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云
(江蘇省如東縣長沙小學,江蘇南通 226400)
身處當今變化莫測的社會,只有求變才有更寬更廣的出路,在教學中也是如此。如果教師只是反復采用陳舊的教學模式,會澆滅學生的學習激情。為此,作為新課改下的教師,要以“變”尋求新的發(fā)展,激活課堂教學。在具體實踐中,教師要結合品德與社會學科特點,以及學生的興趣等,優(yōu)化教學。
以復習作為導入方式是目前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常見的教學方式。一般而言,教師習慣性以問題作為牽引,與學生形成互動關系,帶領學生復習上一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從而自然過渡到新課教學。這樣的導入方式的確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如果反復采用,則會讓學生感到厭倦、乏味。為此,教師要主動變化導入方式,以調(diào)動學生的品德與社會學習興趣。
在教學小學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中的《科學技術的喜和憂》這一課時,教師以新穎的導入刺激學生,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2016年,可以說是無人駕駛的轉折年,這主要得益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在教學時,教師為學生展示了福特2016年美國加州路試無人駕駛汽車的相關圖片。瞬間,學生被“無人駕駛”字眼和圖片所吸引,并開始主動發(fā)問。生1:老師,無人駕駛是如何實現(xiàn)的?是不是依賴于最新的科學技術?生2:無人駕駛,意思就是說車上沒有司機,太神奇了,可是,這樣能否保障駕駛安全?生3:無人駕駛汽車會不會是未來的發(fā)展趨勢?此時的品德與社會課堂熱鬧非凡,學生的興趣顯然已經(jīng)被點燃。對于學生的提問,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向?qū)W生介紹關于無人駕駛汽車的基本知識,再順勢引出本課主題。
長期在灌輸?shù)慕虒W模式下,學生已經(jīng)習慣了被動地獲取知識,為此,教師要變化教學模式,一改以往的灌輸模式,引進體驗教學模式、合作探究教學模式、討論交流教學模式等,讓學生主動學習,獲取知識。
在教學小學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中的《塑料與我們的生活》這一課時,教師以合作探究教學模式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生活中,塑料的應用非常廣泛,但是,塑料使用不當會危害于人。由此,教師引導學生合作探究相關知識:塑料袋是21世紀最糟糕的發(fā)明,這是為什么?我們平常的生活中會產(chǎn)生哪些塑料廢棄物?合理利用塑料制品,你會如何做?由此,學生開始互動探究。有了問題的牽引,學生的探究方向非常明確,主要圍繞塑料袋展開,引出焦點議題“白色污染”,再到以辯證觀點看待塑料制品。在學生探究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引導調(diào)控,因為學生在互動分享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一定的爭議,因而需要及時調(diào)控課堂。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突出學生主體,從灌輸?shù)街鲃拥霓D變,從而有效地提升教學效果。在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依據(jù)不同的內(nèi)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以達到教學最佳化的效果。
小學生活潑好動,理論灌輸模式顯然不適合這類學生群體。學生除了喜歡主動探索獲取知識,還喜歡在課堂上“動”起來,融入到各種教學活動中。為此,教師要設計不同的品德與社會活動,以變化的活動種類,吸引學生參與活動,全面激活課堂氛圍。如:設計情景活動、辯論活動、體驗活動等等。
在教學小學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中的《我來做市長》這一課時,教師以新穎的活動設計激活課堂氛圍。本課中,學生主要學習了公務員、市長、公共事務等相關知識。結合本課的內(nèi)容,教師設計了小型辯論活動。師:既然公共事務由公務員來負責,那我們應該不應該參與公共事務的管理呢?教師將學生分為正反方,正方認為應該參與,反方認為不應該參與,雙方圍繞辯題展開辯論。辯論活動的設計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圍繞所學習的知識提出觀點,主動辯論,品德與社會課堂一派生機。通過辯論活動,學生深化了對公共事務管理的認識。最后,教師再設計一個活動,即讓學生寫建議,主要圍繞城市建設中有哪些公共事務還存在問題進行提議。這一活動給予了學生靈活開放的發(fā)揮空間,學生可以暢所欲言。通過不同的活動設計,學生能夠真正釋放自我潛能,并享受別樣的品德與社會學習。
不變,只能讓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陷入困境;主動變化,則能帶領課堂走向新的出路,并引領課堂走向高效。在“變”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新元素的融入,并從學生角度全面優(yōu)化和變革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提升教學效果。
[1] 劉桂梅.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J].學周刊,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