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靖程
近年來,北京市在探索人才培養(yǎng)模式轉型,促進中小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方面進行了大量探索和嘗試,如“翱翔計劃”“雛鷹計劃”等,積累了豐富的人才培養(yǎng)經驗。為進一步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貫徹落實《北京市基礎教育部分學科教學改進意見》《北京市落實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的課程計劃(修訂)》《關于本市中考中招與初中教學改進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中關于“一十百千工程”及“中小學校各學科平均應有不低于10%的課時用于開展校內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要求,構建開放的教與學模式,為學生提供更加精準、個性化的學習服務,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北京市教委結合已有工作經驗,從2015年開始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初中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項目。這是北京市教委根據(jù)初中生的成長特點和發(fā)展需求而進行的又一次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方式的開拓性實踐。
政府購買服務,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
隨著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區(qū),教育資源供給需要更加多元化。通過實施“初中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北京市整合了社會力量構建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統(tǒng)一戰(zhàn)線,積極推動基礎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解決優(yōu)質教育資源供給方式相對單一與學生個性化發(fā)展需求日趨多樣之間的矛盾。北京市教委面向社會公開征集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資源單位,組織高校、科研院所、科普場館、企業(yè)、教育系統(tǒng)重點實驗室、社會團體等單位作為主體,面向初中學生開發(fā)、提供科學實踐活動服務,建立大中小學縱向銜接、學校與科研機構乃至社會橫向聯(lián)合的協(xié)作體,探索人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模式和長效機制。各資源單位立足自身優(yōu)勢,圍繞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課程標準,開發(fā)活動項目,通過評審后為全市初中生提供服務?!俺踔虚_放性科學實踐活動” 2015年秋季學期啟動實施。據(jù)統(tǒng)計,2015年秋季學期共有202家單位為全市初一學生提供了851個活動項目;2016年春季學期共有255家單位提供了1009個活動項目、約27萬個學時的活動課程,全市8.8萬七年級學生平均每人可以選擇11個活動項目,2015~2016學年,全市參加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的學生約有84萬人次。2016年秋季學期,北京市教委共征集了454家單位的1992個活動項目供全市學生選擇,截至目前,參加活動的學生已達到70萬人次。
配套中考改革,構建開放的教與學模式
北京市的“初中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不像以往的社會大課堂或某一動手實踐活動等,其本質是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制度的建設。未來,該課程將在北京市的初一、初二學生的學習中成為一種常態(tài),就像語文、數(shù)學、英語、物理、化學等學科一樣,將成為一門基礎學科。
1. 定位初中,促進義務教育階段課程銜接
在我國現(xiàn)有的課程體系中,為培育中小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在小學三至六年級開設綜合性科學課程;而進入中學階段,科學課則實行分科教育,如在七、八年級開設生物學科,在八、九年級開設物理學科和在九年級開設化學學科。北京市“初中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定位在初中七、八年級開展,為學生們提供優(yōu)質、多元、豐富、生動的合作探究式科學實踐互動,可以有效促進小學、初中科學課程的有機銜接,加強學科間的聯(lián)系與整合,既滿足了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發(fā)展需求,又促進了義務教育階段九年一貫制的課程設置和整體實施。
2. 無邊界、跨學科,構建開放的服務平臺
