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鋒
中學生文化自覺培育研究的實踐意義
■楊學鋒
教育是文化育人的濡染歷程,傳遞著優(yōu)秀文化和人文精神。如今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文化底蘊不足、發(fā)展視野狹窄、民族文化自信缺失而對異域文化盲崇等現(xiàn)象。為培養(yǎng)有知識素養(yǎng),又有文化品位,更能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生,我們進行了中學生文化自覺培育實踐研究。這契合社會和諧發(fā)展的需求,有利于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提升對中華文化自信。
“文化自覺”是費孝通先生于1997年首次提出的,強調在全球文化多元化、人才培養(yǎng)國際化背景下,傳統(tǒng)文化要在堅守中自主發(fā)展。這與習總書記“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很悲哀,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的思想是異曲同工。錢學森老人曾說作為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丟掉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統(tǒng)治就會失去發(fā)展的動力和保障。
從某種意義上說,高中生接受了十多年的文化熏陶,當有文化自覺意識和行為,可在家庭、社會等影響下,其視野拘限于家庭、課堂、馬路之間,文化只在“主課”間流轉,流轉的是標準答案,而忽略了“文化開啟對美的感知”“文化是智慧放出的異彩”等文化文明的正態(tài)蘊藉。不同程度地存在民族文化自信缺失而異域文化盲崇的現(xiàn)象。
教育是文化育人的濡染歷程,應當培育學生優(yōu)秀學識品質,傳遞民族文化,弘揚人文精神,提升思想境界:以文固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以文化人,“君子義以為質”;以德育人,“德不孤,必有鄰”……
“學生文化素養(yǎng)”“學生閱讀情況”“班級文化建設”等調查統(tǒng)計顯示:一方面,一學期至多讀一本書的學生就有30.1%,一天讀書半小時內的竟占40%,每天在學校報欄前看報的學生不足20%,一班學生沒有1個能完全寫對“請假條”的。我們驚愕:那是6千個中考生考出的前800名,“讀書”與之相伴的“文化”正在與當今的中學生漸行漸遠。另一方面,認為“特色班級建設中文化因素很重要”的占80%以上,“必須營造校園和班級文化”的占80.1%,認為“有必要加強師生歸屬感和榮譽感”的占96%以上……我們認為:師生有著強烈的文化意識和思想歸屬,缺少的是學生文化自覺和人文精神的培育和提升。沒有人文精神的教育,就是沒有文化的教育,如果沒有文化底蘊和文化自覺的話,只會培養(yǎng)出一批浮材。
校園文化實踐,濡染文化自覺。優(yōu)秀的文化是校園的靈魂,能孕育出優(yōu)秀的學校教育。走進閃爍個性班級文化的展示現(xiàn)場,你能聽到“試以少年之壯志,鑄就青春之希望,青春之事業(yè),青春之人生”的錚錚誓言,看到新穎個性的文翰班徽……
課前文化實踐,錘煉文化自覺。課前以文化人,培育文化自覺,積淀文化素養(yǎng),構建精神家園。⑴成語典故文悟人。學生在“一檢一索”中甄選,在“一述一評”中共享,產生“6×6”的多維文化滲透,博觀而約取。⑵古代詩歌文潤人。學生在“一入一出”中主動審美,在“一鑒一賞”中昔今融合,上下互文,文以潤人。⑶美文共析文引人。學生主題演講或美文推薦,同學“三點式”評講,教師引正示范,文以沐人。⑷佳作品讀文怡人。文學的目的就是使人變得更好,文化從讀書肇始,教師引導學生品讀美文,注重文化選擇,預防文殤,醇純人文精神。⑸看報辦報文修人。法國哲學家薩特說報紙和太陽一樣,其共同使命就是給人帶來光明。學生在“一看一思”中感觸文化厚度和時代寬度,在“一品一得”中探尋思想觸點和心靈接點,不斷礪新文化自覺。
課堂文化實踐,致力文化自覺。⑴敦厚學生文化自覺。教師以激越的文化自覺自信和文化心行成就高效課堂,涵化學生人文成長。⑵挖掘學生文化自覺。課堂上教師即教材,飛揚的詩情、厚重的史韻、靈秀的文氣……言傳身教培植學生文化自覺。⑶展示學生文化自覺。教師把主角還給學生,引其入文域,發(fā)揮主體意識,崇文宏道。⑷喚激學生文化自覺。我們理性認同學生把成績當進階之本(國外亦如此),但只有成績建立在學生文化厚積薄發(fā)的靈性需求和應對未來社會發(fā)展上來,才能回歸成長本真。⑸厚積轉化文化自覺。督導學生謹從“古之學者為己”之訓,力戒“今之學者為己”之弊,探索文化內涵,實踐文化創(chuàng)生。
