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鵬舉 范慧玲
外國文學與中西人文精神
秦鵬舉 范慧玲
大學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主要依靠人文教育,而外國文學無疑是人文教育的重心之一。中西人文精神有著不同的發(fā)展歷程和發(fā)展內涵,通過追溯二者的歷史源流,說明我國全面宏觀整體的外國文學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關系研究勢在必然。
人文精神 外國文學
人文素質的核心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主要依靠大學的人文教育,外國文學無疑是人文教育的重心之一。所謂“人文精神”,是指對人的精神的重視、個性的尊重、人的自由的追求,這是對人的本質的深刻認識。它的對象和目的都指向人本身,用高爾基的話說就是:“一切在乎人,一切為了人,只有人!”①由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文學和外國傳統(tǒng)文化與文學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歷史發(fā)展進程和時代使命,造成了它們對人文精神的不同側面的理解,但是對人的自由本質的追求是它們共同的歷史和現(xiàn)實使命。
受20世紀世界科技理性潮流的影響,一種工具理性思維和物欲思維席卷全球。大學生在功利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的影響下出現(xiàn)了人文滑坡的現(xiàn)象。中國自不例外。從社會層面看,面對社會金錢觀和功利主義的誘惑,不少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出現(xiàn)了偏頗,少數(shù)人甚至出現(xiàn)人性極端扭曲的現(xiàn)象。從校園層面看,不少高校的人文教育比例嚴重失衡,人文課程萎縮,專業(yè)的設立越來越注重實用化,量化思維的全部在于追求高就業(yè)率。人文選修課成為可有可無的擺設,素質拓展課成為極度放松課,大學生心理健康課成為偶爾的心靈雞湯,文學類課程成為不思進取的黯然選擇。請假逃課的唯一理由就是實習(當然正常的實習時間段除外)和兼職,一句話就是:教師不安心教,學生不專心學。若長此以往,大學不再是作為傳承人類精神文明薪火的搖籃,不再是博學宏思、厚重深遠的教育理念的攜帶者,不再是具有歷史價值和時代責任感的先鋒承擔者。它僅僅是一只圍繞市場經(jīng)濟指揮棒的跟屁蟲。
失落了人文教育的大學教育如此,那么這種言論就絕不是危言聳聽。從部分大學生自身看,顛倒了的世界觀與價值觀造成人生觀的迷忙,沒有理想和追求,沒有動力和危機感,即使有所謂的競爭和追求,那也只是對金錢的過度追求和對包含高價位的職位的追逐。這確實是一部分大學生的現(xiàn)實寫照和人生道路的真實選擇??傊?,大學生人文精神的滑坡是客觀事實。因此,在當前重拾作為未來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的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質就顯得必需和必要了。
而對于擁有深厚人文傳統(tǒng)的西方文化與文學來說,無疑對當前我們的人文精神重建有著無比重要的借鑒意義。事實上,我國傳統(tǒng)文化文學中也同樣蘊含著無比豐富的人文精神。讓我們撥開歷史的迷霧,重新展開對中外歷史中人文精神的搜尋。
從人文素質教育的視角而言,西方的人文素質教育經(jīng)歷了古希臘的自由教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教育和近代化的通識教育三個階段。其中,貫穿著深刻的人文精神和人本意識,是不同歷史時期人本主義、人文主義和人道主義的鮮明體現(xiàn)。而從外國文學的視角來關照西方人文主義,國外則有著悠久的文學創(chuàng)作歷史與理論實踐。外國文學的歷史發(fā)展線索本身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人文精神的發(fā)展鏈條。而對于外國文化與文學中的人文傳統(tǒng)與自由精神的研究,則更是汗牛充棟,我們只能是擇其要者論之。
瑞士文化史學家布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中提出,文藝復興造成了“個人的覺醒與發(fā)現(xiàn)”,是近代化的時代精神的體現(xiàn)即資本主義文明的開端。文藝復興中的人文主義形成了對個人精神的重視和對古典文化的重現(xiàn)發(fā)現(xiàn)。因此,文藝復興在人類歷史上無疑有著重要的文化史和思想史意義。這一時期的文學,毫無疑問都指向個人的覺醒與發(fā)現(xiàn),是個人主義和個性自由的自由表達。
