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丁云
年味里的灣安康中的人
記者 丁云
給老屋最后一次貼上紅艷艷的春聯(lián)和福貼
王德福的笑容,是對生活最好的說明
即將徹底告別土灶
金閶新城的建設(shè)日新月異,一恍惚就會忘了是哪里,腳踏實地,方能體會到江南水鄉(xiāng)的韻味:西塘河的水流環(huán)繞而過,河面上竟有兩只大白鵝游水。這兒是不會混淆的。
白洋灣街道花涇村村民王德福和華秀英夫婦的家門前,支架上掛著為過年腌制的雞鴨魚豬肉,陽光下閃著油亮,沾著濃郁的花椒香。
鄉(xiāng)間過年,“冬至”是開端,到了農(nóng)歷臘月廿四,就進入了真正的新年倒計時。之后從臘月二十四的一碗“廿四夜團”開始,白洋灣人啟動了過年的節(jié)奏,送灶、辦年貨、祭祖,到除夕一家人團聚吃年夜飯,再到大年初二啟動并持續(xù)到正月十五的“吃年酒”。
撣檐塵、貼對聯(lián)、祭祖等一系列活動在過年前都必不可少。這都是華秀英當天要做的。
王德福說,以前過年還要殺口豬。那時村里人家家養(yǎng)豬,過年時,你家殺豬,他家也殺豬,技術(shù)好的幾位村民就成了大家的幫手。豬宰殺后,東家會把豬肉分給大家,自己留下大部分以備過年之用。吃不完的豬肉,腌制后,就掛于梁上,做成風(fēng)干的肉條,慢慢吃?,F(xiàn)在大家都不養(yǎng)豬了,殺豬時的熱鬧景象只留在了記憶里。
但過年吃“年轉(zhuǎn)”的習(xí)俗現(xiàn)在依然還保留著。“年轉(zhuǎn)”,就是到親戚、朋友家去輪流吃飯。你會去,他們也會來。去吃飯也不用帶什么年禮,只是遇到有孩子時,作為長輩,要準備一份壓歲錢,給了就是。
王德福的老家,中路廳房有三間,一間連著一間,一對開門相隔,每間橫向一側(cè)都附帶一個廚房土灶,也就是說,這家竟然有三個土灶頭。側(cè)面的廚房與廚房是相通的。到最后一間的廚房時,頂頭還有一個供奉祖先的祭臺。中路最末間以一個倉庫收尾。一棵樹在倉庫一角穿頂而出。王德福說,房子起于30多年前,樹原本就在那兒,他家弟兄三個,起房時,他家“大佬倌”,也就是他大哥覺得樹得留著,于是就順著樹蓋了擱東西的棚子。
廚房的土灶里生起爐火,房外不多久就升起裊裊白煙。老灶頭雖舊,但好使,柴火燒飯香,鐵鍋煮肉酥。據(jù)說過去,白洋灣過年時,灶臺的墻體上要請師傅畫一幅吉祥如意的年畫,有龍鳳呈祥,有招財進寶,有牡丹花開,但現(xiàn)在,能在灶臺上畫畫的師傅找不到了,這樣的民間文化傳統(tǒng)也就消失了。
當天的主食是菜飯,外加蛋餃、豆芽、魚等一樣都不能少。過年期間,最為重要的就是團圓飯。與各地的年俗基本相似,白洋灣當?shù)厝说哪暌癸堊郎希帮?、豆芽、魚等討口彩的菜肴不可或缺。
一家人其樂融融,在老屋吃頓團圓飯
忙到一半時,華秀英從廚房出來,出門一拐,到地里拔了幾顆矮腳青菜。門口的菜地里,擠著菠菜、蠶豆、大蒜、青菜等。回到房前的另一頭,又井里打了兩桶水洗了洗。
他們家在這里居住生活了好幾代。過完年,夫婦倆就要搬入新居,徹底告別土灶。
臨近中午,“大佬倌”夫婦眼見炊煙漸漸消散,從遠處走來,幾個正巧過來的鄉(xiāng)親朋友也親熱地留下來午飯,農(nóng)村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親熱勁兒依舊。在大家的幫助下,王德福給老屋最后一次貼上紅艷艷的春聯(lián)和福貼。自始至終,人們的愿望都是美美滿滿。
熱騰騰的土菜擺滿,先吃一波團圓飯。菜飯里,除了現(xiàn)拔的矮腳青菜和現(xiàn)割的咸肉,還有王德福種的雞頭米,在豬油的浸潤下晶瑩剔透。蘇州人過年,青菜必不可少,意味著安樂、長壽。白洋灣人的菜飯里還放了豬油,這樣才軟糯厚實好吃,也象征著生活的富足、滋潤。
問王德福,土灶、燃氣灶哪種好,他笑著說都好,沒做選擇。土灶包含了他過往的所有記憶,他是留戀的;但他同時又對新生活充滿了憧憬,過完年他將停止大半生的辛勞,先去南方走走,舒舒服服地重啟另一段嶄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