課后文化實踐,厚蘊文化自覺。沒有人文的教育是殘缺的,也是平庸的?;诖耍覀兙庉嫛蹲躺旁娢膼傋x與欣賞,激擊文化自覺沖動》《培格文學文本清讀與甄賞,敦厚文化自覺蘊藏》等4冊閱讀文集,讓學生課后閱讀。文善若水,悅文洗禮的學生,少幾許幼稚懵懂,多幾分責任擔當。
文化心行實踐,專注文化自覺。⑴厚蘊文化元素,培育班級精神,挖掘潛在資源,使其多元協(xié)同達到整體最優(yōu),以“張掖中學班級文化建設評價標準”為底,歷練學生文化創(chuàng)生能力,精粹特色班級文化,實現(xiàn)班級管理“文化治”。⑵內化學生文化,助力學生超越已有文化,開展“五自”等主題文化活動,以文化生,培育良好性格,形成陽光學習成長成才觀。⑶融聚情感文化,堅持讓人文關懷走進課堂、融入管理,多渠道融聚學生、老師、家長及學校之合力,共同遵行校園“八榮八恥”,以禮傳德,弘文立身,浩養(yǎng)正氣。⑷激活激勵文化,以“愛國·文化·感恩·勵志”為主線,開展元月“展藝·文化美”、三月“奉獻·文明美”、五月“靚麗·青春美”等系列活動,踐行志愿精神,在活動中引導人,在實踐中教育人,在文化中塑造人。⑸激越學生文化,建立“《晨鈴》文學社”“甘州民俗研究社”等16個文化社團,開展校園文化競評活動,學生創(chuàng)作《奔跑》《怒放生命》等優(yōu)秀班歌,把興趣內化為動力,生成良好的育人文化力量。⑹滋養(yǎng)學生文化,以高尚的文化影響人,以高雅的藝術感染人,滲透學科與人文熏陶,組織“國學誦讀”“原創(chuàng)文化節(jié)”“課本劇表演”等活動,展現(xiàn)學生精神風貌和價值追求,共建精神家園。⑺外顯學生文化,以學校與復旦附中友好學校為平臺,以承其“菁英培養(yǎng)計劃西部行”為載體,挖掘文化浸染力,開展文學作品互評、文藝匯演等活動,增進文化交流,促進文化自覺。
一是契合社會發(fā)展需求。實踐研究方向正確,針對性強,研究的理念和成果與校園文化建設、中學生核心文化素養(yǎng)培育、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及提升文化自信等相合拍,符合時代發(fā)展需求。師生綜合素質提升,收獲了“文化育人、主動成長、成就自己”的快樂成功感和責任成就感。
二是彰顯課改實驗理念。文化就是“人化”,是教育的根基和命脈;教學過程是文化自覺的喚醒過程,是高揚人文和文化的行為過程,高度文化自覺的教學會讓學生獲得全面的、健康的個性發(fā)展,同時也影響著他人健康成長。
三是給力學校特色發(fā)展。實踐研究有力支撐“人文情懷·卓越教育”特色建設,教師均能有意識地培育學生文化自覺,學生亦能厚重“文氣”:讀書從隨手翻翻到一讀2小時到1月讀2~3本書到寫作情真意切,還能與老師博文交流。學生對高中學習有新的正確認識且趨于長遠,明確學業(yè)前途和事業(yè)愿景,增強克難的意志和毅力,身心健康發(fā)展,真正讀懂并做起了“學問”。
四是敦厚課堂文化自覺。課堂上以文教化,以文育人,讓千年傳統(tǒng)文化與未來文化牽手,讓學生自覺自信融入時代文化主流,涵化民族文化情感,催生文化創(chuàng)新,內化文雅之人,外見文質彬彬,超越“小我”,成就社會“大我”。創(chuàng)造文化育人空間,激發(fā)學生文化主體意識,增強其文化自信,使其傳弘中華優(yōu)秀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公德感染力和社會責任感。
五是催生師生文化探究。教師不斷汲取時代新思想新文化,引領學生在文化自覺意識下把握中外文化各自的特色和差異,與全球的文化進行交融,經常叩問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生成文化自覺行為。教師充分認識文化自覺培育研究的實踐意義,既有助于培養(yǎng)教師的教學智慧,提高敏銳的觀察判斷力和清晰透徹的分析破解力,又有助于生成教學活動的生機與活力,解決問題更具獨特性、人文性和高效性,進而擴大教育影響力。
科學與人文整合,弘文及德業(yè)齊修。中學生文化自覺培育的實踐研究,有利于提高學生文化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人文精神,促其傳弘中華民族美德和時代精神,明了中華民族文明的獨特性與淵源,從優(yōu)秀民族文化傳統(tǒng)中尋找文化利器,抵御不良文化入侵,保持對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同,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奠定其終身學習和個性發(fā)展的堅實基礎,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
(作者單位:甘肅張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