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曄,王曉磊 , 姜淑華,胡麗偉,平利峰
1.河北省滄州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骨科(滄州061000),2.河北省滄州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風濕免疫科(滄州061000)
銀苓消腫丸治療濕熱痹阻型類風濕關節(jié)炎臨床療效及安全性觀察*
武 曄1,王曉磊2△, 姜淑華2,胡麗偉2,平利峰2
1.河北省滄州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骨科(滄州061000),2.河北省滄州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風濕免疫科(滄州061000)
目的:觀察銀苓消腫丸治療濕熱痹阻型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方法:100例類風濕關節(jié)炎(濕熱痹阻型)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50例。對照組口服來氟米特加甲氨蝶呤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銀苓消腫丸。觀察兩組在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療效、中醫(yī)臨床癥狀積分、ACR20、ACR50、IL-1、IL-6、BAFF的變化,同時觀察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等安全性指標的變化以了解其臨床應用安全性。結果:觀察組能明顯降低中醫(yī)臨床癥狀積分(P<0.05),尤其在麻木、腫脹等癥狀改善來講,表現(xiàn)差異尤為顯著。治療1年后觀察組ACR20、ACR50分別為84%、76%顯著高于對照組76%、62%(P<0.05)。銀苓消腫丸能夠更好降低IL-1、IL-6、BAFF含量,能夠顯著減輕和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兩組在肝腎功能等安全性指標的比較中無明顯差異,提示安全性療效兩組相當。結論:在聯(lián)合慢作用藥基礎治療上加用銀苓消腫丸治療濕熱痹阻型類風濕關節(jié)炎改善腫脹、麻木等中醫(yī)證候有良好效果,并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
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常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癥狀主要以關節(jié)和滑膜發(fā)生病變?yōu)橹鱗1],且在活動期未引起重視及正規(guī)治療,可影響軟骨、骨及周圍結締組織的炎癥反應,出現(xiàn)關節(jié)腫痛、活動受限,同時也會引起呼吸系統(tǒng)、心腦血管系統(tǒng)受損,其中呼吸系統(tǒng)中的肺部疾病較為明顯。從中醫(yī)角度來看,RA屬于“痹證”范疇,最常見類型為濕熱痹阻型,本文研究銀苓消腫丸聯(lián)用西藥對濕熱痹阻型RA的臨床療效及用藥安全,現(xiàn)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收集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濕熱痹阻型類類風濕關節(jié)炎(RA)患者,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參考美國風濕病學會RA分類標準[2]。中醫(yī)診斷標準參考《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3]中關于濕熱痹阻型“痹癥”的描述,具體標準如下:關節(jié)或肌肉局部紅腫,灼熱,疼痛,有重著感。次癥:發(fā)熱,口渴不欲飲,步履艱難,尿黃,煩悶不安。舌脈: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②患者年齡超過18歲,低于65歲。③心、肝、腎等臟器功能正常。④患者無精神意識障礙。⑤征得患者及其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⑥入組前一個月內未接受相關治療。排除標準:①患者的RA未處于活動期,機體的類風濕因子等指標正常。②長期服用激素類藥物的患者。③年齡不在18~65歲之間及妊娠婦女。④合并患有血液疾病和高血壓等疾病的患者。⑤患者依從性差。按照隨機數字法將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50例,男19例,女31例;年齡17~64歲,平均 (45.1±13.1)歲;病程6個月至19年,平均(6.69±5.68)年。對照組50例,男17例,女33例;年齡1~65歲,平均 (43.9±11.9)歲;病程6個月至17年,平均(6.72±5.02)年。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飯后口服10 mg來氟米特,2次/d;同時口服10 mg甲氨蝶呤(國藥準字H14022462),每周晚1次。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服用銀苓消腫丸(由金銀花、薏苡仁、紫花地丁、當歸、川芎、地黃、茯苓、車前子、川木通、桑枝、秦艽、牛膝組成,國藥準字Z20050784),銀苓消腫丸由河北省滄州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制劑室提供。用法:每次6 g,飯后口服, 3次/d。前后觀察1年,在治療前后均觀察并記錄相關指標。
