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高句麗“尉那巖城”考辨

      2017-02-18 07:02:30孫煒冉
      北方文物 2017年1期
      關鍵詞:史地高句麗都城

      孫煒冉

      高句麗“尉那巖城”考辨

      孫煒冉

      尉那巖城 丸都山城 國內城 高句麗

      通過大武神王在位期間的遼東太守圍困“尉那巖城”一事可以看出,尉那巖城乃是一座平原城,而并非是一座山城,更加不可能是丸都山城,其就是國內城的前身。

      尉那巖城是高句麗早期歷史的重要坐標,其位置的確立對于考定高句麗遷都和初期活動區(qū)域有著重要的參證作用,它究竟是丸都山城的前身①,還是國內城②,或霸王朝山城③的前身,一直是學界爭論的焦點。所以,尉那巖城的正確考定,對于高句麗史有著非凡的意義。藉此,筆者欲對該城的歷史和演化情況作以簡單考辨,以就教諸位方家。

      一、“尉那巖”、“尉那巖城”與“尉那”

      “尉那巖”與“尉那巖城”是早期高句麗歷史中非常重要的地名和城址名稱之一,學界多將此三個字合并理解,而未單獨將“尉那”置于早期玄菟郡治下眾多“那部”系統(tǒng)內予以考量。高句麗建國和擴張過程中兼并過周邊大量“那部”,如沸流那、椽那、朱那、貫那、桓那、藻那④等等,其成為后來高句麗五部的重要組成或前身。許多學者對于高句麗那部體制作過詳盡的分析和考證⑤,這里不再累述。而“尉那”實則與眾多“那部”一樣,都是此時分布于鴨綠江流域地區(qū)的貊人小部落。

      將“尉那”與“巖”分開解讀后,對于“巖”的理解則更關乎“尉那巖(城)”的定性和理解。對于“巖”的理解學界爭論頗多,很多人認為其指巖石而言,進一步推測琉璃明王遷都后所筑的“尉那巖城”系一座以巖石累建的山城,即后來之“丸都山城”⑥。筆者認為,這里的“巖”不應當從漢語字詞意思來理解,其與“尉那”一樣,都是高句麗語的音譯,可以寫為“巖”,亦可寫成“嚴”、“延”等字。在正史關于“高句麗”的文獻中從來就沒有出現過“尉那巖”的記載,而撰寫《三國史記》的金富軾所處的王氏高麗,其繼承的也并非是高氏高句麗,而是新羅,金富軾撰寫《三國史記》時作為一種歷史回顧,很容易便把高句麗舊有的名稱改用新羅至王氏高麗時的名稱書寫,以便于當時世人的理解?!皫r”實則就是高句麗語“波衣”、“巴衣”、“波兮”、“波害”、“知衣”被新羅更名后的名詞,“巖”字還可以被譯寫成“額”、“押”、“岳”、“岬”、“嶺”、“峴”及“菅”⑦等,是高句麗地名的常用形式之一,并非專指城池,亦可以表示一些特定地形和區(qū)域。

      若從漢文角度來理解,“巖”亦未必特指山形、山城?!皫r”固然有巖石、山峰的本意,但在詞性變化上還有其他的理解,如其作形容詞時又有高險之意,故有巖邑(險要的城邑)、巖墻(高而危險的墻)的使用,而此非專指山城而言,亦可指代城池。筆者在對高句麗早期遺跡走訪過程中發(fā)現,現今認定的高句麗早期生活所在的五女山城、國內城,乃至丸都山城均非高句麗初期技術工藝筑造,而是迨至其強盛之際,國家經濟水平達到了一定程度,尤其是籠絡了諸多擁有極高建筑工藝和手工技藝的工匠之后,才興建和鞏固修繕的,而不是其初建國時便有能力筑就。這從高句麗早期墓葬的用料水平和技術,便可得到驗證。高句麗早期的墓葬使用石料整體呈現雜亂無章、加工粗糙的特點,足見其科技能力和工藝水平非常有限,故如《三國史記》所載,朱蒙初至卒本川地區(qū),“觀其土壤肥美,山河險固,遂欲都焉。而未遑作宮室,但結廬于沸流水上,居之”⑧。這正反映了高句麗初期的建筑水平,其根本沒有筑城之能力,所以都是擇漢代遺棄之土城而修葺居住,或僅能建立簡易的柵城。

