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
徐玉諾(1894-1958),又名言信,筆名紅蠖,河南魯山縣人。五四時期著名詩人、作家。民國4年(1915)考入開封省立第一師范就讀。民國9年(1920)到民國13年(1924)是徐玉諾文學創(chuàng)作的爆發(fā)期,五年間先后寫了300多篇作品,陸續(xù)登載于《小說月刊》、《晨報》副刊、《文學周報》、《詩》等報刊,尤其在民國11年(1922年)編輯出版了詩集《將來之花園》和《雪朝》等優(yōu)秀作品,揭露當時社會黑暗,引起較大反響,受到魯迅、茅盾等著名作家稱贊。葉圣陶為其寫了萬言長篇評論《玉諾的詩》,稱《玉諾的詩》有“奇妙的表現(xiàn)力、微妙的思想、繪畫般的技術(shù)和吸引人的格調(diào)”,此外瞿秋白、鄭振鐸、朱自清、聞一多等人,都對他的詩表示過贊賞和評論。他被譽為“替社會鳴不平,為平民叫苦的人”。1947年魯山解放,他積極參加家鄉(xiāng)建設,把全部心血獻給社會主義事業(yè)。1958年4月9日病逝于開封,歸葬故里魯山徐營鳳凰山下。徐玉諾一生寫了400多首詩,30多篇小說,20多篇散文,創(chuàng)作與改編劇本7本,曾執(zhí)教于河南、山東、福建、吉林四省27所學校,是一位有成就的教育家。
徐玉諾是一位對百年新詩作出過突出貢獻的詩人,詩界對他的研究和闡釋是相對薄弱的?;诖?,我們邀請了兩位青年學人對他的詩歌加以深度闡發(fā),以補救之前對其研究的某種欠缺。扈雅璐《讓日常生活的感情成就詩歌——論徐玉諾早期詩歌》一文,聚焦徐玉諾的早期詩歌,指出其在內(nèi)容與形式上的獨特之處;付華橋《試論徐玉諾的小詩體詩歌》認為,徐玉諾的小詩突出表現(xiàn)的是通過詩人對生活瞬間性印象的捕捉,和對生活片斷的紀錄,抒發(fā)對生命的感慨和領(lǐng)悟。兩篇論文都富有見地,對我們深入理解徐玉諾的詩歌創(chuàng)作是不乏啟發(fā)和借鑒意義的。
——張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