學跨越式跳高教學中的妙用
周遠洲
對于小學體育技能教學來說,有效的教學策略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想學、想練,還能適當地降低教學內容的難度,非常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
跨越式跳高是在水平跨越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具有發(fā)展彈跳力、提高身體靈敏性和協(xié)調性的作用,是一項有一定技術難度的體育項目,對學生的心理、運動技能有一定的要求。
從跨越式跳高的技術角度來分析,它分為助跑、起跑、騰空過桿和落地四個環(huán)節(jié),在進行單元教學設計時,考慮到多數小學生都沒有跳高的基礎,所以一般都是從第三個環(huán)節(jié),即騰空過桿開始教學。
在騰空過桿環(huán)節(jié),起跳騰空后,身體要保持向上騰起的姿勢,積極地向上擺腿,當腳跟越過橫桿時,向橫桿一方側擺,使擺動腿的腳、小腿和大腿依次過桿。與此同時,起跳時腿要向上抬起,上體稍前傾,膝蓋靠近胸部,小腿自然上擺與橫桿平行,接著上體抬起,擺動腿同側臂隨擺動腿內轉下壓帶動身體沿縱軸向內旋轉,使上體和臀部能順利過桿,起跳腿隨著擺動腿的下壓而抬高并繞過橫桿。
“跨越式”跳高也是后續(xù)深入學習“背越式”跳高的基礎,也是其他跳躍運動項目學習的基礎。
初學跨越式跳高時,在騰空過桿環(huán)節(jié),教學難點就是兩腿依次過桿。學生基本掌握了跨越式跳高的技術后,要想發(fā)展學生的彈跳力量,提高學生的跳高水平,可以不斷增加橫桿的高度。這時學生便會出現(xiàn)雙腿過桿困難的情況。
教學中,斜桿的使用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斜桿,有兩種傾斜的方式,助跑方向右側低于左側(下文稱“上坡式”),右側高于左側(下文稱“下坡式”)。兩種斜桿,在教學中的作用也截然不同。
為了解決初學跨越式跳高時學生遇到的過桿難的問題,教師可以設置斜桿。通常采用下坡式,初學者起跳腿外旋上提不及時把桿碰落,待學生熟練掌握了起跳腿及時外旋上提的動作后再逐漸將桿升到等高位置。從訓練角度出發(fā),這樣更有利于起跳腿外旋、雙腿依次擺動過桿。
在有了一定的基礎上進行跨越式跳高時,會再次遇到過桿難的問題,這種情況不同于前面出現(xiàn)的依次過桿情況,它有了一定的高度和難度。這時候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斜桿是一個非常理想的辦法。這個時候橫桿應該怎么斜呢?顯然上坡式對于提高學生的跳高成績更有幫助,從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來看,學生在過上坡式斜桿時,首先要想腳過更高的高度,必然要將大腿、小腿和腳積極主動地上擺,更有利于強化擺動腿的大腿前擺高抬,同時體會桿上移髖動作,解決了跨越式跳高技術中的教學難點,進一步鞏固了跳高技能。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在跨越式跳高中運用斜桿,不僅可以降低難度,消除安全隱患,而且容易讓學生克服恐懼心理,敢于挑戰(zhàn)自我。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斜桿的位置進行起跳練習。
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通過對斜桿的傾斜度進行適當地調整,促進學生跳高技能的形成,提高學生的跳躍能力。
斜桿的設置,要遵循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根據學生已有的學習水平進行構建。從心理角度來說,就是給予一定的條件輔助,提高學生的能動性,給予學生積極的主觀感受。
斜桿傾斜角度,要遵循技能的形成規(guī)律,要能促進學生的技能形成。在教學中,要多關注學生雙腿依次過桿的動作要點以及對學生錯誤動作的糾正,使學生能按科學、正確的技術要求進行練習,給學生以強化性的條件刺激,加快動作掌握的進程。
斜桿作為一種體育教學策略,在跨越式跳高教學中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跳高技能的形成。當然,體育教學策略作為體育教學法的一部分,需要教師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在對學生進行基本技能訓練、學法指導的基礎上,不斷深入學習并創(chuàng)新體育教學策略,進一步提高體育教學的水平。■
(作者單位:江蘇南京市雨花實小善水灣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