西方近代理性文明的展開,也是資本主義文明的展開,資本將人無情地拋入一個異化的深淵。馬克思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深刻地描繪了資本主義文明社會中人的勞動異化和人的異化的生存狀態(tài)。異化的勞動導致了“人的類本質——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的精神的類能力——變成對人來說是異己的本質,變成維持他的個人生存的手段。異化勞動詩人自己的身體,同樣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質,他的人的本質同人相異化?!雹隈R克思的異化觀深刻影響了20世紀的西方文學,使一大批作家創(chuàng)作出了形象反應資本主義文明新階段的人的異化本質。如存在主義作家薩特的《惡心》、加繆的《鼠疫》,表現(xiàn)主義作家卡夫卡的《變形記》,荒誕派戲劇家貝克特的《等待戈多》,黑色幽默作家海勒的《第22條軍規(guī)》,等等。正是在吸收和繼承馬克思勞動異化觀的基礎上,這些作品深刻地表露了人在資本主義文明中的人性荒謬、孤立、悲劇的異化本質。人的異化作為一種與人之外的對立本質力量,自人類誕生以來就存在了。但是,作為一種特定歷史階段的人的異化狀態(tài)的嚴重性和虛偽性,這是獨屬19世紀以來的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是馬克思獨具慧眼地發(fā)現(xiàn)了這一表露人的生存和存在情狀的異化本質。馬克思認為,要消滅這種異化觀,就必須消滅人剝削人的階級制度,建立人與人和諧共處的共產主義社會。盡管我們不能論證這種社會歷史發(fā)展觀的現(xiàn)實性,但是馬克思對人異化的關注和對人類歷史進程的展望卻飽含了對人性的關懷,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馬克思同樣也是一個深刻的人文主義者,這是他繼承西方人文主義傳統(tǒng)的表征。
德國批評家本雅明在《發(fā)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里提出了對機械式資本主義文明的思想和語言的造反與革命。他極為認同波德萊爾筆下那些城市邊緣人的生存狀態(tài),這些“波西米亞式的流浪漢”、“游蕩者”、“拾垃圾者”是這個透露機械工業(yè)味道的城市的革命者與造反者,因為這些人把自己同這個被包裝的現(xiàn)代城市隔離出來,在社會邊緣的縫隙處,本雅明與波德萊爾一樣發(fā)現(xiàn)了人的一種詩意的存在。本雅明一方面是一個馬克思式的現(xiàn)實觀察家,另一方面又是一個個體式的生存體驗家,從社會的破碎處發(fā)現(xiàn)詩意的存在,在文本的整體復雜思考中透露詩意的寓言,這是本雅明的復雜之處和奇特存在。他贊同普魯斯特對逝去的經(jīng)驗的重拾,這種經(jīng)驗無疑是與傳統(tǒng)保持聯(lián)系的最好方式。這使他成為一個“收藏家”,這不僅在于心靈的收藏,本雅明更是賦予這個現(xiàn)實行為一種詩意的意味:“‘收藏’是現(xiàn)代世界的生存者的抗爭和慰藉”。收藏者“構筑一道界限,把自己同虛無和混亂隔開,把自己在回憶的碎片中重建起來?!薄笆故挛飶囊粋€實用計劃中擺脫出來,恢復其原有的初始性、獨特性,并把這種新鮮直接帶入思想的行文中是本雅明在作品里處心積慮要達到的效果?!雹廴欢?,本雅明還是一個現(xiàn)實的革命家,他以語言和思想的革命家姿態(tài)去革新人們眼中的這個扭曲變形的社會:“即在一個四散的物的世界里聚合起一個精神的整體,在一個缺乏意義和表達的方式的條件下說出話來,保持思想的活力?!雹芤虼?,對于現(xiàn)代資本主義文明,本雅明是一個造反者和批判者,在一種深層意義上,本雅明其實與西方傳統(tǒng)的人文主義精神聯(lián)系在了一起,注重人的精神獨立和自由,注重人的獨特性和個體性,這也是他把自己定義為一個“文人”的原因所在。
英國歷史學家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義傳統(tǒng)》中詳細梳理了西方人文主義的發(fā)展歷史。他認為:“人文主義不是一個哲學體系或者信條,而是一場曾經(jīng)提出了非常不同的看法而且現(xiàn)在仍在提出非常不同的看法的持續(xù)的辯論?!雹葸@就表明了人文主義的發(fā)展不是一成不變的,人文主義如同傳統(tǒng)一樣,在不同的歷史時段會體現(xiàn)出不同的面貌。但是,對人性的尊重,對個性的追求,對人的主體精神的重視,對人的自由本質的憧憬不會變,也不可能變,因為這是符合人性和人的生命本質的需求。布洛克認為,發(fā)端于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是一個發(fā)現(xiàn)了“人”的時代,對人性的尊重,對人的欲望的合理要求,對人的自由的吁求,成為西方后來人文主義發(fā)展一以貫之的探求。但是,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發(fā)展到20世紀,對人的自由本質的踐踏,對人性的踐踏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布洛克看到,“一方面是人類經(jīng)驗的令人喪氣的普遍情況,另一方面卻又是人類在自信心、承受力、高尚、愛情、同情、勇氣方面能夠達到非凡的高度, 這兩者的對比一直是人文主義傳統(tǒng)的核心?!雹奕诵跃哂袃芍匦裕@是布洛克對人文主義的辯證態(tài)度。人類的20世紀,盡管有戰(zhàn)爭、有創(chuàng)傷、有痛苦、有憂郁,但是,保持了開放姿態(tài)的人文主義必然走向科技的極端之后返歸心靈,即人文主義與科技和宗教的融合,只有全面融合開放的人文主義,才能適應這個社會的發(fā)展,從而在物欲文明的進程中保持心靈的適度與平衡。不得不說,布洛克的觀點是深刻的。他既看到了人文主義在20世紀失落的現(xiàn)實,同時也對這個現(xiàn)實給予了自己的展望和憧憬,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不能沒有人文主義。
