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雪梅,蔡有柱
(江蘇省宜興市和橋高級中學,江蘇宜興 214211)
探析高中生物課堂中的啟發(fā)式教學模式
褚雪梅1,蔡有柱2
(江蘇省宜興市和橋高級中學,江蘇宜興 214211)
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特別重視學生的自我探究能力以及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原有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如今的社會發(fā)展。我國高中生物的課堂教學對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而啟發(fā)式教學模式是一種培養(yǎng)學生學習思維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種教學途徑。本文對我國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當中的啟發(fā)式教學的運用進行了分析。
啟發(fā)式教學;高中生物;課堂教學;實踐分析
社會的發(fā)展推動了觀念的進步。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fā)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而對人才的教育也需要進行不斷的改革。生物這門學科本身就是一門以實踐性與探究性為主的科學學科。生物科學在我國的科學研究領域得到了很大的重視,而對高中生物教學而言,其教學內容相對而言基礎性強一點,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應當注重學生的學習思維以及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啟發(fā)式教學則是對學生的學習思維最好的培養(yǎng)方式。
實踐教學在生物這門學科中占據著比較大的比重,對高中生物教學而言,實踐教學更是重中之重。高中生物應當是學習必要的理論知識,然后通過實踐來對所學習的理論知識進行驗證。高中學生學習生物知識是為了高考,而高考試卷也會涉及生物學科中的實踐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讓學生進行實踐學習,當然實踐學習中也要加入必要的理論知識。
比如2015年的生物高考江蘇試題中也涉及了生物實踐的知識,其中選擇題第5題,講的是關于人體組織細胞的細胞內液與組織液的生理指標。教師可以根據這個題目讓學生進行實驗,給不同的動物注射組織液。學生在實驗的過程當中只要實驗操作正確,出現的結果就應該是輸入的溶液會從血漿當中進入組織液。學生對自己的實驗結果肯定會產生好奇,而教師就可以據此對學生進行教學。首先輸入的溶液肯定會進入血液當中,而溶液隨著血液的運輸會通過毛細血管壁細胞從血漿進入到組織液當中去。那么學生就會問,如果是注射到人體內會有什么樣的反應呢?這時教師就可以告訴學生,在人體的體液當中,細胞內液與細胞外液所占據的比重是不一樣的,如果將生理鹽水注射到人體當中,人體細胞內液與細胞外液的分布也會不同,Na+會主要分布在人體的細胞外液當中,而在細胞內液當中的分布則比較少。學生提出問題之后,教師解決問題,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問題,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yǎng)成一種勤學苦思的習慣。
在我國的教學理念當中,早就有“團隊教學”這種說法。而在目前的高中教學當中,團隊教學也運用得比較廣泛。生物這門學科中有很多關于探究性的學習知識,學生對其學習的時候如果僅僅依靠個人的思維方法,很難解決問題,而如果按照教師教、學生聽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教學,學生又會對教師所講述的知識印象不深刻,并且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久而久之學生會對教師產生依賴,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產生不利的影響。這時教師就應當給學生設置學習小組,并且設置探究課題供學生進行小組間的探究分析,啟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比如在2015年的生物高考江蘇試卷當中,出現了一道關于人工種子的問題,即選擇題第20題,其中包含了海藻酸鈉溶液、CaCl2溶液、無菌水、胚狀體。這道題考查的是學生對生物種子這一課題的知識掌握程度,原題目中給出了三種錯誤的描述和一種正確的描述供學生選擇。而教師就可以以這些為基礎給學生設置課題,這幾種遺傳疾病的發(fā)生情況是什么樣的。學生就會在小組間進行討論,并且根據身邊的情況進行分析探討,比如選擇A中的“胚狀體是外植體在培養(yǎng)基上脫分化形成的一團愈傷組織”這種說法的錯誤之處,就可以讓學生在生活當中對人工種子進行了解,無論是海藻還是水稻等,學生都可以通過實踐進行學習。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掌握學習知識以及教師的指導和小組之間的討論得出結論后,會逐漸青睞這種學習方式,從而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培養(yǎng)起著一定的推動作用。
我國大多數高中生物教學效果都不太理想,學生對很多生物知識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在農村高中,學生對生物的學習興趣幾乎可以用談之色變來形容,無論是從考試的情況還是學習的情況而言,都不太樂觀。而出現這一問題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按理說,生物這門課程中的知識應該是學生在生活當中隨處可見的,并且也可以用生活中的各種現象來論證的。學生對這門學科的學習興趣應該是比較濃厚的,可事實恰恰相反,正是因為生物中的很多知識都可以用學生生活中的一些現象來論證,結果導致學生將平常生活中很簡單的事情用復雜的方式來理解,從而給學生造成一定的困難。這相當于顛覆了學生的世界觀。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一定要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出來,在教學時要將學生身邊擁有的卻又看不見摸不著的生物知識讓學生進行可視化的學習。
比如說教學植物的光合作用這一內容。在2015年的生物高考江蘇試題當中,涉及光合作用的一個實驗研究題目,即多項選擇題第21題。這道題探究的是不同光照對植物光合作用的影響,分別設置不同程度的色素條帶,讓植物所受到的光合作用由于色素條帶的影響而產生區(qū)別。由于這一內容需要的時間比較長,所以不能進行實驗,這樣學生理解起來就有一定的困擾,同時也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這門學科失去興趣。而在科學技術高度發(fā)展的今天,針對這一問題,就可以利用各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讓學生進行實驗。教師先通過網絡搜索相關的實驗視頻,然后讓學生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觀看實驗,在此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實驗對不同的理論進行驗證。這樣,學生就可以比較直觀地對實驗進行了解以及對知識進行學習,從而打破課堂沉重的學習氣氛,也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當中的啟發(fā)式教學而言,首先要對創(chuàng)新能力進行啟發(fā),然后對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啟發(fā),同時通過多種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這三種啟發(fā)式教學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實踐意識。就高中階段的學生而言,其學習的主要目的還是要面對高考,而高考試卷中的題目都是針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設置的。所以教師進行啟發(fā)教學的時候要依據高考試題當中的出題思路對學生進行啟發(fā)式教學,最終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1]蘇艷菊.試論高中生物教學中啟發(fā)式教學方法的應用[J].新課程,2014(1):70-71.
[2]華梁曉.新課程背景下啟發(fā)式教學在高中生物課堂中的應用研究[J].中學教學參考,2015(32):116-117.
[3]牛保良.談啟發(fā)式教學在高中生物課堂中的應用[J].讀寫算:教研版,2015(3):240.
[4]邊小靈.高中生物的啟發(fā)式教學模式設計[J].考試周刊,2016(40):139.
1.褚雪梅,1976年生,女,江蘇宜興人。曾獲宜興市先進工作者稱號,中學一級教師。
2.蔡有柱,1976年生,男,江蘇寶應人。曾獲宜興市優(yōu)秀班主任稱號,宜興市教育局嘉獎,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