      琉璃明王未遷都前,尉那部據有的漢代土城⑨相對于高句麗當時的卒本地區(qū)來說,已然可以用“巖邑”來形容。其實“尉那巖”所指就是“尉那部所在之城”而言,但是因“尉那巖”一詞在被漢地轉記過程中,其后又加了一個城字,重復了“巖”的本意,所以對尉那巖的理解平添了幾分困惑。

      而“國內”一說根源何來呢?高句麗從來就沒有國內、國外(野)的分野,突然冒出的“國內”同樣給了學界很大的迷惑。關于“國”,其實就是高句麗之都城的意思,而“內”與“那”、“奴”為同音異寫,原為地或江岸平原之意,后指位于江岸和山谷的地域集團⑩,據此便可將“國內”理解為“都城所在的平原地區(qū)”之意。

      當然,也不乏一種從漢語角度理解“國內”的可能。前面已經論述了,高句麗早期沒有筑城工藝和能力,當是以柵城為主,所以就不存在城郭一說,而漢代遺棄的土城則有城郭的概念,尉那部人占據土城,必定生活于城郭之內,或言城內,或言郭內,而相對于并無城郭而守的高句麗人來說,此時要遷都之地,當然是城郭之內的地方,于是才有了“遷都國(郭)內”,而不必再生活于柵城之內,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而隨著“國內”稱謂后來被固定化,人們反倒忽略了其初始為“郭內”的本意,進而伴隨著“國”成為高句麗都城的專屬稱謂,一系列以“國”(都城)為特指的地區(qū)和名稱相繼出現,如國壤(或稱“國襄”,即首都地區(qū)或延伸為國家基業(yè)的意思)、國崗上(以國內城為都城的高句麗國家)等。

      二、遼東太守圍困“尉那巖城”事件考

      從以上文字可以發(fā)現兩處問題,足以佐證大武神王君臣所入之城乃平原城,而非山城。

      那么其取水便是很大問題,因此,“我?guī)r石之地,無水泉”的理解就要重新審視,是漢遼東太守的無知?還是對“巖石之地”的錯誤理解?遼東太守是否為一名卓越的軍事領袖不得而知,但其擁兵而來,若是沒有熟識軍事和不了解東北戰(zhàn)場形勢與高句麗情形之人是難以想象的。倘若圍困的是座山城,而山城是軍事防備之用途,這應該不是軍事秘密,而是軍事常識。所以,認為圍困下的高句麗山城內糧草匱乏尚可說得通,認為其無水泉便是一種非常無知的軍事表現。那么,就有必要重新審視“巖石之地”的所指。來到今集安市區(qū)可以看出,該地區(qū)地處群山環(huán)抱,盡管集安市區(qū)古城地處一片山間小平原,但對于自遼河平原而來的人來說稱其為“巖石之地”毫不為過。配合國內城(集安市區(qū)古城)平時的給水都基本來自城外護城河,內部沒有大型水源地來看,“漢人謂我?guī)r石之地,無水泉”所指為國內城才更具合理性。

      藉此,筆者認為,所謂的尉那巖城,實則就是國內城之前身。尉那,為早期眾那(部)之一,其為國內的最初占據者,后因琉璃明王遷都于此,故將“尉那”地區(qū)更名為“國內”地區(qū),而“尉那巖”為高句麗語“尉那地區(qū)的城”之意,尉那巖城實則就是“尉那巖”,“城”乃漢語強化的衍生詞,尉那巖城即位于尉那地區(qū)的城池,其地成為高句麗都城后,變成了國內城,即國內地區(qū)的城池。

      本文為2016年度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高句麗諸王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016JD68);吉林省高句麗研究中心委托項目“高句麗王系研究”(項目編號:JG2014W006)階段性成果。

      注 釋:

      ① 此為學界通說,參見李殿福:《高句麗丸都山城》,《文物》1982年第6期;魏存成:《高句麗初、中期的都城》,《北方文物》1985年第2期;耿鐵華:《中國高句麗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39頁;李健才:《關于高句麗中期都城幾個問題的探討》,《東北史地》2004年第1期;宋玉彬、谷德平:《國內城——歷時最長的平原王城》,《中國文化遺產》2004年第2期;李新全:《高句麗早期都城及遷徙》,《東北史地》2009年第6期,等等。

      ② 筆者持此說。

      ③ 劉子敏:《朱蒙之死新探——兼說高句麗遷都“國內”》,《北方文物》2002年第4期;曹德全:《“新國”與“故國”簡析》,《東北史地》2004年第3期;劉子敏:《關于高句麗第一次遷都問題的探討》,《東北史地》2006年第4期。

