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詩”才是散文詩的本質(zhì)與核心
——星星訪談(星星V愛斐兒)
星星:過度抒情是不是會削弱散文詩的力量?
愛斐兒:《楚辭·九章·惜誦》中有這樣的詩句:“惜誦以致愍兮,發(fā)憤以抒情?!笨梢钥闯?,抒情性是詩歌的重要特征,散文詩作為大詩歌背景中一個獨立文體,同屬情與思的藝術(shù)。散文詩之美,正在于作者在表達情與思時一種度的把握,“度”恰好是事物所達到的境界,適度的抒情會增加作品的感染力,過度的抒情會降低散文詩的力量,所謂“過猶不及”。我一直認為,美好的情感應該是潤物無聲式地潛入讀者的內(nèi)心,而非流水賬似的鋪陳、夸張地雕飾、無節(jié)制地漫灌。早在兩千年前,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就用“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樣的美學觀念,告訴我們大美的境界,一定特別自然、特別樸素。
星星:普遍反映,散文詩空洞,多于廢話和空話,你怎么看待?
愛斐兒:對所謂的“普遍反映”我倒覺得并不一定是散文詩普遍存在的問題,據(jù)我的閱讀經(jīng)歷來看,近年來的散文詩創(chuàng)作中,有很多作者對該文體做了大量有益的嘗試,寫出了足可代表這個時代的好作品。散文詩在中國近百年的發(fā)展中,一度被邊緣化,若要整體提升散文詩審美高度,需要更多優(yōu)秀詩人參與探索、共同創(chuàng)造,好作品不是一下煉成的,需要假以時日、積跬步至千里。好作品首先取決于作者要有成熟系統(tǒng)的思想體系和充沛豐盈的知識儲備,“取法乎上,僅得乎中”,作者的認知水平?jīng)Q定了作品的高度,要想寫出具有高度藝術(shù)審美的散文詩,須用更高的標準去要求自己并努力達到才行。另外編選散文詩作品的編輯也需準確掌握好散文詩的標準,提高識別能力,拒絕浮夸與矯揉造作,不讓空洞虛浮的偽散文詩泛濫。
星星:任何藝術(shù)都是要具備感染力的,散文詩目前的狀態(tài),在這方面似乎不夠理想?你怎么看?
愛斐兒:近年來隨著“我們”散文詩群的推動,散文詩再次進入了一個創(chuàng)作浪潮期,而浪潮必然帶來泥沙俱下,我們不能因為泥沙而低估了浪潮的作用,它至少代表一種文學藝術(shù)發(fā)展的趨勢和方向。我相信文學運動都有自我更新淘汰的功能,只要有些東西能夠參與文學藝術(shù)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注定會有一部分抵達終極之地、一些留下、一些消失,那些作為推動浪潮的參與者都有其存在價值,參與者愈多,浪潮勢能愈大。只不過有些人的使命是走在潮頭,有些人的使命是參與浪潮的某一段過程,作為參與者,唯有知道自己在這次浪潮中的使命,才能寫出真正具有方向感、力量感、時代感的好作品,這也是作為一個清醒的作者必備的素質(zhì)。
星星:散文詩,你覺得散文的因素在散文詩中重要,還是更應當強調(diào)散文詩的“詩”?
愛斐兒:只有也唯有“詩”才是散文詩的本質(zhì)與核心。如果說散文只是散文詩的形貌,那么“詩”則是散文詩的靈魂。一具沒有靈魂的驅(qū)殼,無論如何華麗,也不具備永恒的生命力。靈魂是一種看似無形的存在,擁有輕盈上升的能力,也正是這種上升力,吸引著無數(shù)詩人通過創(chuàng)作詩歌去完成對自我和紅塵的超越,盡力獲得一切能使生活高尚的東西,并使日常生活具有相應的高尚目的,這就是詩歌從詩經(jīng)發(fā)展至今,即使變換了散文詩的形貌,“詩”仍舊是人們獲得智慧和高尚生活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