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美
教育部考試中心《關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試大綱修訂內容的通知》關于語文學科有這樣的表述:在“古詩文閱讀”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內容。優(yōu)化考試內容,增加了對文言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常識考查的試題。說實在的,這樣的變動確實讓人感到有點措手不及,特別是對高三師生來說。但是,事已如此,不必難過。我們不應該因此而亂了我們復習的方寸,而應該想一想怎樣更好地去適應這個“不算變化的變化”。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常識出現(xiàn)在高考試題里是大勢所趨。臺灣很早就在“高考”(學測國文)中體現(xiàn)出對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視,且其試題涉及面之廣、內容之深、考法之靈活,均遠超大陸高考語文試卷。其試題題目包括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古代文學流派、古詩文賞析、古代歷史知識、古代禮儀文化常識等等。此類試題的分值占了全卷的50%,在整個試卷中的比重比大陸的多出一倍有余。
在命題方法上,臺灣學測國文不是簡單機械地羅列一堆朝代、人名、地名及典籍名稱等內容然后去要求學生回答,而是繼承了中國古代文史哲融通的傳統(tǒng)。更為高明的是,有的學測國文試題還將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對接,讓學生真正體驗了一回什么是“穿越”。比如2004年度學測國文選擇題第21題:
如果我們把古代五經博士或經學專家請到現(xiàn)代社會,以其專業(yè)知識提供協(xié)助,就經書內容與職務作最適切組合的考量,下列安排適合的選項是:
(A)請“尚書”博士擔任駐外大使
(B)請“春秋”博士擔任國史館館長
(C)請“易經”博士擔任法務部部長
(D)請“儀禮”專家擔任警政署署長
(E)請“爾雅”專家擔任國語辭典編纂顧問
這種“穿越”既出人意料又十分自然,創(chuàng)造了奇妙的“時空”效果,讓學生既了解了古代文化經典常識、古代職官制度常識,也加深了對現(xiàn)代社會常識的理解,在貫通、激活中賦予傳統(tǒng)一種更鮮活的生命力。當然,命制這樣的試題,對于命題者來說,不僅需要有博古通今的學問,還須有一定的靈感和創(chuàng)造性。
中學語文教材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識,包括天文地理、哲學宗教、政區(qū)歷法、陰陽五行、家族禮法、飲食服裝、文化奠基、政治經濟制度、明君賢相的治國方略等等,但由于教材中很少有專門論述中國古代文化知識的課文,例如人教版只是在必修五的“梳理探究”部分有所提及,且也只是簡單地說了天文地理、紀年紀時、姓名字號、禮儀制度四個方面。這些知識分布又比較零散,教師教學難,學生學習更難。
另外,還有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平時的教學對這些內容不是特別在意,想起來了就說一說,想不起來就算了。再加上不少教師可能自己都不是怎么清楚,更不用說去教我們的學生了。但是,作為炎黃子孫,我們走到再遠的遠方都不應該忘記自己的根在哪里,不應該忘記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總之,無論是站在考試角度來說,還是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來說,我們都不應該把這些優(yōu)秀的中華文化常識遺忘在腦后。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實施古代文化常識的教學和復習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教師必須做個明白人
關于這一點,教育界那個“一桶水”和“一碗水”的概念就應該是最好的比喻。我們知道,高中語文教師雖然是大學中文系畢業(yè)甚至很多是研究生畢業(yè),雖然也學習過中國古代文化概論,但是并不能代表他們對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有比較透徹的了解。做學生的時候,不知道沒有關系,但是當了教師恐怕不能總是以自己不知道作為借口了。更不應該拿韓愈的“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來為自己找借口。所以,要想給學生“一碗水”,我們最好可以讓自己成為“一桶水”。為此,我們就必須盡可能多掌握一些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相關知識。首先,多收集相關資料,筆者就收藏有王力先生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向仍旦先生的《中國古代文化知識》、徐公先生的《中國古代文化知識》、段啟明先生編的《中國古代文化知識辭典》,這樣一來,在教學的時候就可以有所比較,讓自己的知識更加完善。再者,多查閱權威的工具書,比如商務印書館的《古代漢語詞典》。因為有些文化常識只有從這些權威的工具書上才可以找到。最后,做好讀書筆記,整理好這些內容,將分散的古代文化知識根據(jù)教育的功能不同梳理歸類,每一類下分若干知識點,以課文中的某一古代文化知識點為突破口作分析,成扇面輻射展開,拓寬范圍,并向縱深發(fā)展,為之后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教學做好必要的準備。