      ④ 金富軾著,孫文范??保骸度龂酚洝肪?5《高句麗本紀·太祖大王》,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下同,第191頁。

      ⑤ 如張甫白:《高句麗五部與統(tǒng)一的民族和國家》,《龍江社會科學》1996年第1期;楊軍:《高句麗五部研究》,《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年第4期;楊軍:《高句麗地方統(tǒng)治結構研究》,《史學集刊》2002年第1期;薛海波:《高句麗早期“那部體制”探析》,《東北史地》2007年第2期;劉炬:《高句麗政治制度的性質、特點及成因》,《東北史地》2008年第2期;楊軍:《高句麗早期五部考》,《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劉炬、付百臣:《高句麗政治制度研究》,香港亞洲出版社2008年,第217~230頁;樸燦奎:《<三國志·高句麗傳>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第71~79頁;范恩實:《高句麗早期地方統(tǒng)治體制演化歷程研究》,《東北史地》2015年第1期,等等。

      ⑥ 學界初期對于國內城是否就是今天的集安縣城遺址亦有歧義,勞干(《跋高句麗大兄冉牟墓志兼論高句麗都城之位置》,《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1本,1940年)與金毓黻(《靜晤室日記》卷87,遼沈書社1993年,第3692~3704頁;《東北通史》上編,社會科學戰(zhàn)線雜志社翻印本1980年,第84頁)認定今集安縣城遺址便是國內城所在,而遺址西北山城子遺址即是丸都山城所在。學界基本認同該學說,但亦有持反對意見者,如王健群先生便認為國內城位置在朝鮮東北的永興一帶(《玄菟郡的西遷與高句麗的發(fā)展》,《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7年第2期),劉子敏先生和曹德全等先生認為琉璃明王第一次遷都所在當是在霸王朝山城,而集安縣城是再遷之地(劉子敏:《關于高句麗第一次遷都問題的探討》,《東北史地》2006年第4期》;曹德全:《<后漢書>、<三國志>中<高句麗傳>的比較研究》,《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0年第4期),筆者認同學界傳統(tǒng)認識,即集安城區(qū)遺址便是琉璃明王遷都之地,但就尉那巖城是否就是丸都山城還要予以考辨。

      ⑦ 張士東:《從高句麗語看高句麗與周邊民族關系》,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第27、30~31、39、68、70、113、124頁。

      ⑧ 《三國史記》卷13《高句麗本紀·東明圣王》,第175頁。

      ⑨ 國內城為沿用漢代土城早已為學界所公認,見閻毅之、林至德:《集安高句麗國內城址的調查與試掘》,《文物》1984年第1期。

      ⑩ 〔日〕三品彰英:《高句麗の五部について》,《朝鮮學報》1954年第6期;劉炬、付百臣:《高句麗政治制度研究》,香港亞洲出版社2008年,第232頁。

      〔責任編輯、校對 王孝華〕

      孫煒冉,男,1981年生,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后,歷史學博士,郵編130024。

      K312.31

      A

      1001-0483(2017)01-0077-05

      猜你喜歡
      史地高句麗都城
      教育部史地教育委員會述論(1940—1943)
      近代史學刊(2021年2期)2021-12-02 08:35:48
      《歷史地理研究》推出“史地研究云講堂”線上講座
      論漢初都城擇變過程中的空間認知
      2016年“紀念魯迅逝世80周年暨吳越史地研究會成立80周年”全國學術研討會
      《高句麗語研究》評介
      高句麗族群共同體的早期演進
      高句麗土地所有制演變淺探
      高句麗樂芻議
      從夾山到余睹谷——遼天祚帝播遷史地考析
      近年來六朝都城考古的主要收獲
      東南文化(2016年4期)2016-08-22 09:35:38
      东港市| 贡觉县| 吴旗县| 溧水县| 神池县| 怀仁县| 嘉黎县| 广水市| 康保县| 石泉县| 广水市| 道真| 牙克石市| 阿鲁科尔沁旗| 繁昌县| 偏关县| 双桥区| 永顺县| 乐安县| 紫云| 思茅市| 丰都县| 泾源县| 磴口县| 揭西县| 芦山县| 峨山| 海宁市| 衡阳县| 武陟县| 札达县| 长海县| 诸城市| 威信县| 鹤壁市| 定日县| 潍坊市| 榆树市| 台湾省| 香格里拉县| 泰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