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靜
經(jīng)過緊張的籌備,四川博物院藏張大千書畫作品在甘肅省博物館展出了。四川是張大千的故鄉(xiāng),甘肅是他曾經(jīng)留戀徘徊的藝術之鄉(xiāng)。70余年之后,張大千的作品在他曾經(jīng)為藝術奮斗過的地方展出,不覺讓人慨嘆歲月易逝,人間滄桑。
大風起兮云飛揚。
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一代梟雄、漢王朝的開創(chuàng)者劉邦的詩句,氣勢如虹,撼天動地。張大千的畫室名曰“大風堂”,正契合了其畫風的力拔山兮之氣勢,融貫東西之風尚。他突破南北宗論300年來的桎梏,是近代最為全能的畫家。
像張大千一樣精通人物、山水、花鳥各科的全能畫家,在中國畫史上絕不缺乏,但能達到他的高度,直達水墨丹青的歷史之源頭攫取源流,做到學而能舍,不為古人所囿,則可謂絕無僅有。
在有限的藝術生涯里,能遍覽中國歷代名畫真跡,無人能出張大千之右,他把包括敦煌壁畫在內(nèi)的歷朝歷代美術精髓熟稔于心,集其大成而自出機杼,開創(chuàng)出內(nèi)涵極深的自成一格的新風,真正厘清了中國畫自古至今的歷史,深刻地影響了畫壇。在古往今來的繪畫歷史上,無人能出其右。
研究者認為,作為一個聞名遐邇的世界級中國畫大師,張大千一生取得了巨大的藝術成就。他對中國文化藝術的繁榮與發(fā)展,和提高中國文化藝術在世界上的地位與影響,都堪稱功勛卓著,貢獻至偉。張大千的繪畫歷程,是一臨摹,二寫生,三創(chuàng)作,即先師古人,再師造化,最后以師己心為目的,以求獨創(chuàng)為最高宗旨。任何人要想在事業(yè)上有所成就,都必須要學習前人、繼承前人、借鑒前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開拓出自己前進的道路,以超越前人,不斷發(fā)展,以便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雛鳳清于老鳳聲。這樣,也才能長江后浪推前浪,使得歷史能不斷發(fā)展,社會能夠不斷前進。故而張大千常說:“繼承傳統(tǒng),不能亦步亦趨。只限于臨摹為足,則無畫矣!”
張大千在一生中,總是在不懈地追求美、反映美、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盡力創(chuàng)造出一個美的世界、美的氛圍、美的環(huán)境。美,可以說是張大千創(chuàng)作的目標與標準,也是他創(chuàng)作的出發(fā)點與歸宿??v觀此次展覽中的畫作,無論人物、山水、花鳥,無不透露和顯示出色彩的美、布局的美、服飾的美、格調(diào)的美,讓觀賞者不自覺便在畫前駐足,流連忘返。
張大千的畫作,早已達到形神兼?zhèn)?、傳神超物、遺貌取神的境界。張大千認為,簡略地講,大抵畫一種東西,不應當求太像,但也不應當故意求不像。求它像,畫當然不如攝影;若求它不像,那又何必畫它呢?所以,一定要在像與不像之間,得到傳神超物的意趣。這便是繪畫的藝術,也就是古人所說的“遺貌取神”。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張大千手不釋卷,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張大千說:“一個畫家,不光要學習畫畫,還要熟讀畫理、畫論、畫史等書籍,才能打下扎實的根基?!薄耙庐斨夭?,食當美味,畫也復如此。最要緊的不在技巧,而在于‘氣味如何。趨利諂媚者,太俗氣;草率急就者,太浮氣;因襲相陳者,太匠氣;若將生活中的某些丑行形諸筆墨,肆意渲染,那更是一股令人作嘔的穢氣!作畫,務求脫俗氣,洗浮氣,除匠氣,去穢氣!”“作畫者欲要脫俗氣,洗浮氣,除匠氣,去穢氣,第一是讀書,第二是多讀書,第三是須有系統(tǒng)、有選擇地讀書?!彼J為,見聞廣博,還要從實地觀察得來,并不僅僅只單靠書本,兩者是要相輔而行的。名山大川,熟于心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筆自然有所依據(jù)。