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偉浙江省東陽中學
寫作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犯中見避
◎吳偉偉浙江省東陽中學
“犯中見避”,或稱“犯中求避”,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種寫作技法。所謂“犯”,就是故事類型重復;所謂“避”,就是故事類型的變化。明末清初著名文學評論家金圣嘆認為:“是故行文非能避之難,實能犯之難也……將欲避之,必先犯之。夫犯之而至于必不可避,而后天下之讀吾文者,于是乎而觀吾之才、之筆矣?!彼凇蹲x第五才子書法》中舉例說:“《水滸傳》只是寫人粗魯處,便有許多寫法。如魯達粗魯是性急,史進粗魯是少年任氣,李逵粗魯是蠻,武松粗魯是豪杰不受羈絆,阮小七粗魯是悲憤無處說,焦挺粗魯是氣質不好?!?/p>
犯中見避法,就是在重復中出新意,于重復中求變化,在相同的場面、情節(jié)、人物中,抓住各自的特殊性,做出不同的藝術處理的方法。“犯”與“避”本是一對矛盾,是相互排斥的,但“犯中見避”則又實現(xiàn)了矛盾的統(tǒng)一,體現(xiàn)了事物發(fā)展的螺旋式運動的辯證法。
摽有梅
摽有梅①,其實七兮②。求我庶士③,迨其吉兮④。
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⑤。
摽有梅,頃筐塈之⑥。求我庶士,迨其謂之⑦。
【注釋】
①摽:墜落。有:語助詞。
②其實:它的果實。七:非確數(shù),指樹上未落的梅子還有七成。
③求:追求。庶:眾多。士:未婚男子。
④迨:趁著。吉:好日子。
⑤今:現(xiàn)在。
⑥頃筐:斜口淺筐,就是現(xiàn)在的簸箕。塈:取。
⑦謂:告訴。
(選自《詩經》,中華書局)
品讀
如果要追溯“犯中見避”的源頭,《詩經》中常見的“重章疊唱”可視為其原型。按照陳文忠教授的說法,“重章疊唱”從詩意的表達看,有兩種不同的形態(tài),即“重章之易辭申意”和“重章之循序漸進”,前者如《詩經·召南·草蟲》,《摽有梅》則屬于后者。詩歌分為三章,都以墜落的梅子起興,用來比喻易逝的青春年華;而每章的后半部分都是直抒胸臆,表達了對特定群體——“求我庶士”的相同訴求。很顯然,詩中的“犯”與修辭學中的“反復”“排比”類似,通過視覺和聽覺的反復刺激,增強語言表達的氣勢,即使是昏聵之人也能體察到抒情主人公的心結所在。詩中的“避”,見于各章的偶數(shù)句。從“其實七兮”到“其實三兮”,再到“頃筐塈之”,顯然可以看到梅子盛極而衰,由傲立枝頭到委身塵土,其價值已經大打折扣。從“迨其吉兮”到“迨其今兮”再到“迨其謂之”,對比之中也讓人看到,女子擇偶的選擇余地大為收窄,終于放下了觀望與矜持,反過來催促對方示愛,而其內心的焦躁和對愛情的渴望也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