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葦
(廣州市南沙第一中學,廣州南沙 511458)
小組合作翻轉文化史課堂的嘗試與思考
——以《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果》一課為例
王 葦
(廣州市南沙第一中學,廣州南沙 511458)
根據翻轉課堂理論,采用小組合作方法,翻轉了學習的決定權、師生在課堂中的角色以及教學內容的學習時間,為文化史課堂教學注入了活力。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作用則保證了這一教學方式的明確方向,使文化史教學不僅開放、充滿活力,而且保證了教學目標的達成。
文化史教學;小組合作;翻轉課堂
文化史知識雜,專業(yè)性強,故事性差,所以課堂單調、沉悶。筆者多次嘗試用翻轉課堂理論,結合小組合作方法來解決文化史教學的問題,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翻轉課堂是指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關鍵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地位和作用發(fā)生了本質的變化。我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第19課《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果》一課為例,談談在文化史教學采用小組合作翻轉課堂教學的嘗試。
第一,責任到組,翻轉學習決定權。翻轉課堂強調“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根據這一理論,我把全班分成四個專家小組,分別負責“核技術”“航天技術”“生物工程”“計算機技術”四個內容。領到任務后,學生學習由被動變成為主動。
第二,充分利用信息資源,翻轉學習時間。領到任務后,組長進行分工合作。學生特別鐘情于網絡資源。除了使用“百度”,他們還查找到一些相關網站,比如“中國科技網”“果殼網”等,搜尋相關資料,深入了解所負責的內容,并進行相關問題的討論,制作PPT。這樣,學生對于課本內容的學習,就轉移到了課堂外。
第三,競賽激勵,翻轉課堂氣氛。為保證小組高質量完成任務,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活躍課堂氣氛,我與學生制定了小組競賽制。如下:(1)課堂上每個小組進行專家講座。10分。(2)每組在展示內容后,群策群力回答一個老師提出的問題,如果該組不能回答,其他三組可以搶答并得分。10分。(3)搶答題2題, 10分/題。(4)總分獲勝小組可在老師處獲得獎勵。
翻轉課堂要求學生掌握學習主動權。在課堂上,我讓學生唱主角。按照教材順序,分別由“核技術”“航天技術”“生物工程”“計算機技術”小組派出代表根據他們收集的資料,對他們負責的內容進行相關知識的講解。
該小組派出的“專家”是彭欣同學。她首先給出了一個解釋——兩彈一星,播放了原子彈氫彈爆炸的視頻,強調了核武器研發(fā)對中國的意義;之后,講述了鄧稼先、錢學森等對于核武器研制的貢獻;最后,她利用了“大亞灣核電站”等四幅圖片強調了今天的中國對于核技術的轉向利用。歷史結合現實,讓我眼前為之一亮。本組必答問題: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在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情況下,為什么果斷做出發(fā)展“兩彈一星”的戰(zhàn)略決策?
問題設計意圖:分析新中國致力于核研究的原因,使學生學會從多個角度思考影響新中國科技發(fā)展的因素。
代表是林穎虹同學。她濃墨重彩地介紹了“東方紅一號”和中國載人航天的艱難歷程,講述了楊利偉的故事,還把課本上沒有講到的“嫦娥1號”和“奔月計劃”也介紹給了大家。時訊知識的加入,頓時讓同學們興致盎然。該組的必答問題為:載人航天工程將帶動哪些領域的發(fā)展?對此,你有何認識?
問題設計意圖:讓學生具體領會科技的力量,明白“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達成課標要求。
該小組派出的是郭元雙同學。他首先用1994年普利策獎得主、南非攝影家凱文·卡特的作品《饑餓的女孩》引入糧食問題,然后播放了鳳凰衛(wèi)視對袁隆平參訪的視頻。最可貴的是他給出了一段資料,資料收集了從2000年一直到2014年袁隆平水稻的逐年提高的產量。讓人感嘆袁隆平追求無止境。他還娓娓動聽地講述了科學家團結合作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的故事,同學們被這一個又一個科學家的事跡所震撼了。設計的必答問題:你從袁隆平、錢學森、鄧稼先等老一輩科學家身上看到了什么精神?
問題設計意圖:學習老一輩科學家刻苦鉆研、熱愛祖國和無私奉獻的崇高品德,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該組組長李湘親自上陣。她從我們平時使用的計算機講起,介紹了1983年的“銀河-I”、1992年的“銀河-Ⅱ”、1997年的“銀河-Ⅲ”,并列舉了巨型計算機與家用計算機的區(qū)別。老師要求大家把本課的相關科技成就按時序制作成一個表格。該組的必答問題是:20世紀80年代前與后,我國在發(fā)展高科技方面的側重點有何不同?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轉變?
問題設計意圖:新中國重大科技的時序整理,是對基礎知識的強化。通過對轉變原因分析,讓學生認識到:科技作為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上層建筑,其發(fā)展變化受到政治、經濟變化的影響。
搶答問題1:是不是我國現在科技發(fā)展位列先進呢?
出示材料:2006年8月蘭德公司發(fā)布的一份報告,讓學生直觀看到中國在航空方面、電子技術等方面的的落后排位,后再出示南海的緊張局勢的資料。
搶答問題2:我們該怎么辦?
問題設計意圖:歷史教學是要服務于現實的。這里讓學生認識到:實現中國夢,必須實現科技夢??萍嫉陌l(fā)展任務艱巨,而且刻不容緩,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在當今的高考制度之下,基礎知識的掌握是高中歷史教學絕對不能回避的問題。老師提前制作好有計劃、有目的的導學案,是對學生自學的一種指導,也有助于他們對基礎知識結構的掌握。本課的課標要求是:1.列舉新中國成立以來科技發(fā)展的主要成就。2.認識科技進步在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作用。依據課標,我制作了包括“基礎知識掃描”的表格和重難點問題突破的導學案。
為保證完成教學任務,我常常以基礎知識為基礎,以課程標準和教材的知識體系為依據,預先設計了針對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和關鍵知識點的幾個問題,目的是達成教學目標。本課中,我先分別設計出4個小組必答題和兩個搶答題(見第二部分),目的是完成課標規(guī)定的教學內容,同時促進學生對所學內容的體驗與感悟,學有所悟,受到心靈震撼。
翻轉課堂中的小組合作稱為“工作坊”,其含義是提升自我的一種學習方式。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特長和個性,都有他與眾不同的一面,都可能是他相比其他同學高水平的地方。把不同性格特長的學生進行巧妙的組合,取長補短,就是為學生潛能的提高提供一個平臺。另外,學習中設計了小組競賽,一個學習小組就是一個競爭團體,分組的妥善搭配,讓各小組實力相當,競爭才會公平,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才會被最大程度激發(fā)出來。
[1] 王建強.芻議如何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J].中學教學參考,2010(23).
[2] 洪進步,于海波.翻轉模式下的物理課堂轉型:再論科學探究——以阿基米德原理為例[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5(12):10-14.
[3] 趙興龍.翻轉課堂中知識內化過程及教學模式設計[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4(2).
本文為廣州市德育課題《歷史主題綜合實踐活動的德育資源開放與研究》研究成果。
王葦,1974年生,女,廣西灌陽人,現任教廣州市南沙第一中學,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