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娟
摘要:〖HJ0.4mm〗無權處分又被稱為“法學上的精靈”①,對其效力的判斷涉及權利人、無權處分人與第三人相互之間法律關系的定性,以及他們之間的利益分配,故該制度完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試結合我國的相關法律規(guī)定分析無權處分的效力。
關鍵詞:無權處分;善意取得;效力
中圖分類號:D92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2-0224-02
無權處分是受讓人與無處分權人之間有一涉及物上權利的交易性法律行為,受讓人善意且無重大過失地相信處分人有處分權時,可即時取得物上的權利。②一般的,無權處分人在實施無權處分行為時候會與他人訂立合同。因而在無權處分行為中,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行為人處分標的的行為,二是因行為人處分標的的行為而使行為人與相對人訂立合同。③在此筆者欲從以上兩方面入手分析無權處分的效力。
一、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
對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問題各國均有相關規(guī)定,且合同法立法的發(fā)展呈現(xiàn)一種“行為人對標的物的無處分權并不影響合同的效力”的趨勢:英美合同法雖未對無權處分行為設立一般的的規(guī)則,但在買賣合同制度中,規(guī)定出賣人應負有權利擔保義務;大陸法系國家采納物權行為理論,法律行為被區(qū)分為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即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④
關于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問題,根據(jù)《合同法》第51條的規(guī)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chǎn),經(jīng)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后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對其中“該合同有效”的解釋,學界有不同的意見:有的認為應解釋為買賣合同有效,對此應認為是文意解釋的方法判斷的,也就是說如果未經(jīng)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后取得處分權的,則買賣合同無效,亦即無處分權人所簽訂的合同是無效的合同,所以,這里的對合同的理解應當是包含了處分因素的合同⑤——也就是王利明所描述的“無權處分行為”的意思。確認此類合同無效,故而引起不產(chǎn)生所有權轉移的結果。而有的則認為是處分行為有效,即應表現(xiàn)為“無權處分合同”有效的意思,易言之,如果未經(jīng)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后取得處分權的,其實不能發(fā)生的是有權處分,處分人的處分行為是無效的,但是并不影響合同的效力,合同因滿足法律規(guī)定的構成要件而有效。根據(jù)《合同法》第135條的規(guī)定可知,此處應視為有對出賣人對標的物有所有權的要求。同時出賣人轉移標的物所有權的義務是合同對出賣人的義務要求,乃是合同有效成立而產(chǎn)生的義務要求,所以,這里應認為法律默認無權處分合同是有效的合同。而先前合同雙方當事人訂立的合同并不必然要求出賣人有處分標的物的權利,合同有效與否與出賣人的處分權限無關。合同行為實際上是為合同雙方當事人設立了某種負擔的行為,在合同雙方建立了一種債權債務關系,合同為雙方設立了相應的權利義務。合同成立后,對合同的履行問題才涉及出賣人的處分權。而根據(jù)《合同法》132條的規(guī)定,出賣的標的物,應當屬于出賣人所有或者出賣人有權處分。其中的對“有權處分”的規(guī)定應當視為是倡導性規(guī)定而非強制性規(guī)定,由此也體現(xiàn)了保護交易安全的原則。
綜上所述,第51條的“該合同有效”應指無權處分合同有效而非買賣合同亦即無權處分行為有效,因為處分權的欠缺不應影響買賣合同的效力。⑥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認為,無權處分合同作為一種負擔行為,可因其滿足合同的構成要件,且無致使合同無效、可撤銷的情形時,則可有效成立。即使出賣人實際上是無權處分人也不會影響合同的有效性。
二、行為人無權處分標的行為的效力