3 觀察指標 ①觀察患者的臨床療效,包括晨僵、腫痛及麻木等癥狀;②詳細記錄并統(tǒng)計分析患者的中醫(yī)臨床癥狀積分;③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對患者的疼痛感進行評分。應用Westergren法測定患者的血沉情況;采用單向免疫擴散法測定患者血清中C反應蛋白(CRP)水平;應用乳膠凝集試驗法測定類風濕因子滴度(RF)水平。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血清中IL-6、IL-1、BAFF水平。同時密切關注患者用藥后的不良反應。分別于治療前后,詳細記錄所有患者的關節(jié)基本情況,如腫脹數目、壓痛數目及其功能等。
4 療效標準 中醫(yī)證候療效判定標準:患者的臨床療效評價標準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分為四個級別,痊愈:臨床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率超過95%,相關檢測指標恢復正常;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率超過70%,而低于95%,相關檢測指標明顯改善;有效:臨床癥狀好轉,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率超過30%,而低于70%,相關檢測指標改善;無效:臨床癥狀無任何改善,甚至加重,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率低于30%,相關檢測指標無改善。RA病情改善ACR標準:RA病情改善ACR標準采用美國風濕病學會推薦的ACR20、ACR50。ACR20定義為關節(jié)腫脹及觸痛關節(jié)數目改善情況為20%,另外以下5個指標中3個指標的改善情況達20%:患者自身評估、醫(yī)師的整體評估疾病、患者評估疼痛程度、活動期檢測指標水平及關節(jié)喪失程度。ACR50的定義類比ACR20。
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對比[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 兩組臨床癥候療效比較 兩組臨床癥候治療后均比治療前改善明顯,且觀察組改善更為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候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P<0.05
3 兩組ACR20、ACR50比較 兩組患者0月、12月ACR20、ACR50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4 兩組治療前后IL-1、IL-6、BAFF含量等指標的對比 兩組治療后ESR、CRP、IL-1、IL-6、BAFF與治療前比較均有明顯下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ESR、CRP、IL-1、IL-6、BAFF的下降程度更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3 兩組患者0月、12月ACR20、ACR50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4 兩組治療前后各指標的對比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P<0.05
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銀苓消腫丸聯(lián)合西藥觀察組出現(xiàn)3例不良反應,主要表現(xiàn)為腹瀉、胃痛或皮疹,程度輕,發(fā)生率為6%;對照組出現(xiàn)4例不良反應,主要表現(xiàn)為胃痛、白細胞水平輕度下降、惡心嘔吐、轉氨酶升高等,程度輕,發(fā)生率為8%,患者的腎功能未受損。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之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RA的發(fā)病原因眾多,但是其具體致病原因尚未明確??偟膩碚f,RA是在受到遺傳因素影響的基礎上,加上外界因素誘發(fā)的疾病[5]。另外,生活環(huán)境、性別、氣候對于RA的形成和發(fā)展具有緊密聯(lián)系。隨著最近幾十年對T細胞譜系認識程度的加深,臨床醫(yī)生對于RA的病理機制的研究飛速發(fā)展。目前大多數專家認為RA是由于抗原呈遞細胞和CD4+T細胞相互作用導致的,近年來的研究認為,細胞因子網絡是RA病理破壞過程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白介素l(IL-l)和白介素6(IL-6),兩者參與RA的形成與發(fā)展,并誘導滑膜血管翳的形成[5-6]。此外,大量的動物實驗研究證實B淋巴細胞與自身免疫性關節(jié)炎密切相關[7-8],其中的代表藥物利妥昔單抗治療難治性RA療效顯著,表明B淋巴細胞對于RA的發(fā)病具有重要意義。B淋巴細胞刺激因子(BAFF)是B 淋巴細胞共刺激因子的一種,對于B淋巴細胞的增殖和分化及體液免疫具有重要作用[9],美國風濕病學會在2009年對治療RA提出推薦治療方案:早期應用MTX,尤其近2年重新提出作為類風濕首選藥物或以此藥為基礎進行聯(lián)合治療[6]。甲氨蝶呤能明顯抑制T淋巴細胞的功能,尤其抑制抗體生成及細胞免疫。來氟米特(LEF)通過抑制絡酸激酶的活性來抑制T細胞的激活和增值,同時具有抗炎作用,已成為治療RA的公認療法[10]。
