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
【摘要】公共危機的頻繁發(fā)生促使人類逐漸進入到“風險社會”,而通過危機衍生系統(tǒng)的自適應來化解和治理公共危機的發(fā)生顯然存在較大難度。通過更新危機管理理念、優(yōu)化政府管理體制、引入“協作”治理體系等途徑能夠化解風險視域下政府公共危機管理失靈的困境。
【關鍵詞】風險視域 公共危機 管理失靈 解決路徑 【中圖分類號】D035 【文獻標識碼】A
在人類逐漸進入到“風險社會”后,公共危機的頻繁發(fā)生已經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對各個危機應對的相關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和分析,尤其是政府危機管理所遇到的諸多制約及治理路徑,所具備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非常重要。
政府作為社會公共管理主體,自然也是治理風險社會公共危機的重要主體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在資本主義壟斷的背景下,由于背離市場機制的影響,逐漸衍生出自由競爭原則的經濟,由此也就造成了一系列經濟系統(tǒng)問題的形成,而周期性爆發(fā)的金融危機則是其中最為凸顯的一種問題,也就是因為經濟危機的爆發(fā),最終引發(fā)了一系列政治及社會系統(tǒng)危機?;诖?,也就需要某種因素的適時介入,在量上逐漸增長行政管理職能變化。隨著時間的更迭逐漸開始質的轉變,從而也就造成行政管理職能逐漸成為主導核心。進而也就逐漸延伸出管理型政府及官僚機制。從實際情況來看,所謂的政府公共危機管理,主要是指在官僚機制的基礎下,政府以公共危機根源及特征實現行政權力的有效輸出,最終讓公共危機得以消除的一個流程。但是,無論制度體系是哪一種,想要讓制度設計者和實施者“有限理性”和“獨特利益視角”的約束得到有效消除,都存在很大的難度。從政府官僚體制應對公共危機的基本路徑、管理體制中“能動”主體等兩個層面上有著非常顯著的體現。
政府作為社會公共管理主體,自然也是治理風險社會公共危機的重要主體。但是,這種主體地位并不代表政府在公共危機治理上具有壟斷性。從實際角度上來看,在不加任何“修飾”的情況下將壟斷式的政府常態(tài),公共事務管理模式轉接到政府公共危機管理上,就算在公共危機管理上有其他主體參與其中,也是被動參與,且在沒有針對性制度保障的基礎上。針對公共危機的繁瑣和復雜而言,政府時常會感覺到力不從心。實際上,在現代社會中,每一個行動者不管是在公共還是私人復雜多樣的問題上,所具備的有效解決知識和信息儲存都相對不足;而且其也沒有足夠的能力有效利用好所需工具;任何行動者在單獨地主導上都具有充分的行動潛力。
完善政府危機管理體制的路徑
更新危機管理理念。在每個人的行為模式中,邏輯線索就代表著其意識理念。想要有效消除風險社會下的公共危機,最為重要的無疑就是不斷的完善制度和機制。但是,完善的制度設計,制度的高效運行乃至及時的制度自適應,都是源于不斷創(chuàng)新和構建出來的意識理念。因此,只有讓公共危機管理理念實現現代化、甚至后現代化,才能夠促使公共危機能夠得到有效管理和消除。作為制度和機制的實踐主體,人是否具備相對應的公共危機管理理念,才是重點問題。從治理公共危機的角度上看,制度的實施及所構建的相關機制,都必須遵循客觀規(guī)律性,人所具備的公共危機管理理念,則必須具有相應的主觀能動性。
政府管理的基本觀念應該以危機理念為基礎,但當危機理念存在問題時,只是一味地進行公共危機治理,而不去研究危機的形成原因及規(guī)律,這就造成政府危機治理逐漸流于表面,收效甚微。以系統(tǒng)論視角來看,危機管理理念能夠融入到政府危機管理系統(tǒng)的諸多環(huán)節(jié)中。例如:輸出環(huán)節(jié)、輸入環(huán)節(jié)、轉換環(huán)節(jié)以及反饋環(huán)節(jié)等。傳統(tǒng)危機理念提倡的是政府行為的被動型和回應性,直接救災是其主要特征。
優(yōu)化政府適應管理體制。在剛性行政區(qū)劃基礎上的行政區(qū)、行政模式下,政府管理體制容易出現一種“路徑依賴”現象,除非有外力的介入,否則會形成一種鎖定狀態(tài)。再加上,個別地方政府都想要不付出治理成本就能夠獲取到治理成績,從而也就形成了擴散化的公共危機和較高的治理成本。
優(yōu)化政府適應管理體制,能夠讓科學性的政府危機管理決策得以實現。政府危機管理決策連通整個過程,高效的危機決策和科學的政策,對政府危機管理的結果有著很大程度的決定性作用。從公共決策方面上來講,與一般公共決策相同,政府危機管理決策同樣也具有普遍特征。但是,其所具備的特殊性又促使其決策展現出一定的特殊之處。政府危機管理決策通常不能夠借助于一般公共決策的程序化模式,其所表現的更多是一種非程序化決策管理。這種決策管理主張是在缺乏信息或有效資源條件下,針對公共危機原因及規(guī)律作出快速且準確的政策決策和輸出,從而能有效化解公共危機。
引入“協作”治理體系。從人類社會發(fā)展歷史進程上來看,每當發(fā)生重大公共危機時,團結往往展現出了無與倫比的力量和作用,通過團結使人們每一次都能夠獲取勝利,創(chuàng)造出新的歷史。而從不確定的角度上來看,團結合作能夠讓人得到強烈的安全感和保障。任何破壞或詆毀人類團結合作的理論,均都是被人們所唾棄、所批判的。因此,將政府、市場以及社會之間良性互動的公共危機治理和協作體系構建出來,是治理和消除風險社會頻繁發(fā)生公共危機的必然選擇。而且,在資源日漸缺乏,甚至嚴峻到無法管制的公共服務環(huán)境中,對企業(yè)社會行為者而言,政府的依賴性正在逐步提升。想要消除掉上述問題,就需要以社會力量為基礎,將保障機制構建出來,并通過基層民主體制和社會管理機制,構建出完善的一整套公共參與機制。
不斷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政府公共危機管理系統(tǒng)及制度體系
不能否認,管理協調系統(tǒng)在以政府為核心的基礎下,對突發(fā)公共事件的應對中具有著非常顯著的效果。但是,面對龐大的人力、物力以及信息需求和調度也同樣不能夠輕視,很多時候政府的自身儲備及整合能力很難做到應對自如,這就需要政企合作,才能有效破解該現象。
總而言之,基于現代風險社會的視角下,完善政府公共危機管理系統(tǒng)及制度體系,促使資源損耗以及管理失序現象的發(fā)生率得以降低,其唯一路徑就是要對理念、制度以及體系進行不斷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以此讓理念、制度、體系與公共問題的匹配能最大限度實現。若將創(chuàng)新政府公共危機管理理念定義為核心,則完善體制和整合體系,是實現和保障其制度的重要基礎。此外,偶爾發(fā)生的公共危機和過程危機的內在機理,以及公共危機協作治理體系的構建,需要在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系統(tǒng)上實現綜合增量變革。
(作者為西南醫(yī)科大學人文與管理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為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循環(huán)經濟研究中心2013年度課題“西部地區(qū)發(fā)展循環(huán)經濟中的政府行政行為研究”(項目編號:XHJJ-1310)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趙軍鋒、金太軍:《論非政府組織參與危機管理的演化邏輯——基于治理網絡的視角》,《學術界》,2013年第8期。
責編/孫垚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