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 明
1964年3月的一天,美國駐日大使埃德溫·賴肖爾在東京的美國大使館門前遇刺了。刺殺事件發(fā)生后,日本舉國震動,一些消息及時的記者甚至絕望地呼喊:日本要亡了!
記者的呼喊并不是駭人聽聞,因為根據當時的日美“密約”協定,搭載核武器的美國軍艦、飛機可以自由地進入日本港口、領空。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大使居然在東京被刺殺了,這還了得!
很快,美國大使館工作人員就將埃德溫送到了東京最好的醫(yī)院。日本有關部門的領導聞訊飛速趕到醫(yī)院,一個個臉色陰沉,如臨大敵。整整四個小時,一直高高在上的日本官員們都提心吊膽地等在手術室外,一步也不敢離開。非常幸運的是,埃德溫的性命總算是保住了。不等美國發(fā)難,日本公安部長當即發(fā)表公開聲明,宣布引咎辭職;緊接著日本天皇趕到醫(yī)院慰問;更可不思議的是,日本首相竟然就此事誠懇地向全國民眾道歉。
日本都如此有誠意了,埃德溫還能怎么說,也只能干吃啞巴虧,微笑著說:“這回輸了大量日本人的血,我也算是與日本人血脈相連的兄弟了吧。”好不容易得到埃德溫的諒解,整個日本總算松了一口氣,日本政府更像是死里逃生一樣,一邊高喊 “血脈相連”“美日一家親”,一邊發(fā)動全國警力,瘋狂追查兇手。
很快,日本政府就抓住了兇手—一名19歲的男性精神病患者。忐忑不安的日本警方邀請美國精神病醫(yī)學專家與日本專家一起對兇手進行了嚴格審查。美、日專家都認為,兇手作案時的確處于精神不健全的狀態(tài)。埃德溫不干了,一個精神病患者竟然能輕易地進入守衛(wèi)森嚴的大使館?
為了讓埃德溫相信這件事,日本政府立即通過《朝日新聞》解釋:春天是精神病患者激增的時候,但日本的精神病院病床嚴重不足,病床數量只有全部患者的11%,所以大量精神病患者只能在社會上游蕩,所以才造成了這樣的嚴重后果,刺殺事件跟日本政府以及普通民眾毫無關系。
話都說到這份兒上了,還能怎么辦,埃德溫象征性地“聲討”了一下日本政府對精神病患者照顧不到位的過錯,也就算了。
埃德溫是不追究了,但日本民眾卻不樂意了:原來日本竟然有這么多精神病患者,而且絕大部分都沒有得到政府的正規(guī)護理、照顧,我們還怎么好意思聲稱是民主國家、發(fā)達國家!于是,日本轟轟烈烈地掀起了一場建設精神病院的運動。結果,日本僅私立醫(yī)院就為此增加了17萬張病床,專門用于收容精神病患者;日本政府還緊急修訂了《精神衛(wèi)生法》,加強了對精神病患者的看護、治療和服務。
所有人都以為刺殺引起的風波終于平息,誰知三個月后,埃德溫回國休養(yǎng)時被檢查出了肝炎。埃德溫一向注重飲食衛(wèi)生與健康,怎么會無緣無故地染上肝炎?肯定是在東京搶救時出了問題。美國明確表示,這事一定要查清楚。
日本政府震驚了,于是下令立即嚴查。掌管日本血庫的官員很快就坦白了:血庫里98%的血液都是黑社會組織進行金錢交易的劣質血液,不攜帶病毒才奇怪呢!
原來,當時日本實行的是有償購買血液制度,很多黑社會組織見有利可圖,就跟日本、美國相關官員、商人勾結在一起,專門組織下層民眾賣血。由于很多癮君子和病毒攜帶者迫于生計賣血為生,所以導致日本血庫中很多血液都攜帶有病毒;而且因為長期賣血,他們血液中紅細胞嚴重不足,血液顏色發(fā)黃。這些攜帶病毒并且顏色發(fā)黃的血液被人們稱為“黃血”。
日本的“黃血”問題非常嚴重,以至于日本人到醫(yī)院做手術都得被迫簽署寫有“可能因輸血患肝炎”條款的協議。盡管日本人對此深惡痛絕,但由于利益關系,日本政府對此一直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次埃德溫“幸運中獎”,日本政府難辭其咎。
為了平息埃德溫以及美國政府的憤怒,也為了顯示痛定思痛的悔改決心,日本政府當即嚴查血液買賣問題,并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通過了《關于推動無償獻血的決定》。早已不堪忍受“黃血”的民眾受到鼓舞,掀起了轟轟烈烈的“黃血驅逐”運動和獻血活動。在日本政府和全國民眾的聯合打擊下,十年后,日本血液買賣現象徹底消失。
就這樣,日本的精神病院建設不足的問題,以及病毒血液的問題竟因美國大使的遇刺被解決了??梢娢C事件雖然會暴露社會問題,但只要妥善處理,危機也是解決問題、促進社會發(fā)展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