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
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對于很多民俗學者和老百姓來說,是民間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春節(jié)是需要過而且必須過的,而且因為春節(jié)已經延續(xù)了上千年,還必將延續(xù)下去。
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老祖宗的東西別輕易丟掉。但是反過來,我們也必須直面春節(jié)不可避免的變遷,知道春節(jié)變了什么,我們過春節(jié)的環(huán)境變了什么,就會明了“年味兒”到底去哪里了。
消失的儀式感
在中國過去幾千年里,年節(jié)承載的都是祭祀功能,所謂的祭祀也代表著一個時段的終結和下一個時段的開啟。而祭祀為什么選擇在春節(jié)?正是因為這代表了古代農耕社會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稜栄拧穼τ凇澳辍钡慕忉屓缦拢耗暾?,禾熟之名。每歲一熟,是為一年。說白了,年味,就是莊稼的味道。古人在春節(jié)過年,就是因為冬天了沒法出去勞作了,田間地頭忙碌了一年終于算是有個農閑時間了,這時候就用來與祖先和天地交流,喜慶又樂呵。
而如今,進入工業(yè)社會的我們正在朝信息化社會的道路上狂飆。過去冬天必須窩在家里享受農閑過春節(jié),現在冬天可以上班上網交朋會友,什么都不耽誤,生活的扁平化直接導致了舊有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
而且,從經濟功能上來說,“年味兒”曾經帶給我們的功能已經消退。在封建時代,老百姓的商品交換行為是非常稀少的,稀少到男耕女織就可以簡單維持一個家庭的正常運轉。我們曾經很熟悉的農貿市場村鎮(zhèn)大集,從起源算起其實也就是最近300年的事。明朝末年,江西農村集市大概一個縣轄區(qū)內只有10個,到了乾隆年間發(fā)展到15個左右,到近代甲午戰(zhàn)爭前后才發(fā)展到20個,按照當時的人口來計算,大約是6公里半徑內的15000人才能分享到一個農村大集,而這個大集又不是每天都有,在這種情況下,春節(jié)就成為了古代和近代農村商品交易的頂峰時段,因為這時候農閑的人最多,購買或者交換物品的需求最旺盛。過去,春節(jié)“年味”最大的樂子就是從別人那里交換來自己無法生產的東西。
消失的匱乏
如果現在想體會最純正的“年味”,應該怎么做?有人回答:第一步,讓自己一年不買新衣服;每月只能敞開吃一次肉;除夏秋之外不吃水果;放棄手機、網絡、高鐵和飛機,和親友只靠寫信或者電報聯系;不看任何電視和網絡娛樂節(jié)目;每周只休一天,并且那一天早起就要做家務。第二步,過年的時候穿上新衣服,春節(jié)期間雞鴨魚肉和水果蔬菜敞開吃,天天跟親友打牌聊天,晚晚收看春節(jié)晚會和娛樂節(jié)目,假期每天都不干家務專睡懶覺?!缓?,就會感覺到極其充沛的“年味”。
這是一種戲謔的說法,但是確實反映了“年味”的物質基礎在哪里。愛國將領馮玉祥是苦出身,他回憶說他小時候村子里一年吃一次肉都是了不起的,這“一年一次”肯定是在過年或者娶媳婦的時候才能吃到。過去農村喜歡在春節(jié)集體辦伙食,全村的媳婦在婆婆帶領下包湯圓搟面條,這種熱鬧喜慶實際是建立在春節(jié)物資需要集體湊份子的基礎上的。
平時物資的匱乏與春節(jié)的充沛形成了鮮明反差,有反差就有了“年味”。這種依托于物資匱乏而衍生的“年味”在新中國成立后有所好轉,但是仍一直留存在老一輩人的記憶中:春節(jié)期間堆滿盤子的水果香煙瓜子糖果,來源于一年里積攢的糖票煙票;滿桌的雞鴨魚肉來源于一年里積攢的肉票糧票油票;至于春節(jié)添置的新衣服,那得感謝平時舍不得用的布票棉花票。這些物資對于孩童是嘴上的誘惑,對于成人來說是精神的放松,“年味”也就自然出來了。
而一旦這些物資實現充分供應,甚至于說成為平時的正常消費,“年味”的口腹感官和實際體會必然面臨著直線下降。舉個例子,1985年我國電視機每100戶才有18臺(城市),農村更是每100戶不足1臺。也就是說,一百多戶鄉(xiāng)親幾百口子湊在一起看一臺電視播春晚的時候,會有人在乎節(jié)目好不好看嗎?大家首先操心的是能不能看到電視機,爭先恐后唯恐少看一眼,“年味”能不充分嗎?
“年味”在于自我豐富
上面說了“年味”變淡的歷史變遷,是不是從此就找不到“年味”了呢?
當然不是。傳統(tǒng)的“年味”,我們依然可以從親情團圓中尋找,可以從自我選擇中尋找,可以從嶄新的體驗中尋找。
過去過年講究親人團圓,那是因為平時農忙大家都沒時間聚在一起,相隔太遠則根本無法探訪。如今講親人團圓,交通上沒有任何問題,差的就是一份親人團聚的心,很多年輕人想著一年到頭歇歇偷個懶,不跟親人走動,這便是把大好的“年味”放棄了。
還有人說,我春節(jié)天天走親戚天天吃好的,為啥“年味”還是感覺淡呢?
那是因為走親戚和吃好的都集中在每一天了,每天的同類安排過多過密,導致人的新鮮感和體會跟著下降。
過去有個過年的民俗順口溜:“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寫對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睍r代不同了,沒有必要按照這種順口溜來生搬硬套,但是這民俗順口溜中蘊含的春節(jié)提供給我們的專注感和節(jié)奏感,依然值得我們效仿。我們可以在春節(jié)期間,不是每天重復吃飯訪友看娛樂節(jié)目這幾件事,每天安排做幾件不同的事情,比如一年到頭來沒有認真炒過的菜,春節(jié)期間炒一炒,平時很少見的親朋一定去見一見,平時沒時間去的海內外名勝去瞧一瞧……時代不同了,物質的豐富上去了,現在咱們不追求量了,追求的就是自我的充分選擇權,追求的是讓生活更精彩,我們有時間、有精力、有智慧,讓“年味”更充沛。
(責編:石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