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娟
摘要:“毒樹之果”制度最早出現(xiàn)在美國,在美國的訴訟制度中屬于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的重要規(guī)則之一。毒樹之果是否是有效證據,我國憲法和刑事訴訟法沒有明確規(guī)定,學界趨向否定其證據能力。據此,認為在中國現(xiàn)行的法律制度下,對于“毒樹之果”應采取摒棄的態(tài)度。為此,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闡述了摒棄的理由。
關鍵詞:“毒樹之果”;非法證據刑事訴訟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7.075
1“毒樹之果”概念
“毒樹之果”制度在美國第一次確立,是指利用非法取得的證據合法獲得的其他證據。所謂的“毒樹”據說是美洲的毒番石榴樹,在此規(guī)則中就是指以違法手段得來的第一手證據,“之果”自然就是樹上結出的果實石榴,即指通過第一手非法證據得來的第二手證據。毒番石榴樹本身的毒性,使得即使生長在健康的土壤中和沐浴在正常陽光下而結出的果實具有了毒性,非法證據原則被這樣一個比喻形象生動地描述出來。因此司法人員通過非法程序所取得的證據,是沒有證據能力的,無法成為定罪量刑的根據,即使其可能或能夠反映案情的真相。
2“毒樹之果”與“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的比較
通過前文可知,“毒樹之果”中的“毒樹”是指非法收集的刑事證據,“毒樹之果”指的是通過“毒樹”中的線索獲得的證據,顧名思義,“毒樹之果”就是以違法手段得到的證據為基礎而獲得的證據。其內容主要是以下幾種:通過非法行為間接手段得到的證據;違法手段收集的證據;以非法收集為線索發(fā)現(xiàn)的證據;以非法獲得的證據為誘餌,在此基礎上得到的證據;以暴力,脅迫等非法手段獲得口供后,再以此為線索訊問獲得到的證據;通過多種非法行為多次間接獲得的證據。上述的證據與那些明文規(guī)定的以違法手段得來的證據的根本區(qū)別就在于“毒樹之果”在收集過程中,它的收集程序是符合法律的。從內容上看,非法證據的排除主要是三種:對不符法律規(guī)定的言詞證據的排除,對不合法律規(guī)定的實物證據排除以及對“毒樹之果”的排除。綜上所述,“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是“毒樹之果”理論的基礎,而“毒樹之果”理論卻是“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的拓展與進一步深化。
在當前的文化背景下,人們對人權保障的渴求越來越強烈,同時世界各國家的法治化進程不斷加快,關于對非法證據的判定與取舍,在司法界受到世界各國司法領域不同程度的關注。無論是各國的國內立法,還是國際人權公約,對非法證據的采納程度均是對刑事訴訟制度不同的價值追求。一種認為客觀真實居首位,另一種觀點更注重程序主義。兩種各有利弊,注重客觀真實性,不可避免使得法院為了案件的真實性,肆無忌憚地使用以違法手段取得的證據,進而鼓勵了司法機關為了案件的偵破不惜采取一切侵犯公民權利的行為來獲得證據,最終讓公民的憲法權利失去保障;對程序主義的過度追求,往往歪曲了整個案件的客觀真實性,其處理結果失去公平正義,產生以保障程序的名義而放縱犯罪、危及社會安全的后果。
3“毒樹之果”能不能吃
非法取證在我國現(xiàn)行法律體系中是明文禁止的,刑事訴訟非法證據的排除規(guī)則也被寫在了兩高的司法解釋中。但是我國的非法證據規(guī)則還存在著不足,一是排除的證據范圍太窄,二是法律、法規(guī)、部門規(guī)章中規(guī)定的禁止的非法取證的手段太單一,只有“刑訊逼供或者威脅、引誘、欺騙等非法的方法”,三是非法證據的處理方法和程序不明。因此,當前我國訴訟法學界對“毒樹之果”的處理主要有兩種聲音:其一就是“砍樹棄果”,贊同引用美國的“毒樹之果”制度,選擇的價值取向自然是優(yōu)先保護被告人的人權,其次才是懲罰犯罪;剩下的學者即主張“砍樹食果”,承認“毒樹之果”的合法性,賦予證據的證明能力,他們覺得懲罰犯罪應該放在第一位,被告人的利益在其后。
筆者認為,在“毒樹之果”的理論中,作為源頭的“毒樹”已經遭受了污染,結出的果實又怎么是無污染的呢!通過非法手段獲得的證據而衍生出的線索,我們又怎么可以認為它是合法的呢。在當前中國全面建設法治國家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堅持“砍樹棄果”,以程序公正保證司法公正。