二、努力讓學生做個明白人
前面說過,現(xiàn)在的學生對我們國家的悠久文化有興趣的已經是越來越少。當然,傳統(tǒng)文化距離我們的生活比較遙遠也是不爭的事實,可是作為教書育人的我們不可以拿這個作為借口,因為我們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來傳承我們的民族文化。那么,想讓我們的學生了解和掌握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我們就需要想辦法,盡量讓學生也做一個明白人。為了努力讓學生掌握文化常識,筆者曾經嘗試過這樣一些做法。
1.開展專題講座
專題講座是高考復習最常用的方法,而市場上的很多復習資料對傳統(tǒng)文化知識很少提及或者提得不全面,所以我們自己在復習的時候就需要有所拓展。但是古代文化常識浩如煙海,在開展專題講座的時候很難做到面面俱到,也沒有必要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我就選擇了常見的幾個專題,例如歷法文化、星宿文化、姓名文化、職官文化、年齡文化、節(jié)假日文化常識等。我們知道,如果以凌亂的方式進行學習的話,效率必定會低很多,所以在教學之前,我先把這些知識盡可能按照學生的認知方式進行組合。例如在講到職官文化常識的時候,我就聯(lián)系到高中人教版必修四李密《陳情表》里“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的例子,隨后盡可能把相關的官職與中學課本結合做比較詳細的分析。
2.在體驗中深化認識
進行古代文化常識教學,最麻煩的就是這些知識與當代社會生活嚴重脫節(jié),這中間不是隔著一層紗,而是隔著一堵墻,一堵厚厚的墻,而我們教師需要做的就是想方設法打破這堵墻。讓學生“穿越”就是比較有效的辦法之一。什么是穿越?就是讓學生盡可能體驗這些古代文化常識,把這些文化常識與現(xiàn)代社會文化有機結合起來,以期在體驗中加深對這些知識的理解與認識。例如在進行姓名文化常識教學的時候,我就帶領學生“穿越”了一回。在學習完這個專題之后,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活動讓學生進行小組交流:(1)每個同學在組內分享自己的臨時名字、正式名字;(2)更改自己的名字,試著給自己取號或者綽號,并說明緣由;(3)小組總結姓名、字號等之間的異同;(4)教師作課堂分組交流總結。這樣一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就不會顯得那么空。
3.零存整取
顧名思義,零存整取就是要求學生注重文化常識的積累。雖然之前有專題文化講座,但是這不能代表講座可以把所有的文化常識都包含進來。為了盡可能做到一個都不能少,我要求學生準備一個小本子,專門用來記錄在平時考試、訓練里出現(xiàn)的古代文化常識。時間一久,量變就會發(fā)生質變??赡苡胁簧倮蠋熡X得這樣做太浪費時間,因為僅僅專題復習可能就至少需要花費一個禮拜的時間,而且認為這樣做對于高三的學生來說基本不可能。但是,我們也不要忘了,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什么,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還是培養(yǎng)“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還是僅僅就為了試卷上的那三五分?
鮑鵬山教授曾經說:中學的教育,尤其是語文教育,本來就應該以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作為它的基本使命。同時傳統(tǒng)文化經典本來就是最核心、最重要的教育資源。假如我們的教育里面沒有了文化,教育就是殘缺不全的,我們只是在教知識、教技術,缺了最核心的主體。文化不只是知識,文化本身也是教化,就是教育。教學生傳統(tǒng)文化的時候,不僅是在教傳統(tǒng)文化的知識,而且是在用傳統(tǒng)文化把他文明化。所以,增加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考核內容,無疑是充分發(fā)揮高考命題的育人功能和積極導向作用的最好方式。
蘇軾在《前赤壁賦》里這樣說:“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蹦敲磳Ω咧姓Z文教學和考試來說,哪些是不變的,哪些是變化的,怎么樣以不變應萬變,值得我們每個教師去思考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