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蓉盛
電影《生死朗讀》我看了一遍,回頭又看。我喜歡影片前面明朗的部分勝過悲慘的結局。二戰(zhàn)后的德國,十五歲的少年放學途中急病,幸得女子相助送其歸家。一個情竇初開,充滿對異性的渴望;一個獨居已久,形影相吊。肉體的相互吸引成就了一次又一次的交合,而兩人的內心卻因此逐漸偏離最初的軌道。
十五歲的少年愛上三十六歲的女子,他對她一無所知,只是一味地沉迷,在她豐腴成熟的身體上尋找愛情的路途。
她穿上碎花長裙,與他一起騎單車郊游,那或許是她年少時的夢想罷,只是遲到了太久。青春已老,她被人誤認為是他的母親,他于是在人前吻她——少年的愛情勇敢熱烈。
《荷馬史詩》、《帶小狗的女人》、《戰(zhàn)爭與和平》,少年讀給她聽,一次又一次的朗讀,彼此眼中愛意漸濃,直到她不辭而別。
再見已是多年。他是意氣風發(fā)的大學法律系學生,卻在一次審判會上與她重逢——她是接受審判的階下囚,她竟然是二戰(zhàn)時德軍的一名看守。在二戰(zhàn)即將結束時,包括她在內的幾名看守在上司的授意下鎖緊大門,讓三百多名猶太人燒死在房子里。
她只是那場戰(zhàn)爭中的一顆棋子,在混亂的世界里顛沛流離求生存,可歷史的累累罪惡卻讓無辜的民眾承擔,她被判終身監(jiān)禁。
驚愕、痛苦、茫然,他潸然而下的淚水五味雜陳。他無法理解命運如此地嘲弄,亦無法面對自己內心良知的拷問,他選擇了逃避。他逃離了她,逃離了年少時那場苦澀的戀情——卻逃不過記憶。他再也無法傾盡全力去愛另一個女人。他沉默,沉浸在過往的記憶中無法自拔。高墻內的女人是他心口上的朱砂痣,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他。
他于是再一次為她朗讀,一本又一本,一日復一日。錄成磁帶,寄給那個幾近無望的女人。
“據說在堤岸上出現(xiàn)了一個新人,一個帶小狗的女人?!笔煜さ穆曇粼诙嗄旰笤俅雾懫?。她顫抖慌亂地按下停止鍵,又按下播放鍵。她在他聲音的陪伴下,一字一句學會了閱讀。她用稚嫩的字跡給他寫簡短的信,希望得到他的消息。她開始微笑,眼神開始有了光亮。而他卻將一摞一摞殷殷的期盼扔進抽屜——啪地關上抽屜。
他們終于相見。一個人到中年,一個花落黃昏。他的微笑是她漫長的二十余年唯一等待的啊。她向他伸出手——皺紋密布、青筋暴露的手——她再不是當年那個充滿人間煙火味道的豐腴婦人,她已風燭殘年,渾身彌漫著衰老、頹敗、潮濕甚至死亡的氣息。
他猶豫,而后退縮。她眼里最后一絲微光漸漸地熄滅了。二十年!他亦不是當年那個不管不顧的純情少年。高墻內逐漸逝去的錦瑟年華依舊不能覆滅她對自由的渴望。而今他的退縮卻瞬間摧毀了她留戀塵世的唯一理由,在出獄的前一天晚上,她自殺了。
她其實也不是企求原諒的,監(jiān)獄中的閱讀開啟了她的蒙昧之心,或許正是難以正視的痛苦才使她決定了結一生。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曾經發(fā)生過的一切,傷痛也罷愧悔也罷,都是歷史的產物。人性本善,誰不想每天能夠心境平和地坐看花開花謝?
影片里有愛情、戰(zhàn)爭、罪惡、寬恕、人性、救贖,作者以獨特的視角,借助二戰(zhàn)時期一個普通德軍女看守的故事,以愛情的脈絡來拷問歷史的罪與罰,拷問戰(zhàn)爭年代中幾近瘋狂的人性。
她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女人?她躺在他懷里聽他的朗讀,為書中的情節(jié)泣不成聲,她有一個普通女人具備的善良和感性;她坐在教堂里為孩子天使般的歌聲流淚,或許那一瞬間她想起了那三百個冤死的猶太亡魂;法庭上她隱瞞了自己不能讀寫的事實,寧愿忍受終身的牢獄之災,她放棄生命與自由,維護的只是卑微可憐的自尊。而她卻在那個失去理性的年代淪為冰冷的殺人機器,獨裁者在剝奪成千上萬猶太人生命的同時,也嚴重顛覆了成千上萬德國民眾的觀念與意識。
他是未曾涉入那場戰(zhàn)爭的德國人,可以堂堂地以旁觀者的心態(tài)來討論當年那場戰(zhàn)爭的善與惡、罪與罰。而他偏偏就愛了,年齡與身份的差異使得那場戀情尷尬而苦澀,他無法面對內心情感與良知的糾結,一次次逃避,又一次次接近。這個一生都在愛與譴責中糾結的男子,最終卻用他的愛、他的冷漠與退縮殺死了她。
悲劇是注定的,那是個只能夠制造悲劇的年代,它無法令我們在多年后仍舊能平和地面對那片土地上曾經發(fā)生過的一切,盡管這個故事里有愛情、有牽掛、有寬恕、有承擔。
《生死朗讀》始終彌漫著一種淡淡的憂傷懷舊的氣息。影片末尾,在她的墓前,他終于向女兒傾訴了那段埋藏了半生的秘密,對于生命中那段不堪的過往,他終于有了直面的勇氣。
影片結束了。拉開窗簾,日色漸漸淡下去,窗外市聲喧嚷,春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