3.1摒棄“毒樹之果”的理論依據
從微觀角度看,作為證據,我們知道其具有客觀性、關聯(lián)性和合法性。證據的內容是客觀性和關聯(lián)性,而合法性是證據的形式,它是客觀性和關聯(lián)性的法律保障。若證據具有法律效力,則其證必須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而“毒樹之果”的突出的問題就是它的形式是非法的,不符合證據合法性的要求,所以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對證據的規(guī)定,“毒樹之果”應當為法庭所拒絕。
證據也是司法公正的一部分,程序公正與實體的公正構成了我國的司法公正。否認非法證據的證據能力有利于改善我國司法實踐中自古以來總是重實體輕程序的做法??墒且坏┏姓J非法證據的證據能力,將是對刑訊逼供等非法取證手段的鼓勵,我國的司法實踐中會出現(xiàn)更多的冤假錯案。
從宏觀角度看,在我國現(xiàn)行法律體系下,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的憲法基礎一目了然,而2004年,我國憲法修正案又增加了憲法的第三十三條: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可見,在法治國家的建設過程中,我國越來越注重對人權的保護,而“毒樹之果”規(guī)則恰恰強調了對公民個人權力的保障。如果肯定“毒樹之果”,由此導致更多的非法取證的行為直接是對犯罪嫌疑人最基本人權的侵犯。2012年,我國對刑訴法進行了修改,不到一年的時間,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了有史以來條文最多且篇幅最長的刑訴法司法解釋。我國的法治進程不斷深入,這時確立“毒樹之果”制度,必定是我國法治建設的一大壯舉,從一個重實體法的國家逐漸過渡到是體育程序正義的法治強國。所以,我們應堅決抵制“毒樹之果”,讓法律尊嚴得以維護。取得“毒樹之果”過程中的手段,是對我國憲法及法律規(guī)定嚴重地違反。
3.2摒棄“毒樹之果”的實踐支撐
一個法治國家,司法公正是必不可少的。立法上,我們可以保證程序上的規(guī)范。更重要的是把靜態(tài)的司法公正轉化為動態(tài),司法工作人員的行為則顯得尤為重要。假如對“毒樹之果”表示采納,國家司法機關則向社會傳達的是對非法取證的行為放任的態(tài)度,司法如何保持公正。為了破案的效率,司法人員則會濫用公權力,難免會用違法手段獲取證據,不但司法的程序正義得不到保證,一個國家司法的威嚴性無疑受到沖擊,公眾對國家的信任將會下降,社會秩序的綜合治理將會更加困難。摒棄“毒樹之果”有利于規(guī)范我國司法人員的司法活動,樹立司法權威。
另一方面,“毒樹之果”不利于案件的公正審判,侵犯公民權利的同時也影響了社會穩(wěn)定的秩序。偵查機關以嚴重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權利的證據為線索使得他們獲罪。確實,這些非法得來的證據能夠證明案件事實,但由于先前的非法取證行為已構成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正當利益的嚴重侵犯,這樣的證據還有效嗎!20世紀90年代發(fā)生的一系列冤假錯案,細究原因,最明顯的不就是拜刑訊逼供,暴力取證等違法偵查活動所賜。顛倒一個案件的黑白,不僅僅嚴重侵犯了犯罪嫌疑人的權利,更是對司法的一種踐踏,長此以往,法治將永遠成為紙上談兵,刑事法律所倡導的保障人權和程序正義又將如何實現(xiàn)?
因此,從實踐上看,只有摒棄“毒樹之果”,才能根本解決司法人員采用違法手段取證的問題,公民的基本人權才能得到根本的保證。站在社會的角度,摒棄毒樹之果,才能避免冤假錯案的發(fā)生,只有程序規(guī)范了,才有利于查清案件的事實,當事人的權利得到維護,社會秩序變得更加規(guī)范。
參考文獻
[1]陳光中,徐靜村.刑事訴訟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
[2]劉曉丹.美國證據規(guī)則[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
[3]博寬芝.違法證據的排除與防范比較研究[J].外國法譯評,1997,(1).
[4]李秋芳.毒樹之果理論之探討[J].法制與經濟,2009,(2).
[5]陳衛(wèi)東,李奮飛.刑事訴訟法理解與適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