中國傳統(tǒng)文明源遠流長,人文傳統(tǒng)博大精深。在2000多年的歷史積淀中,以各種官方和民間的方式闡釋著關于儒家的仁愛思想、道家的安貧樂道和釋家的明心見性。這種人文主義在以儒家占據(jù)主導地位的歷史脈絡中總是參雜著不同流派的融合、變通之道。在歷史中,儒家被官家掌握后總是以壓迫式的強勢方式,甚至以對人文的變異和扭曲的方式來維持社會的穩(wěn)定和王朝的鞏固,這是歷史的客觀性使然。然而,在這種大潮澎湃的底層,總是有一股股清泉涌動出來,呈現(xiàn)出被壓抑的人性和人文主義。如魏晉時期文學的自覺流露的是人格的自覺和人性的覺醒。宋明時期理性壓迫下的心學思想,就貫穿著對人欲的尊重和人性的尊重。晚清時期,面臨國破家亡的處境,康梁等有識之士在光緒帝的支持下,借古維新,體現(xiàn)的是一種上升到民族家國層面的人性尊嚴和民族尊嚴。
五四新文化運動,在西方文化的啟發(fā)和刺激下,魯迅等新文化斗士“別求新聲于異邦”,采取“拿來主義”的態(tài)度對待西方文化,來凸顯他立人的思想和批判國民性的目的。毫無疑問,在中國文化和文學的啟蒙主義道路的開端,西方文化與文學是作為一種模仿、參照和借鑒的對象起著重要作用,并且對后來的中國文化與文學也有著一種集體無意識的滲透影響。盡管在其后的道路中,中國文化與文學是作為一種革命道路的標向,呈現(xiàn)的是中國本土特色和中國革命的特色。而革命本身就說明了中國文化與文學是具有深刻人文性的,但是作為一種文學審美存在的藝術關照方式,革命文學無疑是此一時刻中國激進性想象的體現(xiàn),與藝術的自然發(fā)展呈現(xiàn)一種錯位的發(fā)展道路,因此這對啟蒙主義的中國文化與文學是一種遮蔽和閹割。
新時期以來,人的解放和人性的釋放成為文學描寫的核心,也標志著時代的風氣轉向。在我國高等教育體制不斷完善的趨勢下,大學人文教育起著塑造大學生精神和靈魂的重要作用。1998年,我國出臺《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的政策,其中明確提出:“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從更深的層面和更綜合的角度體現(xiàn)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要求,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舉措。”⑦作為文化素質一環(huán)的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和提升,這是站在宏觀角度對人文素質的闡釋和理解。
不僅國家層面的理論和政策導向著人文素質的重視和培養(yǎng),而且各階層也在以各種方式實踐著、完善著對人文素質的追求。上個世紀90年代的人文精神的討論和重塑,是50年代的美學討論和“人學論”的延續(xù)。90年代的人文精神不僅是對80年代文學輝煌性和啟蒙性的眷戀回憶,更是對新時期商品經(jīng)濟席卷和吞噬人性的審美呼救。新時期,人民崇尚經(jīng)典、熱衷讀國學、恢復傳統(tǒng)文化的活力,都是對市場經(jīng)濟體制下人心浮泛的一種糾正,也是一種可以理解的審美沖動。但是,因為地域、文化、階層等方面的相異,這種人文精神的審美訴求和理解闡釋有著不同程度的差異性。而且,在普遍性經(jīng)濟沖動力刺激之下,人文精神的重塑顯得力不從心或說效果不明顯。一方面,高等教育中受西方學科分科的影響,我國學科不斷走向系統(tǒng)化、科學化的同時也不斷走向瑣碎化和精細化,人文精神的缺失就在所難免。另一方面,在自然科學直接轉化為生產力的效果論和經(jīng)濟實用論的功利主義沖擊下,人文素質的下降似乎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向。因此,在當前重提人文素質,尤其是作為新時代社會建設生力軍的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了。
徐葆耕的《西方文學:心靈的歷史》從文化心理學的視角全面考察分析了西方文學的發(fā)展歷史。注重對人的心靈歷史的挖掘,透視人的精神主體力量,從中體現(xiàn)了鮮明的人文主義的思想內涵。從西方文學的發(fā)展歷程中,作者注重對人性的重視和挖掘,對人的自由本質的探求,對人的主體精神的追求,成為這本書的最大特色。這對于當今沉醉在世俗物欲大潮中的部分大學生的人文精神的培育與提升,不無啟發(fā)意義。
對于大學生人文素質的直接討論,我國于1997年在人文精神討論的文化背景中得到體現(xiàn)。1997年5月18-21日,“全國高校外國文學教學研究會”以“外國文學與人文精神”為主題在廈門大學舉行。這是一次集中、權威討論外國文學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會議,并成為后來研究外國文學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奠基。而事實上,后來的相關研究很少甚或某些主題的闕如使得這次會議精神變得更為重要,不少學者提出了有針對性的重要觀點。蔣承勇的論文《西方文學人文精神論綱》重點疏離了西方文學中人文精神的發(fā)展演變,使得我們對西方文學的認識更為深刻,人文精神的提煉變得更為清晰可尋。蔣承勇以此為基礎寫出了博士論文專著《西方文學“人”的母題研究》,從“人”的精神發(fā)展演變和個體生命價值的視角,全面考察分析了西方文學從古代文學到18世紀文學的人文精神發(fā)展,論文資料詳實,論證有力,新見跌出,是研究西方文學與人文精神的力作。劉建軍的論文《西方文化與文學的人文精神傳統(tǒng)》,從文化的視角審視了西方人文精神的發(fā)展演變即“人用以生存為核心的自由意識對自然暴力及其轉化形式的抗爭”到“人與神的對立”再到人對“‘物’的認識和反叛抗爭”⑧三個階段。
