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
雨后的一個下午,我?guī)е?歲多的兒子去公園玩耍。我家與公園相隔一條馬路,我抱著他穿越人行道的時候,兒子指著斑馬線大聲地喊:“這是斑馬,媽媽,我們在動物園看到的大斑馬身上就是這樣的,是不是?”兒子一邊問,一邊用兩只小手使勁扳過我左顧右盼查看路況的臉,示意我看一下腳下的斑馬線。還沒等我肯定他的提問,他又喃喃自語:“琪琪有一件衣服,肯定是斑馬毛做的,一條黑一條白,很好看?!?/p>
穿過馬路后,我把兒子放在了地上,與他回過頭來一起看那條斑馬線,我告訴兒子:“那是人行橫道,寶寶說得對,它很像斑馬身上的黑白條紋,所以也叫斑馬線。以后過馬路的時候就要走這條斑馬線,記住了嗎?”原來動物園一行給孩子留下的印象如此深刻,我以為對小小的他而言不過是多看一些動物而已。當時,我只跟兒子說了一遍“那是斑馬,身上有黑白間隔的條紋,很漂亮”。沒想到兒子對斑馬的印象已經(jīng)內(nèi)化為深刻的表象,并遷移到了生活當中。動物園真是一個帶孩子游玩的好地方,開闊了眼界,更增長了知識。
走在雨后的公園,空氣清新而濕潤,正在享受微風拂面的我,突然被兒子拽到一棵樹下。他好似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兩只眼睛瞪得溜溜圓,指著樹根處的一小堆蘑菇說:“媽媽,快來,這是什么?它們還戴著小帽子?!币晃还珗@管理處的老人看見兒子好奇的神情,也走了過來,蹲下來對兒子說:“孩子,這是蘑菇,爺爺幫你采下來,讓你帶回家,你和媽媽到書上找找看,能找到一樣的不?”老人伸出手摘下了幾顆小蘑菇,并示意我這個蘑菇是沒有毒性的,可以給孩子玩一下。我用隨身帶的小袋子將小蘑菇裝了進去,兒子視若珍寶,用兩只小手將裝了蘑菇的小袋子捧回了家。
一進家門,兒子徑直走向他的小書架去翻書。我們終于從那本《植物生長》中找到了小蘑菇的插圖,兒子說:“書上的小蘑菇也戴著小帽子,跟老爺爺送給我的一模一樣。”兒子反復地比對著,無論是小蘑菇的“小帽子”,還是小蘑菇的“一條腿”,他都看得很仔細。時而將小蘑菇輕輕捧在掌心中,緊鎖眉頭思索著,時而又將小蘑菇高高舉過頭頂,歡呼雀躍著,好像高深的科學奧秘被他破解了一樣,興奮至極。
晚飯后,兒子玩起了橡皮泥,第一個作品竟然是送給媽媽的一個斑馬紋的手提包。雖然包的形狀很不規(guī)則,但是斑馬一黑一白的紋路卻栩栩如生。之后,在我的提議與幫助下,兒子又捏了幾個小蘑菇,一邊揉搓,一邊念念有詞:“小蘑菇怕冷,媽媽,我們不要忘記給它戴上小帽子哦!”
兒子進入了夢鄉(xiāng),我回想著白天與他的經(jīng)歷,感到兒子在快速長大,他已經(jīng)擁有了一雙探索與發(fā)現(xiàn)的眼睛,開始對身邊的事物仔細觀察,在感知中探索,并內(nèi)化成自己的認知。我隨手翻開了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此時的兒子正處在前運算發(fā)展階段,這個階段兒童的具體形象思維正在發(fā)展,他們對事物的感知主要來自客體形象的顏色和形狀。像今天,兒子對斑馬線的了解來自動物園的斑馬,并在我的引導下形成了過馬路要走斑馬線這個認知。我想,給予孩子更多接觸實物的機會,鼓勵孩子發(fā)現(xiàn)實物的屬性,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嘗一嘗,讓孩子擁有更多的真實體驗,他肯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