類風濕關節(jié)炎屬中醫(yī)“痹病”的范疇,是由于風、濕、寒、熱等外邪侵襲機體,使經絡閉阻,從而影響氣血的正常運行,誘發(fā)關節(jié)處出現(xiàn)酸痛、屈伸不利或腫大變形等癥狀。痹病的發(fā)生多與素體肝腎虧虛,復感風寒濕邪或風濕熱邪有關。對于痹癥濕熱痹阻型的治療,多以祛風濕藥中的祛風濕熱藥為主,輔以活血化瘀藥和補虛藥,是中醫(yī)治療痹癥濕熱痹阻型的基本配伍規(guī)律[4],銀苓消腫丸即符合該配伍規(guī)律。方中金銀花味甘,性寒,清熱解毒,且有輕宣疏散之效;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清熱利濕、通絡宣痹、健脾,常用于風濕痹痛、筋脈攣急;紫花地丁味苦,性寒,功擅清熱解毒,當歸、川芎養(yǎng)血活血通脈;川木通利水通淋,通血脈、利濕熱,可用于濕熱痹癥,但用量不宜過大;地黃味甘、苦,性寒,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茯苓味甘、淡,性平,利水滲濕、健脾化痰;車前子味甘、性寒,利水滲濕、止痛、除濕痹;桑枝味苦,性平,祛風通絡止痛,常用于風濕痹痛、四肢拘攣,尤宜于上肢痹痛;秦艽味苦、辛,性微寒,可以祛除風濕、舒筋活絡、清熱,可以用于治療風濕痹痛或關節(jié)痙攣,不論新久,偏寒偏熱,均可配伍應用;牛膝味苦、酸,性平,補肝腎、強腰膝、引火下行,通血脈而利關節(jié)。全方共奏清熱利濕、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方中以祛風濕熱藥為主,輔以補肝腎、活血化瘀、清熱解毒之品??傊T藥配伍起到濕熱除,氣血暢,痹自除、腫漸消之效。
本研究中對照組使用甲氨蝶呤聯(lián)合來氟米特治療,保證了RA的基礎治療。研究結果提示,在西藥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銀苓消腫丸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和臨床相關指標明顯改善,另外,經過1年的治療后,表4中兩組RA患者血清中IL-1、IL-6和BAFF的水平顯著低于治療前,同時ESR、CRP水平與治療前比較也降低。從血清中IL-1、IL-6和BAFF的水平和ESR、CRP水平也可看出,這些細胞因子和炎癥因子水平明顯下降,揭示銀苓消腫丸通過降低IL-1、IL-6和BAFF的表達水平,從而發(fā)揮抗炎和抗風濕的功效,同時也說明其作用機制與下調相關因子的表達相關。在治療過程中及時檢測這些指標可以對藥物的療效進行初步掌握,并有利于制訂個體化治療方案。
[1] 劉雪濤,李 慶.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治療藥物進展[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5,15(6):1171-1173,1014.
[2] 中華醫(y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類風濕關節(jié)炎診治指南[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3,7(4):250-254.
[3]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48-49.
[4] 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總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16.
[5] 于笑霞,王曉磊,章 鵬,等.通痹膠囊治療寒濕痹阻型類風濕關節(jié)炎療效觀察[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5,24(34):3797-3798.
[6] 趙 薇,董曉薇,舒 震,等.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滑膜細胞中DDR2相互作用蛋白的篩選[J].寧夏醫(yī)科大學學報,2015,37(9):1000-1003,1012,封2.
[7] Looney RJ.B cell-targeted therapy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an updateon the evidence[J].Drugs,2006,66:629-639.
[8] Tardivel A,Tinel A,Lens S,etal.The anti-apoptotic factorBcl-2 can functionally substitute for the B cell survival butnot for the marginal zone B cell differentiation activity of BAFF[J].Eur J Immunol,2004,34(2):509-518.
[9] Saito E,Fujimoto M,Hasegawa M,etal.CD19-dependentBlymphocyte signaling thresholds influence skin fibrosisand autoimmunity in the tight-skin mouse[J].ClinInvest,2002,109(11):1453-1462.
[10] 勞志英,倪立青,張之澧,等.來氟米特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雙盲試驗[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01,20(2):94-97.
(收稿:2016-08-11)
*河北省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藥類科研計劃課題(2016264)
關節(jié)炎, 類風濕/中醫(yī)藥療法 濕熱 @銀苓消腫丸
R593.22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7.02.024
△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