要經(jīng)歷得多,才有收獲。不但山水如此,其他人物、花卉、鳥獸也都是一樣。通過游歷來增長見識,充實繪畫資料,并從窺探宇宙萬物的全貌,來培養(yǎng)廣闊的心胸。故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此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都是提高藝術修養(yǎng)的途徑,不可偏廢。張大千的一生,也正是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中,獲得了極大的啟示、經(jīng)驗與教益。
四川是張大千的故鄉(xiāng),四川博物院是張大千畫作的重要收藏地。尤其張大千臨摹的敦煌壁畫,巨大幅張的《觀無量壽經(jīng)變》《勞度叉斗圣變》舉世罕見。這次來甘肅展出的包括川博張大千作品中的若干精品,是川甘相鄰,藝術結(jié)緣的良好開局。
玉印珠輝——大千用印
張大千一生用印三千方以上。早年多為自刻,后結(jié)識陳巨來、方介堪等篆刻家后,其用印則多出自這些名家之手,為其治印的名家,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至少在40位以上。
張大千用印極為講究,對印章的外形、印文的風格和印泥都有其獨到的見地。他的印章大多每隔五年便全部更換,一是為面目更新,二是為防人制假畫。
印之形
張大千用印極為講究,他認為:“印章是方形的最好,最正宗。圓印還可用,若腰圓、天然形等都不可用。”(不過先生晚年時也用過天然形的印章。)
——張大千《談書畫作品的印章與印泥》
印之韻
“工筆畫宜用周秦古璽,元朱滿白印。寫意的可用兩漢官私印信的體制。除名號印外,間或可用詩意的閑章,拿來做壓角的用場。但這類閑章,印文要采古人的成語,與畫面適合的為宜?!?/p>
——張大千《談書畫作品的印章與印泥》
印之色
“印泥講究的自是朱砂最好,朱膘次之?!薄坝∧嘁彩窃疥愒胶?,因為顏色看起來越覺沉凝古艷?!?/p>
——張大千《談書畫作品的印章與印泥》
清逸俊雅——張大千早年寫意畫作
張大千先生早年習畫從文人水墨入手,師崇八大山人、石濤、石谿、漸江;又擷韻徐渭、陳淳、唐寅、吳偉等,常背臨古畫,融通古今,自成一家。筆墨風格清新俊逸,頗承元、明、清以來的文人水墨畫傳統(tǒng)。
臨摹之功
張大千學畫時,非常重視臨摹古畫,他強調(diào)“師古人之跡,先師古人之心”。(張大千《對大風堂弟子劉力上的談話》)
在摹習方法上,他認為:“臨摹,就是將古人的筆法、墨法、用色、構(gòu)圖,透過一張又一張的畫作,仔細觀察它的變化,并加以了解、領會、深入內(nèi)心,達到可以背誦的程度。然后經(jīng)過背臨過程,對古人技法運用自如,最后把古人的東西變?yōu)樽约旱??!保◤埓笄А秾τ讶说恼勗挕罚?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7/02/13/duzx201702duzx20170218-6-l.jpg" style="">
悟道山水間
張大千一生曾三上黃山、四上峨嵋、久居青城。從山水之中領悟畫理。1927年5月,張大千與其兄張善孖第一次上黃山游玩,當時黃山尚未開發(fā),他們便請了十多個工人逢山開道,遇水搭橋,在山中寓居數(shù)月,寫生、賦詩。因癡愛于黃山之美,1930年先生與張善孖、黃賓虹、郎靜山等人組織了“黃社”、為開發(fā)建設黃山作大規(guī)模的宣傳。
黃山之行令張大千體味到:“要領略山川靈氣,不是說游歷到那兒就算完事了,實在是要深入其間,棲息其中,朝夕孕育,體會物情,觀察物態(tài),融會貫通,所謂胸中自有丘壑之后,才能繪出傳神的畫?!?/p>
畫風之變
敦煌之行令張大千畫風大變,由早年的清麗雅逸,變?yōu)楦畸愄没?,仕女人物變得雍容華貴,嫵媚動人,畫中常出現(xiàn)莫高窟頂藻井圖案。
他認為“畫畫單要求具有詩意還不夠,更要具有詞意,即要求畫中具有纏綿蘊藉,幽幽不絕的意境”。(張大千《對秘書馮幼衡的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