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宏斌
主題鮮明 真實感人
——漫談情景詩畫劇《為了可愛的中國》藝術創(chuàng)作特色
康宏斌
《為了可愛的中國》通過戲劇、舞蹈、音詩畫等藝術表現(xiàn)手法的巧妙融合,演員們精彩的表演,真實地表現(xiàn)了革命英雄人物的俠骨柔腸,成功塑造了方志敏的光輝形象。
《為了可愛的中國》是一個關于方志敏的故事,弘揚方志敏的精神毫無疑問在劇中必須十分明確地一以貫之。全劇追溯了方志敏同志在革命時期的感人事跡,充分展現(xiàn)出他愛國、無私、清廉、奉獻的革命精神,讓觀眾對無私奉獻的共產(chǎn)主義革命精神有了深刻的體驗,同時受到了一次極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廉政教育。
劇場里紅色基因正在傳承,觀眾心靈得到洗禮。在觀演中,演員走心的表演、人性真實的再現(xiàn)、劇情所蘊含的深刻寓意和巨大正能量,讓全場觀眾留下了感動的淚水。
方志敏的革命故事有很多,但哪些故事更能夠集中體現(xiàn)方志敏高尚品格,那就要結合主題思想進行篩選、改編。故事越真實越具有說服力,當然也可以藝術創(chuàng)造,但是主題一定要表達清楚。把故事轉化成戲劇,一定是一部有首有尾的戲劇,一定要以豐富的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對素材進行取舍,把劇本情節(jié)的首尾用恰當?shù)姆绞竭B接起來。
《為了可愛的中國》整場演出以方志敏革命斗爭故事為原型,分為紅土英魂、壯懷出征、前仆后繼、突出重圍、英雄慨歌、虎落平陽、清貧之歌、戰(zhàn)友情深、雄鷹被縛、英魂暢想等十個篇章。
其中的時間、人物、劇情發(fā)展,編劇都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安排的,每個篇章的設計都考慮了怎樣便于下一場劇情的進行與發(fā)展。所以編劇在取材的時候突出了故事重點,注重了劇情連貫。比如在“紅土英魂”中注重對蘇清白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闡明共產(chǎn)黨人尤其是領導干部要時刻牢記黨的宗旨、堅定理想信念,做一個明明白白的黨員、清清楚楚的好官。同時也為劇情發(fā)展埋下伏筆,蘇清白后來成長為一個真正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顯得合理可信。
方志敏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感人肺腑的清廉精神、令人信服的高尚人格,影響了幾代中國共產(chǎn)黨人,幾乎每個中國人都從他的《清貧》《可愛的中國》等作品中受到啟示、受到教育、受到鼓舞。這個典型人物的刻畫自然成了該劇的重中之重。通觀全劇,劇情真實可信,主人公有血有肉,故事演繹深入人心,而且劇中人物都來自于一個真實的矛盾共同體。
角色的矛盾沖突是豐富劇作和吸引觀眾的不二法門。它包括角色和角色之間的沖突、角色和自身價值觀的沖突等。例如在“壯懷出征”篇章中,方志敏對待蛻化變質的腐敗分子——蘇清白的態(tài)度和蘇清白悔過自新要求繼續(xù)革命的決心形成了一個明顯的矛盾沖突。另外,全劇圍繞著勞苦大眾和國民黨反動派的階級矛盾展開的整個劇情,更是一個時代的矛盾沖突。方志敏在懷玉山被俘后如何凜然面對敵人的盤剝;方志敏虎落平陽又如何面對反動派的威逼利誘,這些場景在大矛盾的背景下都設置了不同的小沖突。
《為了可愛的中國》豐富精彩的劇情、跌宕有致的畫面、演員出色的表演贏得臺下觀眾一陣陣掌聲。為何能取得這么好的演出效果?我想,劇中對母子情、父子情、夫妻情和故鄉(xiāng)情等情感深刻而細致的描繪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人都是有血肉有感情的,作品也都是有人性有人味的。典型人物、英雄人物、領袖人物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更懂得生命的可貴、家人的可愛、人民的可親,他們追求的是人類的平等和幸福。劇中他們的情感是豐富的,也是可敬的,所以出現(xiàn)了以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場景:
序幕中紅土英魂與日月同輝;壯懷出征時軍民難舍難分的魚水深情;幫助清白重返革命的語重心長;告別親人的肝腸寸斷;雪夜思親的柔情似水……
當然,此劇還有些亟待加強的地方:
1、與同題材的《可愛的中國》《生如夏花》等舞臺藝術作品相比,此劇在方志敏的英雄形象刻畫上缺乏突破,可以嘗試從另一種獨特的視角去發(fā)現(xiàn)、去編創(chuàng)。
2、對蘇清白因貪墨集體四兩鹽而判刑、入監(jiān)、出獄等情節(jié)和身為蘇維埃主席的方志敏拒絕用公款(四百塊銀元)營救妻子繆敏的劇情應加以放大,這樣可以強化矛盾沖突,突出作品戲劇性。
3、音樂制作上可以增加地方音樂元素,彰顯地方特色。
4、適當增加劇情及表演的趣味性,從而增強此劇的觀賞性。
綜上所述,主題思想鮮明、創(chuàng)作素材精煉、典型人物真實、細節(jié)塑造感人,構成了情景詩畫劇《為了可愛的中國》的藝術創(chuàng)作特色。
緬懷先烈、不忘初心,更好地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走好新的長征路,實現(xiàn)中國夢,這是文藝工作者光榮而艱巨的使命。大型情景詩畫劇《為了可愛的中國》為全體黨員學習革命先烈堅定的理想信念、永垂青史的清廉精神、無私無畏的高尚人格,提供了生動的教材。
康宏斌:江西省萬安縣清江源劇社
責任編輯:周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