總體而言,國內外對外國文學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關系問題都集中于西方文學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主義的挖掘、整理和歸納,并結合時代的大學教育制度和國家政策予以適應性的調整。國外對人文主義的研究一以貫之,成果眾多,效果顯著。國內對人文主義的研究并不成系統(tǒng)性,截取人文精神的某一側面做深入研究是大部分研究者的選擇。并且受政治氣候的影響,人文主義的研究曾一度中斷。新時期以來的人文主義研究更多是對外國文學研究的借鑒和模仿,但也有自己的開拓性。而具體針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外國文學研究則顯得較少。即使涉及到對這一論題的研究,也多是從西方文學的視角,缺少除西方文學以外的其他國家的文學的考量。因此,全面宏觀整體的外國文學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關系研究勢在必然。
事實上,縱觀我國各項理論和國家政策,都表現(xiàn)了對人文素質的重視:鄧小平的“兩手抓”的戰(zhàn)略方針體現(xiàn)的是一種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的辯證法?!叭齻€代表”中“先進文化”透露的是內含著人文素質的先進文化。“科學發(fā)展觀”和“和諧社會”的背后是對物質文明過快發(fā)展的協(xié)調和補充?!爸袊鴫簟钡膶崿F(xiàn),更是離不開精神文明和文化素養(yǎng)的繼承與發(fā)展。“實現(xiàn)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fā)展、相互促進的結果。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fā)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先人們早就向往人們的物質生活充實無憂、道德境界充分升華的大同世界。中華文明歷來把人的精神生活納入人生和社會理想之中。所以,實現(xiàn)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的發(fā)展過程。隨著中國經(jīng)濟社會不斷發(fā)展,中華文明也必將順應時代發(fā)展煥發(fā)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保ㄕ粤暯?014年3月27日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平衡背后,突顯的是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協(xié)調發(fā)展。而“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對于人類社會猶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缺一不可?!雹?/p>
注釋
①[俄]高爾基.底層[M].芳信譯.中戲60個經(jīng)典劇本合集,2014:684.
②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
③[德]本雅明.發(fā)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M].張旭東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2:12-13.
④[德]本雅明.發(fā)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M].張旭東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2:24-25.
⑤[英]阿倫·布洛克.西方人文主義傳統(tǒng)[M].董樂山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7:233.
⑥[英]阿倫·布洛克.西方人文主義傳統(tǒng)[M].董樂山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7:165.
⑦高等教育司.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 [M].[1998]2號:1998-04-10.
⑧劉建軍.西方文化與文學的人文精神傳統(tǒng)[A].賴干堅.外國文學人文精神論集[C].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30-33.
⑨吳小英.大學人文素質教育新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22.
本文為2016年玉林師范學院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一般項目:高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教學資源開發(fā)利用體系建構研究——以廣西高校為例(2016XJJGYB12),2014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立項項目: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2014JGA453)和玉林師范學院2015年度高層次人才項目(G20150007)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介紹:秦鵬舉,玉林師范學院教師,文學博士,研究方向為比較文學與東方文學;范慧玲,玉林師范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