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映 陽
玉笥山
文 映 陽
峽江玉笥山位于江西省峽江縣縣城西北10公里處,兀立于贛江東岸,背臨峽江,綿延數(shù)十里,風光秀麗,氣候宜人,是贛中一顆明珠。漢武帝曾游遍天下名山,相傳到這里時,見天降白玉笥在太白峰,武帝命人去取時,風雨突降,席卷玉笥而去,“玉笥山”因此得名。
玉笥山號稱“三十六澗”,其中以仙人泉最為著名。仙人泉泉眼深不可測,泉水清澈見底,冬溫夏涼,甘甜可口,不亞于無錫惠山泉。三十六澗殊途而同歸,各溪流在玉笥山西麓合流匯成“玉澗水”,奪山而出,直奔贛江,其勢如白虹貫日,銳不可當。
位于何君村六石之中仙人石上的環(huán)玉閣,始建于宋代,因六石環(huán)立而得名。此閣倚山而筑,依巖而立,紅墻碧瓦,懸梁飛檐。閣后是仙人石上仙人橋,閣前有仙人泉,真是“環(huán)閣奇石福地起,玉井仙水洞天生”。每逢秋高氣爽,登臨環(huán)玉閣,環(huán)顧群山沃野,莫不令人心曠神怡。
在玉笥山元陽峰下,矗立著一幢氣勢宏偉的建筑物——飚馭祠,村里人又叫南祠。該祠始建于唐朝天寶六載,初名“云儲寺”。相傳,唐初貞觀年間吉州刺史吳云儲辭官后帶全家在此修身悟道。宋朝真宗皇帝賜給該祠一塊匾額,上有“云騰飚馭”四字,祠名遂沿用至今?,F(xiàn)南祠是何君村委會集資在舊址上重修的。山門上“玉笥名山”四個大字赫然可見,氣勢不凡。門前有座百花古橋,雖其貌不揚,卻不同凡響,是江西省內(nèi)最大的隧道式石橋,橋身由花崗石錯縫砌就,無梁無柱,無灰無漿,至今堅固如初。
在玉笥山南麓,有一座海拔486米、方圓6平方公里的覆箱峰。1987年秋,林業(yè)部門在廢址上興建集森林防火和旅游觀光于一體的望臺。此臺三重飛檐,“歇山式”屋脊,下層寬敞,二、三層有四廊相通,古今合璧,傲立于萬頃林海之上,蔚為壯觀。天高云淡時,登閣憑欄遠眺,玉峽諸多勝景一覽無余:東望“玉笥晴嵐”,云遮霧罩;南見群山列屏,浮綠擁翠;西瞰“巴邱曉照”,老楓凝紫;北眺“成洲帆陣”,遠近參差,“玉峽云濤”,千變?nèi)f化。
玉笥山的怪石更令人叫絕,山上怪石林立,進入其中,仿佛走進了一座巨大無邊的石頭雕塑園。奇形怪狀的石塊,或大或小,競相模擬著自然萬物,如“拔地千仞”的紫霄石、“掘蟠百畝”的泰石、“翹首以盼”的鶴石、“伸頭低伏”的龜石等。面對這些石雕,你不得不嘆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山中溶洞曲折幽深,迂回錯落,引人入勝,其中已經(jīng)探明的溶洞就有犬秀洞、郁洞、元龜洞、歸去洞、白云洞、何君洞等。溶洞之中涼風習習,其境幽幽。爬山后氣喘吁吁的游客在此稍息片刻,滿臉倦容隨即消逝,頓覺精力充沛,輕松異常。神秘的溶洞又誘發(fā)你禁不住要領略一番舉火探洞的情趣,那可真能體驗到別有洞天的滋味。在峰林怪石之間,流泉飛瀑,水聲清脆,又給玉笥山增添了幾分活力和靈氣。
責編/江南