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寶林(北京)
變則通 通則久遠
——王少倫山水畫的思變精神
◆姜寶林(北京)
畫家王少倫
王少倫,1989年廣州美院國畫系本科畢業(yè),獲文學學士學位。2003年至2006年攻讀廣州美院在職研究生。2012年,為中國藝術研究院訪問學者?,F(xiàn)為中國鐵路美協(xié)理事、廣東省美協(xié)理事、廣州大學美術學院客座教授、廣州市美協(xié)山水畫藝委會副主任。出版有《王少倫畫集》《當代國畫名家作品研究·王少倫——厚土之上》《萬壑·心跡——王少倫國畫作品集》?!肚镆埂贰肚宕虺前司啊贰逗勇逡蒿L》《故園晨夢》等多幅作品由廣州美院、北京大學、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國家檔案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韓國國會等多家專業(yè)院校和機構收藏。
作為訪學的王少倫,在一學年里要解決一些問題,要進步,最好是有一個飛躍,才不致于無功而返。所以,我給少倫的建議一開始就是直面問題,希望他能夠脫胎換骨,開辟一個新氣象。
少倫是和博士生一起上課的,我采取的辦法就是先針對每一個同學的缺點,明確各自該怎么糾正、該走什么方向,因人而異,因為每個人的天資、學歷、經(jīng)歷、功底都不一樣,關鍵是要尋找一條適合自身發(fā)展的道路。
少倫敢于直面問題,善思好悟,加之勤于實踐,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方向。當然,這和他多年的探索及厚實的積淀密不可分,尤其是他不守成規(guī)的求新求變精神,讓他養(yǎng)成了善于思考的習慣,為探究更高的藝術層次,他堅信付出才有收獲。少倫在自省中否定自我,在執(zhí)著中鑄就自我完善,他將蛻變的痛苦當成獨有的享受。在初到北京的較長一段時間里,他都是在那種極度矛盾和迷茫的狀態(tài)下度過的,他甚至發(fā)問自己是否為畫畫的料,我認為這是好的征兆。果然,在他回了趟老家后,神使地選擇了以龍門石窟為表現(xiàn)對象,一口氣畫了一批石窟作品,就是后來的《河洛逸風》系列,馬上別開生面。因為石窟這個題材,攝影作品居多,國畫、西畫也都有人嘗試,但是少倫跟他們路子不同,少倫是從山水科班出來,有長期積累的經(jīng)驗,因此他的視野不同,進步很快。他的第一批石窟作品出來以后,讓我大吃一驚,面貌煥然一新,跟他以前的作品截然不同,如此把那種博大深厚的中華文化和歷史積淀,以及佛教的慈悲莊嚴之精神融于畫面,躍然筆端,不能不說是一個飛躍。
題材選對了,是一個畫家在發(fā)展中的幸事。少倫從小就生長在那里,對那里的一草一木他熟悉,他熱愛,有深厚的情感。再者就是經(jīng)過觀念和思維上的更新,使得他在創(chuàng)作《河洛逸風》系列時,又開始尋找新的形式感和筆墨語言。因為石窟是歷史限定的一個現(xiàn)實存在,在創(chuàng)作表現(xiàn)時,必須加上自己主觀的感情,體現(xiàn)自己對藝術的思考和追求。少倫畫石窟題材,他不是用塊面的、素描的關系來畫,而是選擇了以線條為主的表現(xiàn)手段,畫面中用線條組成一個整體的旋律美,給人一種嶄新的感覺,這就是他成功的關鍵。蛻變后的少倫自然要追求畫面新的完善,再看他一幅幅新作也就越顯輕松和更富表現(xiàn)力了,有的畫面雖然用筆不多,但氣韻十足,語言單純,畫面越顯精進成熟。
畫如其人,我覺得少倫人好,人好才能畫好,二者才能相得益彰。我希望他能夠沿著這個方向,繼續(xù)往前走!勇敢地往前走,而且還要有一個新的突破!
(作者系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國家一級美術師)
河洛遺風之三 國畫 王少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