“初中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的“開放”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開放的理念,即教育者以開放的胸懷和眼界推進項目的實施;二是開放的資源,即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構建廣義的教育資源供給;三是開放的課程,從課程形式、組織,到課程實施、評價,注重為學生個性化的學習和發(fā)展服務。此外,“初中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不僅局限在學校開設的課程中,而是打破班級、學校的界限,鼓勵學生到校外參與實踐活動。這樣,來自不同班級、學校的孩子會因為共同參加一項科學實踐活動而互相結識,建立交流。當孩子們初中畢業(yè)后,每個人都會有幾個非本校乃至非本區(qū)的同學或朋友,這是以往任何學校、任何區(qū)域的教育都提供不了的。而且,“初中開放性綜合實踐活動”根據(jù)學生興趣愛好和身心特點設計實施,學生可根據(jù)自己的個性和愛好獨立自主地選擇活動課程,老師和家長都不能代替,這也是它的最大價值。
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可有三種不同的選擇方式:一是自主選課,學生利用網絡管理服務平臺,按照學習興趣自主選擇不同社會資源單位豐富的活動項目,每次參加活動的學生可來自不同區(qū)、不同學校、不同年級班級,學生可在家長帶領下或者自行前往社會資源單位進行學習,學習時間主要為放學后、周末、假期等課余時間;二是團體預約,學校在征求學生意見基礎上,由管理教師為學生進行活動項目的團體預約,學校安排統(tǒng)一時間,組織、接送學生到社會資源單位進行學習;三是送課到校,通過社會資源單位送課到校的方式組織學生開展科學實踐活動。專門設立初中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流動基地,重點為遠郊區(qū)學生提供服務。
3. 對接中考改革,關注學生實際獲得
根據(jù)《北京市初中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項目管理辦法》要求,北京七、八年級學生每學期應參加5次開放科學活動,按任務單要求完成1次活動計1分,2學年累計應參加20次活動,滿分為20分。學生參加活動累計分數(shù),中考時計入物理、生物(化學)科目原始成績。特殊教育學生、中途由外地轉入北京的學生或其他由于不可抗力無法按要求參加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的學生,應采取后繼學期補課的方式補足活動分數(shù)。如果確實無法按要求完成開放科學活動任務,可以采取校本科學實踐活動替代的方式補足活動分數(shù),由所在學校申報,區(qū)、市兩級認定。
學生是教育公共服務的最終體驗者?!俺踔虚_放性科學實踐活動”堅持實踐育人,關注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淡化了結果導向,更加注重通過為學生提供精準、個性化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驗證、探索,注重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能力提升。此外,為提高活動質量,北京市教委建立了多元的評價機制,即專家評、學校評、教師評、學生評等多種途徑對其進行評價,促進其不斷優(yōu)化、改進和完善。同時,對于不能滿足學生實際需求的活動項目建立淘汰機制,以保證學生在活動中的實際獲得。
依托平臺,建立線上線下互動
為保證“初中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的規(guī)范實施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北京市教委開發(fā)運行了 “北京市初中實踐活動管理服務平臺”(http://kfsj.bjedu.cn)。該平臺集中了信息發(fā)布、資源征集、項目管理、學生選課、考勤記錄、任務單上傳、項目評價等多種功能。學生、教師通過網絡平臺預約活動項目,記錄、評價活動情況;區(qū)教委、學校通過網絡平臺監(jiān)控、分析學生參加活動情況;資源單位利用網絡平臺進行活動項目發(fā)布、考勤、任務單上傳等工作。
依托“北京市初中實踐活動管理服務平臺”,實踐活動采取線上線下有機互動的方式,由資源單位授課教師、學校教師和學生一起構成課程準備、實施和評價的“共同體”,共同完成穿越時空、跨越邊界的科學實踐。課程準備環(huán)節(jié),學生在網絡平臺上選擇課程后,個人頁面出現(xiàn)“小藍旗”表示課程選定;資源單位教師可從平臺看到選課情況并做好相關課前準備。課程實施環(huán)節(jié),學生到達授課地點,資源單位授課教師進行考勤記錄,并實施活動;學生們在主講、輔講五位教師的指導下,以“任務單”為主線,歷經80分鐘以上的動手實踐,記載120分鐘活動成果的任務單經教師現(xiàn)場拍照,同步上傳,學生攜“任務單”甚至還有自己的小作品離開。課程評價環(huán)節(jié),學生在網絡平臺完成評價,也可對“任務單”進行補充,或上傳其余的學習成果,或將自己的感受經歷分享給同伴。只有完成評價后,學生個人頁面上的“小藍旗”才會變?yōu)椤靶〖t旗”,標志著這次課程完成。資源單位授課教師可及時獲得學生的評價反饋,對課程進行有效修改、完善,與學校教師、學生實現(xiàn)線上線下的有機互動。
“初中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的整體設計思路是整合廣義的教育資源,聚焦學生的實際獲得,將整個社會變成“大課堂”,在教育供給側上實現(xiàn)豐富多元可選擇,讓孩子們自主行動起來,真正體現(xiàn)了政府對基礎教育治理方式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