行為人對標的物無處分權而處分標的的行為的效力的問題學界爭議頗多,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即,無效說、有效說、效力待定說。⑦具體分析:1、無效說:也就是說無權處分行為無效,標的的所有權并不發(fā)生變動,相對人不能取得該標的的所有權。這種觀點著重保護真正權利人的權利。但顯然這種觀點對現(xiàn)代生活來說是不合適的:這樣偏重對真正權利人權利進行保護固然維護了一部分人的法益,但是卻容易使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對相對人的所有權持懷疑態(tài)度,在交易等行為束手束腳,違背民事生活中對效率價值的要求。不利于保護交易安全。而且,盡管無權處分標的的行為可能造成對真正權利人的侵害,但這只是一種可能性,前述行為也可能符合權利人的意見和利益。合同法應當是盡可能的鼓勵交易而非消滅交易。所以無效說是不妥當?shù)摹?、有效說:持此觀點的學者認為行為人無權處分標的的行為有效,標的的所有權發(fā)生變更,相對人取得該標的的所有權。這里體現(xiàn)了對相對人的利益的保護,也能夠更好的維護交易的安全和秩序。但不能否認的是,這種觀點對權利人的保障不夠充分,這種不區(qū)分相對人善意與惡意的概括保護對權利人來說是很不公平的。如果對惡意的相對人也進行保護的話,無疑是對無權處分的濫加鼓勵,是對誠實信用原則的踐踏。所以說,簡單的有效說也是不全面的。3、效力待定說:此觀點將效力如何確定的問題交由權利人解決。這種觀點表面上看似有其合理之處,即經(jīng)權利人追認,可認為該行為有效,反之,未經(jīng)追認的,則視該行為為無效行為,這似乎是將前兩種觀點折中使用,但實際上,這種觀點也在某種程度上擴大了權利人的權利(追認權),也不利于交易的安全。權利人可以根據(jù)該無權處分行為是否有利于己身而自由選擇是否追認無權處分標的的行為的效力,這對相對人的保護,尤其是善意相對人的保護極為不利。
綜合上述三種觀點,雖效力待定說亦有瑕疵,但相比而言缺陷最少,所以筆者認為,可以以效力待定說為標準,將對無權處分標的的行為的效力確定問題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兼顧保護交易安全與保護權利人和相對人利益,在無權處分財產(chǎn)行為發(fā)生的背景的具體的情形下進行探討。
三、總結
通過上述的分析可知:根據(jù)我國現(xiàn)有法律制度,對無權處分的法律規(guī)定的解釋尚存疑問,對此應作出統(tǒng)一的解釋,使無權處分自身得到完善。因此對無權處分的法律制度進行修改,使得無權處分在法律上的解釋盡可能的統(tǒng)一,以期其在整個民法體系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注釋]
①肖立梅.無權處分行為內涵探析[J].政法論叢,2007(6).
②吳國喆.善意取得制度的缺陷及其補正——無權處分人與善意受讓人之間法律關系之協(xié)調[J].法學研究,2005(4):3.
③王利明.論無權處分[J].中國法學,2001(3):78.
④王利明.論無權處分[J].中國法學,2001(3):79-80.
⑤田士永.物權行為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227.
⑥田士永.物權行為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232.
⑦王利明.論無權處分[J]中國法學,2001(3):80-86.在王文中,這三種觀點是對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的判定的觀點.但總體上我贊同的是王澤鑒先生將法律上的處分區(qū)分成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也就是說,在當事人雙方之間設立債權的行為(亦即簽訂無權處分合同的行為)的效力的確認應獨立進行分析.所以,本文將王文中的無權處分行為所包含的兩個因素割裂來分析,而無權處分合同在上文中已經(jīng)分析過,而且我認為合同應當是有效的.所以對王文中的無權處分行為效力的焦點即集中在無權處分財產(chǎn)的行為上,所以在本文中的使當事人雙方物權變動的行為(即對無權處分財產(chǎn)的行為)參照王文的對這三種觀點的分析.
[參考文獻]
[1]田士永.物權行為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2]王利明.民法(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大出版社,2016.
[3]王利明.論無權處分[J].中國法學,2001(3).
[4]吳國喆.善意取得制度的缺陷及其補正——無權處分人與善意受讓人之間法律關系之協(xié)調[J].法學研究,2005(4).
[5]肖立梅.無權處分行為內涵探析[J].政法論叢,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